Coaching clients當中,很多人自白——「其實我個人好無所謂架!」
群體生活中,如討論吃飯、玩樂、旅行⋯⋯大部分時間他們都跟大隊。
「怎麼你在說『無所謂』,我聽到的卻全是『很有所謂』?」我回應。他們大惑不解。
「你說『無所謂啦』,而不是『無所謂』。」我補充。他們更不解。
我其實想行山,不過大家想飲茶,無所謂啦,飲囉。我其實愛早睡,不過大家想通頂,無所謂啦,通囉。我其實唔想生仔,不過另一半想,咁,無所謂啦,生囉⋯⋯
明明就有偏好、有所謂吧。「你有讓大家知道 ,你『其實』想怎樣嗎 ?」總是搖搖頭。
「為甚麼?」「迫別人遷就自己,很討厭喔。」「表達想法就可『迫』人就範?你一定很厲害!」「那就更不想講。講了別人也不依,自己豈不很醜?」
懂了!所以,不是無所謂,只是害怕表態。
表態成功,就惹人討厭。表態失敗 ,就樣衰出醜。還不如長期噤聲,自我催眠——其實我個人好無所謂架。
真心無所謂的話,就不會在許久之後仍心有不甘,也不會在諮詢中無限次提及。
其實表態(尤其是中午想吃甚麼之類的日常事),並沒想像中恐怖,別人才不會以此來批判你,好得閒麼?
但表了態,至少忠於自己,哪怕最後未如願,心理也平衡點,說不定還因此遇上偏好一致的同路人,投票裡輸了,人生裡賺了。
老老實實表態,大大方方接受結果。做人,其實不用活得哪麼累。
2024年1月30日星期二
無所謂架啦
2024年1月26日星期五
心情籃子
不少朋友不約而同跟我分享這個臉書帖子:
荷蘭的超市在平時使用的藍色籃子旁,放了一疊綠色籃子,上面印着「我樂意聊天」。當顧客選擇綠色籃子,就表示歡迎陌生人搭訕。
聞說這個小改變,讓人更易認識新朋友,也令獨居或寂寞長者有渠道尋求關懷。
這事如在香港發生,應該很美好。事關香港地,一個人無端端在街上向人搭訕,好可能被視作不懷好意。籃子卻是個記認,就像打開一度門,你情我願,一拍即合。
倒是在外國,搭訕是常事。就算三唔識七,見人抱着嬰兒,隨口問句,how old?又或見到靚仔靚女,由衷說句,you look great!往往因此可聊上好一會兒⋯⋯有這種文化,還需要籃子嗎?
會否反過來,藍綠二分的籃子,是想讓獨家村也有個選項,暗示:「生人勿近,唔好惹我」? 哈。
選項再發展下去,層出不窮,隨便腦震盪:尋找樹洞、請求抱抱、我有嘢講、只聽不講⋯⋯籃多眼亂,如何選?
搞不好,選一個籃,也是一種「自我覺察練習」。我這刻要甚麼,自己真的知道嗎?多人嫌太多,少人嫌太少,不說話乾納悶,說話了也空虛,心緒不寧時,甚麼都不對⋯⋯
如是者,兩三日去一次超市,竟是對當下心情的一次「check in」——我這陣子過得好不好?我需要哪一籃子的服務?
能夠好好想清楚,再具體呈現出來,有心人自會給予回應。當每個日常的微小需要被滿足,天下間也沒甚麼難以解決的大不了。
2024年1月22日星期一
他們的體貼
「姐姐,你好好人啊。可跟你合照嗎?」作為聆聽者的Chatter,臉頰「刷」地通紅了!
2024年第二場Coffee with Strangers,跟來自路德會協同中學十多位中二至中六同學仔「真•傾偈」。青少年單純、直接、真摯。但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們那不乎年齡的體貼。
常被問:你搞Coffee with Strangers,真會有人來嗎?一個人,何解無端端找陌生人傾偈?要傾,都寧願跟家人朋友傾吧。
嗯。我輩的思維。但,新一代跟我們大不同。
曾有很多十來歲年輕人來做Coaching ,我問:這課題,你跟朋友家人討論過嗎?
「唔想打搞屋企人。」屋企人,已經很多事要煩。父母工作辛苦,生活問題一大堆,壓力大,擔子重……他們一輪嘴解釋。
朋友呢?「也不想⋯⋯你辛苦,別人就不辛苦?」他們反問。「例如DSE好大壓力,朋友不也一樣大壓力?何必給人添負擔?」
我輩相信,透過分享,快樂倍增,煩惱減半。下一代卻很警惕別把情緒垃圾丟給別人。
年輕人的這種體貼,令人心酸。為了不想增加大人負擔,年輕人甘願啃下千噸心理壓力。我們對年輕人也有這種體貼嗎?抑或甚至是年輕人壓力的來源?
話說回來,Coffee with Strangers 不倒情緒垃圾,只分享快樂。同學仔說,都好,因為有時快樂事太無聊都怕煩到人。但煩Chatters嘛,心安理得,誰叫你送上門免費聆聽!反正只聽一次,來生不再見,未算太打搞。
有時,快樂說不出口,另找方法表達。當日有同學即場對Chatter高歌自己心愛的一曲,Chatter聽得陶醉。這一幕,超可愛。
2024年1月18日星期四
無聊與Go Deep
先來的是宏恩基督教學院(Gratia Christian College)。有趣的是,來玩的,是社工系和心理及輔導學系的同學——即未來的助人專業者。今次先交換角色,當「受助者」,享受被素人chatters聆聽的服務。
擲地有聲!
2024年1月14日星期日
聊天機械人
喜歡跟任何人聊天,除了——聊天機械人。
科技是條不歸路。聊天機械人,創意無限,談情尤其一流。
問機械人:欸,我有兩份工(或兩家餐廳或任何選擇),唔知點揀,你話,點好呢?機械人秒回:無論你點揀,我都咁愛你!
如此無條件的愛,哪裡搵?
但,除此以外,任何正經事,都足以激死你。
航班取消如何處理?銀行服務如何安排?報課程或考試點搞⋯⋯由初創企業到知名品牌,總有個名字不是Daisy就是Stacey的chatbot招呼你,無論問甚麼,都只節錄轉貼網站內文回應,你以為我無眼睇嗎?
既要問,當然就是例外情況。機械人比音頻電話更不堪,因為無法按0字跟客戶服務員聯絡。麥兜邏輯之常餐快餐特餐氹氹轉看似幫緊你,實則想你收聲知難而退。
然後,反過來,機械人流行到一個點,當我這個真人回覆客戶查詢,要不覺得自己在跟AI對話,就是被當成AI⋯⋯
問:「想要資料。」然後我傳上資料。「仲有無?」「你想要更多哪方面的資料?」
「都要。」「或者你先講講自己的情況?」「唔識講。」「是工作、人際關係、精神健康?或其他課題?」
「好難講。」「不要緊,你慢慢講。」「唔識講。」「要麽你上來面談,我跟你一起梳理?」「想要資料。」
溝通不良,每天上演,永恆的痛點。
不敢奢望今時今日仍有人像我一樣留戀真人交流,只求比人腦還要聰明的AI,有天甚至讀得懂腦電波,代替人腦聊天,方會暢通無阻。
2024年1月10日星期三
陌生人
因為搞Coffee with Strangers,對「陌生人」這課題,有了更多觀察與思考。
例如:有開心事,為甚麼不跟朋友講,要跟陌生人講?
原來,重點是——新鮮感。
朋友大多會樂意聆聽開心事⋯⋯一次。多聽會膩,好難比反應,懂的。
打個比喻。N年前若我告訴朋友,我在明報爬格子了!全世界都會替我高興。但今天再講?大家可能一齊反眼:聽過了,又來?
但,真心,開心事,真的可以來完又來的!愈來愈開心,愈開心愈來。
陌生人就大不同。真心好奇,高度專注,傾訴者透過被聆聽,得到暢快的存在感。
又例如:跟陌生人講私事,好無安全感?
原來,陌生,反而更有安全感。
無背景無前設無批判,一期一會,是最純真的分享與聆聽。
例如分享裸辭創業的夢想,家人可能會打斷反問:咁點供樓點食飯?
但陌生人會想把故事聽下去:那夢想是怎樣的?講多些嚟聽下丫~ 講下講下,心裡逐漸得力,時間表與路線圖漸見清晰,原來並非遙不可及,或許還可以供樓和食飯⋯⋯
又又例如:陌生人,無端端怎會想聽另一個陌生人講嘢?
這個,是一年下來最重大的發現——原來,世上有很多人渴望被聆聽,也有很多人喜歡去聆聽,只欠機緣,讓大家坐埋一齊。
原來,只要肯講,隨時有人聽,而這個人不需要是我的誰。陌生人都肯聽,更能體現世上仍有無緣無故的愛,世事沒想像中絕望。來完又來的開心,夠我們燃點希望,撑過人生每段歷程。
2024年1月6日星期六
讓我們在上游多游一會
2024的新年願望,源自 2023年尾看了《年少日記》。
「細佬,可唔可以同我傾下偈?」哥哥最後擁抱弟弟說。
我一直在想,這一句,如果從來不需開口問,都有人主動陪伴傾偈,結果會不一樣嗎?
傾偈,有兩種。下游的,是企圖力挽狂瀾阻截悲劇的傾偈。上游的,是平凡生活中每一刻的「真.傾偈」,「真.傾偈」倘若俯拾即是,一個人根本不會落到下游。
就像琴老師Miss Chan停下來聽聽小朋友講夢想,沒有刻意做甚麼,卻是很重要的陪伴,就是上游的「真.傾偈」。
人在上游,談的,大多是微小的開心事。講開心事有助提升能力感,被聆聽亦可強化連繫感和存在感。 而聆聽別人講開心事,不需先成為治療師,一般人有心有力,都能做得到。
回首2023年初,小女子啟動了一連串「Coffee with Strangers」活動,推廣「真.傾偈」。一年下來,訓練了80位素人成為chatters,聆聽200位strangers的分享。
講甚麼 ,講幾多,如何講,你主場。Chatters承諾不打斷、不批判、全程同在,代入你的世界,感受你的感受。原來,一杯咖啡的時光,已夠差電,讓人有力在上游多游一會。
2024的新年願望——Coffee with 年輕人,又可以嗎?
歡迎全港教育仝工為孩子們預約活動。我們的Chatters準備就緒,由今日開始,由自己開始,提供大量聆聽耳朵。除了學生,支援老師甚至家長都行。Care for the carers,我們大人夠底氣,才更有力氣為下一代遮風擋雨。能做多少是多少,一起撑住!
2024年1月2日星期二
怪物
習慣年初看齣戲,為新一年定調。今年選了年中早已上影的《怪物》。不像是枝裕和一貫的暖心作,有點dark,卻更有反思。
怪物,如何定議?壓抑不能做自己,是怪物。做自己而不被接納,也是怪物。
星川愛跟女生玩,被男生欺凌,寫字左右調轉,媽媽從不出現,爸爸告訴老師兒子是人頭豬腦的怪物。
但他好像從不介意,自比「樹懶」 (被攻擊都懶得還手,慣了就無感覺)。然而你知道那是自我保護機制,被壓抑的靈魂一旦反擊,會一把火燒掉一幢大廈……
是枝不忍我們看到孩子的黑暗面,觀眾記得的都是星川和湊在棄置火車裡純真地嬉戲的時光。然而這「秘密花園」也隱喻着兩個小朋友「秘密的愛」。
「朋友還朋友,在人前別跟我聊。」湊知道,若然流露心底那同性之愛,二人就是「怪物」。無奈加入欺凌行列,用顏料塗污星川那刻,看來更像小孩子的messy play 。親密,只能如此,看得人心酸。
因為要保護秘密的愛,湊不惜說謊,最後令無辜的老師受傷害。
「怪物」每個看似可惡的謊話或行為底下,都藏着千蒼百孔的人生。我們不會理解亦不需理解。「包容」,就是最具體的「理解」。
湊質疑自己能否像一般人擁有幸福。校長說: 「若只是少數人能擁有,那並不是幸福。」與其說安慰,其實更像控訴。(校長也長期黑面,不見得幸福到哪裡。)
包容不能改寫事實,卻會為人類世界帶來無差別的幸福。2024願大家都幸福滿滿。
2023年12月29日星期五
後疫情時代的集體撤資
剛過的聖誕,200萬人外遊。
後疫情時代,好像把人類分了三個星球。一、往外消費的。二、不消費的。或更準確的三、有錢留返旅行先駛的。
不難理解的。經濟差,物價卻不跌,惡性循環,無生意,就減人手,將貨就價,於是貨品質素更差,更無生意⋯⋯
直至,小市民集體「撤資」,無眼睇,大舉放棄本地市場。牽連的,卻是無論多艱難都在撑,死不妥協質素的有心人。
「最後幾天,八折優惠。」行經這告示幾次,我終於忍不住問:「是最後幾天八折?還是舖頭最後幾天了?」
「最後啦,總之。」老闆沒正面答。「你們要結業了?」「八折睇下做到幾耐啦⋯⋯」「即係點?」「連八折都做唔住就完啦。」
我嘆了口氣。常光顧的小店一家,一個午餐,有手工麵包及薄餅,即叫即焗,質感恰到好處,才數十元,性價比不能再高,還要屈就八折?
「一向都係做街坊生意,依家移晒民,剩返的,不是北上,就是出埠。你話點搞?隔離都執左啦,你唔知咩?」我知。隔離是另一家我常去的居酒屋小店。
之後,我比平常更常光顧那八折套餐,只是刻意避開了午飯繁忙時間。有時,其實不餓,就趁熱吃幾口,剩下的自攜餐盒帶走。
杯水車薪。但心裡好過點。2023年尾,屬於類別二「不消費」的我,買了很多東西:吃的、用的、讀的,想像某天它們統統消失後,在我的生活裡尚可暫且停留,慢慢告別。用鈔票來投票,能撑多久是多久。
2023年12月25日星期一
見山還是山
去年的這個時候,在Brew Note Coffee喝了最後一杯咖啡。今年的這個時候,到見山書店最後一次翻了翻書。
遺憾不曾有過更多的到訪。
在我城,有心做點事的人,總是覺得要常常互撑,彼此支持。未必是見面圍爐那種,甚或從未真正認識,但大家知道大家存在,知道世上還有一些人,跟自己一樣,用自己相信而擅長的方式,去表達某種「在乎」,是種看不見也摸不着卻能用心感應的力量。
然而,有心的人,又總是忙着各自有心的領域。親身支持,要講緣份。例如Brew Note就在工作地點附近,幫襯是毫無懸念的習慣。
距離稍遠的,就得像朝聖一樣,擇好良辰吉日,甚麼也不幹,這天只做一件事,好好感受、烙印對方曾經為我城、為自己帶來的感動。
所以,數數手指,慚愧的是,所謂常常,其實通常就是大概三次。剛開始的誠心祝福,不久後再抽空的特意到訪,還有帶着感恩心來告別的最後一次。
在我們已經很習慣道別(或連道別都沒有,又或想道別已經來不及)的年代,知道一件事要結束,已經沒有想像中的錯愕,卻少不免仍有難以形容的失落。
三次,有時是實數。更多時候是心理上的虛數。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剛剛也就是三次。
捨不得,得捨不?
小王子說: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看不到。我卻幾可肯定,以後經過,還是會浮現某些駐足翻書的情景。世上所有的道別,也必如此。
2023年12月21日星期四
世界這麼大而你眼中只有我
這陣子常跟年輕人討論「陪伴」這課題。
作為一個coach,很明白世上大部分事情都會lost in translation。 大人覺得自己有陪伴,年輕人覺得「你從來都無陪過我」的情況,多不勝數。
我索性直問,對你來講,甚麼是陪伴?
年輕人說:「陪伴就是,讓我覺得,當下,我就是你眼中最重要的人。」
明晒!豈只年輕人,如果有人這樣對我,我都會開心到不行。
這感覺,像甚麼?嗯,就像初生嬰兒被父母抱在懷中,眼神對望,全世界都不再重要,此刻你就是我的世界。
這感覺也像熱戀。搞不好,熱戀讓人亢奮,非因我們愛上對方,而是愛上「世界這麼大而你眼中只有我」的感覺。
被看見、被愛、被重視。年輕人口中的陪伴,其實就是——同在當下,全盤專注。
專注令人感覺親密,親密令人感覺安全,安全感足夠就有氣力去征服世界,同時不會動輒輕生 。
「哪有這麼多時間去經營?」大人頭痛。重點來了!「其實唔駛成日陪。我都無咁多時間俾你去陪我。」年輕人說。
時間少,又要質素高,即係要搞好多嘢?大人更頭痛。「乜都唔做,陪我坐下,聽下我講嘢,無行程、無事情、甚至享受dead air的片刻,拜託不要趁機lecture我,就是最好的陪伴。」
眼前是我,心裡有我,甚麼都不用做(因為一做就分心不專注),已是最佳陪伴——年輕人心聲。
全盤同在,就是coaching presence。專注當下,就是正念。
明天冬至,祝大家跟身邊每個人,尋回熱戀的感覺。
2023年12月17日星期日
弟弟
近來很多人談弟弟。
《年少日記》裡那個被哥哥最後擁抱的弟弟。陳慧新書筆下那個跟姐姐歷經香港風起雲湧的弟弟。還有很多朋友超掛念的移了民的弟弟。
作為一個獨生女,自少對手足之情充滿好奇。有血緣但又不像父母般有代溝。像朋友卻又不像朋友般人來人往只是過客。
一同成長那種獨特的依伴,究竟是怎樣的?我只能借別人的故事去想像。
「我可唔可以講下我細佬?」那天,coaching session中,她忽然說。明明大半年來都在談工作。「我細佬下個月結婚了。」原來如此。
自出娘胎,就分享一張碌架床。每晚隔着一塊板,上下格,傾下偈。每天回家,細佬入屋第一句:「家姐呢?返左未?」家姐一樣:「細佬呢?返左未?」
時光荏苒,轉眼幾十年。「佢結左婚,以後就沒這些了⋯⋯」她說。
「這些話,你有告訴他嗎?」「無。」一頓。「未。」再一頓。「我回家跟他講。」
當晚,她對他說:「你結婚後,我倆就無得傾偈了。」弟弟聽了,笑笑。
婚宴上,弟弟在台上多謝各人:「最後講下我家姐。你是最好的家姐。我結了婚也會跟你傾偈的。」 她眼眶紅了。
「他有嗎? 」我問。「有。」例如以前打電話,他不一定接。結婚後,秒接 ,談完該談的還會說點笑。
那晚,弟弟婚後首次回家。「俾我攬下你。」她從後熊抱,弟弟默默享受這一刻。
「幸好,講了。」她笑說。「這擁抱,是我用表白換回來的。」一世人,兩姐弟,愛要說出口,長抱長有。
2023年12月13日星期三
《大狀王》
看罷音樂劇《大狀王》。最發人深省的,是那「好人vs壞人」,「好報vs惡報」,「好結果vs壞結果」的討論。
明明想做好人,竟害了更多人?世道不靖,好人發力,壞人加倍奉還。擊鼓鳴寃徒令原告變被告。遇強越強,屈服,慘。不屈服,牽連更廣更慘。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那壞人改過自身,又行嗎?從此世上少個壞人,多個好人,不就很好嗎?但墨水如何變回清水?壞事做盡再做好事就是贖罪嗎?好壞只是一場加減數嗎?
好人催生壞結果,壞人做不回好人,加上那到肉的一句:「我只見到好人有惡報,惡人有好報」,說到觀眾心坎裡,不禁嘆句:有無天理?
有。只是,這天理,我們能否參透,又能否接受?
故事裡的天理,是這樣的:
一個人,壞事做盡(九九八十一件),自會煙消雲散。(所以壞人最終是有天收的,但有排等)。
壞人如未為自己贖罪,就算已改過,罪孽不散,只會繼續牽連更多無辜受害。
贖罪,不只要有心,也要善巧。「俾我戾橫折曲埋呢一次」。仍是講大話,但終於出自良心,不傷及別人,收拾了壞人,並挺起胸膛面對了罄竹難書的自己。咁難都做得到,世界就有救。
「你係咪一個好人,就睇你係咪選擇做一個好人」——編劇留給我們的話。
亦即是,無人應承你,做好人能令世界變好,甚或自己有好報。六月飛霜,好人難做。但如果連這點都能參透能接受,置諸死地而後生,或許我們仍有可選擇的出路。
2023年12月9日星期六
自己的說明書
隔周相見,轉眼半年,歷程結束,我問,感覺如何?
她想了想:「我覺得多了套——自己的說明書。」
嘩!靚tag!
我常不懂回答clients這一問:「Life Coaching 後我會得到甚麼?」下次可以講:「你會得到『自己的說明書』。」
能夠「說明自己」是一種很大的力量。往內無阻,對外暢通。其實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自知,這說明書,與其說無,不如說是忘了定期更新。帶着舊有的自我認知去操作新的自己,進退失據。
然後,我自省了一下,這些年身心變化不斷,我的更新項目又該包括甚麼?
一、幼承庭訓,工作過後,剩下時間便休息。但我工作過後已無時間剩,所以要先鎖定休息,剩下空檔才接工作。
二、身體電池連續使用幾小時已嚴重跌watt,但每兩小時差電半小時的話,持續操作16小時都問題不大。
三、一有壓力,就想飲水(慶幸不是酒精、藥物或瘋狂購物)。一天十數杯都不夠,無奈常買樽裝水(對不起地球)。
四、高度專注超額完成一件事是強項,超簡單的multi-tasking都會死機。
五、怕吵怕雜亂怕碎片。人可以多但要安靜並專注單一課題。六人以上同步交錯兩、三話題已經暈底。
六、愈忙愈要飲食簡單,減低身體負擔。但美食是最大安慰,所以一得閒就要食餐好。前設,是得閒。
七、最後,不用更新卻要粗體標記,因為自出娘胎始終如一:人與人之間的深層心靈連繫,於我是養份也是氧氣,無咗會死,緊記。
更新完成。公諸同好。努力實踐。共勉。
2023年12月5日星期二
大個仔
朋友的兒子18歲生日。告別童年,邁向成年。朋友跟丈夫提議,不如分別給兒子寫封信,祝福他踏入新階段?
那晚,生日飯吃過,蛋糕切完,夫婦倆都入睡了。夜欄人靜囝囝一個人拆信,讀着讀着竟哭着跑進爸媽睡房。夫婦倆被搖醒,看見兒子流着淚,嚇了一大跳。怎麼了?
兒子大力擁抱二人:「 I love you。」然後二話不說,擠在二人中間:「今晚我睡這裡」。 朋友驚魂甫定,感覺着囝囝大牛龜的身軀,時光仿彿倒流至他還是臭屁孩的日子。
「你們都寫了甚麼?」我笑問。
「嗯,我說,18歲,大個仔,其實成績和成就都不是最重要。只希望你找到喜歡的事,一直做下去。同時找到好朋友,快樂或不快樂都有人分享,那人生就沒甚麼欠缺了。」
她說,寫信前沒有跟丈夫「夾口供」,後來發現大家不約而同說了一樣的話。
然後我想起,朋友是我輩當中效率超高的人。廿來歲就已結婚生仔創業,一天24小時當48小時辦。
「你咁忙點解仲可以教得個仔咁好?」我們常常問。她總一臉茫然:「err,我唔教仔的......」
她一直只對兒子說,你不一定要成績好,但要分善惡,做喜歡的事,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媽媽不會「教」你,但你求救,我會幫你。
兒子日漸長大,求救愈來愈少,自我管理愈來愈好,有時反過來提媽媽,你漏掉這未做那,點搞?
日理萬機的媽媽自嘲,搞不好我才是全家最「烏龍」的人⋯⋯
同一套哲學也用在管理上,今天她的分公司已開到五湖四海去。
2023年12月1日星期五
世界再壞也選擇善良
看《白日之下》感受最深的,不是一幕幕虐老的觸目驚心,也不是記者鍥而不捨的使命感,而是故事裡透過每個人物帶出那更大的命題:世界還會變好嗎?
「要插,就插個制度。」好一句擲地有聲。但從哪一點插起?真係考起。
律政司沒十足把握不會起訴,記者沒十足證據不能報道。讓家人住院舍,因為照顧者也要返工搵食。私院濫收院友,但人手不足總好過讓殘疾人士瞓街。
2023年11月27日星期一
可唔可以陪我傾下偈?
電影《年少日記》最為人樂道那句:「我不一定幫到你,但我可以陪你。」
甚麼是「陪」?小朋友輕生前問過,「可唔可以同我傾下偈?」。何謂「傾偈」?就是在乎而溫柔地問一句——你,快樂嗎?
多少的「我不快樂」,硬生吞回肚子裡,換成嘴巴吐出一句句「對不起」。對不起我做得不好。對不起我不夠好。對不起我不應該存在。
小朋友不快樂,不是因為爸爸打他,而是大家都沒把他當家人。「我其實不是一個很重要的人」,我走了大家都不會傷心太久。
是嗎⋯⋯?
小朋友走了。大家不提不講就當不存在。但傷心沒化解,老父臨終仍要聽他的彈琴錄音。創傷也有後遺症,弟弟婚姻失敗,因為沒信心建立幸福的家。
無人問「你快樂嗎」,也無人把感受說出口。爸爸用暴力表達感受,媽媽用忍受遮掩感受,弟弟用置身事外(扮乖讀書)逃避感受。
本性最願意表達情感的哥哥,會給爸媽煮早餐,帶弟弟上天台大叫,也會倚着琴老師分享夢想,但迎來的是壓抑的家和充滿比較與責罵的校園。
弟弟長大後成為老師,學生們也像哥哥當年一樣心靈寂寞。品學兼優的班長常𠝹手,慨嘆:「我其實只係想傾下偈。我只係想有人陪。」
故事裡每個人身邊都不是沒有人,但就沒有一個人可與之安全地分享感受。我們都慣性對別人(和自己)的感受視而不見,實在需要一些畫公仔畫出腸的當頭棒喝。
讀着這段字的你,今天,快樂嗎?
2023年11月23日星期四
圓夢之旅
疫情後的報復式旅行,後生的都走了幾轉,輪到一直「睇定D」的長者們蠢蠢欲動。
世事多變,生命無常。再啓航,問自己,還有甚麼心願未了?人生苦短,圓夢趁早。
堂姑媽自小鍾情粵劇,唱功了得,堂伯婆一度想過送她去學戲。後來當然又是跟隨主流讀書寫字踏入社會謀事,期後出國,眨眼已一生。
熱情畢生未冷,聞說疫情期間跟家人網聚,不談近況就只操曲。每周如是,歌唱得多,感情好了。自幼就是番書仔的小堂叔中文也進步了。當然啦,那中文老師,叫唐滌生!
近日堂姑媽疫情後首次回港,隆重宣佈這是圓夢之旅,一生人好歹要粉墨登場一次!
我等後輩,自是兩脇插刀成人之美,朋友托朋友去找正宗粵劇戲服,卻原來大老棺的私伙珍藏都不外借。呀,怎樣辦怎麼辦怎麼辦?
最後,大堂姊以真誠打動業界朋友,借來一襲瑰寶,一針一線都是上乘手工。堂姑媽一穿上竟出奇合身,化好妝,上好頭套,味道都出來了。神氣揚手一開腔,好一個「李十郎」乍現眼前,唱罷一曲劍合釵圓,無憾了!
那邊廂,近八旬的舅舅,竟靜悄悄瞞着家人由加拿大組隊遠赴泰國踢波。一群耆英面對競敵毫不怯場,總決賽先失一球陣腳不亂,梅開二度轉身怒射,奠定勝局。
舅舅說,夕陽之年遠征,一次已心滿意足,不再百厭偷走。咳咳,聽住先。
他如此總結賽事——入球毋須有我,贏波當中我在。這一句,對於亂世中努力過日子的我們,都合用。謝謝舅舅活到老玩到老的完美示範。
2023年11月19日星期日
年輕人不打工
工作場合遇上廿來歲當值的年輕人。
「你在這工作很久了?」我隨口寒喧。
「沒多久。」
「哦。」
「頂住先。」
「嗯?」
「早幾年搞生意,跟拍檔拆伙了。然後有疫情,唯有暫時打返工。」曾經滄海的口脗。
「那你最想做甚麼? 」
「甚麼能賺最多錢就做甚麼。或者搞下淘寶。」
然後他如數家珍,同輩都在淘寶創業了。賣衣服的,每件毛利廿元,月賺廿萬。賣精品的客量較少,也月入數萬。
「這麼厲害!你們的貨品一定很優秀。」我驚嘆。「一般。」他聳聳肩。「國內市場大,不用很標青都搵到食。好過打工。」
她,最近創業了。做香港市場,搵食艱難,收入遠追不上打工,但,無悔!
為甚麼?「打工,做得再好,別人都只記得我老闆,幾時才有人記得我?為他人作嫁衣裳,不如自己闖個名堂。」
還有好幾個他她他她,無創業亦無打工,因為想不通——「打工即是替有錢人搵更多錢,人生有乜意義?」
「要做,就只做有意義的事。」「意義怎定義?」「幫人,而不是幫公司。」「改變世界,而不是光賺錢。」
唓——家陣你唔駛養家啫,大人們如是說,語調帶點酸溜溜。
對。殘酷的事實是,今時今日,不論求利或求名,打工已無法滿足下一代。
至於渴求「意義感」,大人又可陪伴年輕人去尋找嗎?抑或,在養家壓力下成長的我輩,都不太清楚自己的人生意義?兩代人從今以後並肩去開創,又如何?
2023年11月15日星期三
甚麼才算是甚麼
她每次跟他吃飯,都伸筷子去夾他的餸。他卻總是說,別弄啦,要吃就多叫一份。她覺得很無癮。
大家猜猜,對他來說,又代表甚麼?「多叫一份就是寵她啊。又不是負擔不起或吃不下,省甚麼?」
歌仔都有得唱:甚麼都不算甚麼。除非你主動去介定那個甚麼其實是甚麼。
小至吃頓飯,大至家庭危機,在Coaching的世界裡,不難發現,大部分溝通不良,都跟具體事情無關,而跟事情在不同人心裡衍生的意義有關。
例如你肯為我花費代表愛,我卻覺得一起省着用才是愛。又例如介紹伴侶給大班朋友代表重視,伴侶只道你是不想跟我二人世界嗎?
偶然,跟某些人總能從同樣的外在事物看出一樣的內在意義,簡稱——click。這是千世修來的緣份,恭喜。
但大部分意義錯摸,非因沒有愛,只是lost in translation。我們總是為了事情而吵架,天曉得溝通其實不用align事情,而是align意義。怎align?說來還真簡單,畫公仔畫出腸,好幫到手。
猜猜,如果女的直說:「吃一口你的餸,對我來說代表我倆在分享甜蜜。」男的直言:「我想寵你,再叫一份你盡管吃吧。」
結果,會不一樣嗎?
但,我們又有本事,把自己的內化意義,看得通透亦說得明白嗎?
甚麼才算是甚麼?只有自己知道。說到底,我們跟任何人的關係,其實都是跟自己的關係,恐怕這才是真正的溝通課題。
2023年11月11日星期六
沒想過你會成名
村上春樹出席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頒獎典禮,鮮有露面的太太陽子,驚艷世界。
一頭神氣的灰白短髮,貌似川久保玲的打扮,還有眉宇間那壓場的自信⋯⋯一個字,型!但我覺得,更型的,不是她的打扮,而是她的——不打扮。
陽子自幼不化妝也不燙頭髮。在香港,素顏沒啥大不了。但在日本,一個以恥感治國的民族;一個女性不化妝幾乎不見人的國度;一個當時仍很守舊的時代,足見其我行我素的個性。
是以大家津津樂道,陽子談村上那句「我從來沒有想過他會成名」,聽起來,「沒想過」的意思是「不覺得」,然而好一個揚眉女子,才不會跟「不覺得」有才華的人在一起吧?!
「沒想過」的真正意思,搞不好,是「沒關係」。
當年跟村上閃婚開酒吧負債捱世界,陽子說:「這樣的經歷也能滋養我們的生命。」生活艱難,沒關係。
當村上首次得獎,欣喜從此日子好過,陽子說:「我們現在的生活也很好啊。」有錢了,也沒關係。
陽子說自己不愛拍照和旅遊,但她的攝影作品美得可給村上的大作插圖。不愛,真正意思是:沒關係,我沒把這當回事。
世俗人最着緊的,在她心中都「沒想過」,因為,沒關係。無欲則剛,是為型。
這樣的人,才有本事離群索居,跟心靈契合的伴侶雙宿雙棲。巧逢村上這座孤島,啊,沒想過你會成名,反正成名與否沒關係,我們就是在一起。逾半世紀的婚姻,專一不是性格,而是能量與氣場相近者走在一起的自然結果。
2023年11月7日星期二
舅舅的debriefing
讀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想起一個題外話。
家長工作坊中,時有家長朋友問:做孩子們的coach,要從生活裡的debriefing做起,即係點?
故事裡,舅舅對小哥白尼做了最佳示範:聆聽、觀察、描述、提問,而過程中絕不直接建議你該如何如何。
當小哥白尼第一次領悟「人真的像水分子一樣」,舅舅告訴他「你當時看起來很認真」,「你開始不以自己為中心看待事物」。
舅舅道出了小哥白尼自己都不察覺的變化,確認小哥白尼的成長,就是聆聽、觀察與描述。
小哥白尼崇拜拿破崙,舅舅不敢苟同,卻沒說甚麼,只把拿破崙的生平通透地講一次,好的壞的具爭議性的⋯⋯再請小哥白尼思考,拿破崙值得與不值得欣賞之處是甚麼,就是描述與提問。
浦川同學要賣豆腐,小哥白尼出身中產,不用幫補家計。舅舅問:「在你自己不注意的時候,其實每天都在生產了不起的東西,到底是甚麼?」這提問的厲害之處,是超越了本來的討論,進而鼓勵小哥白尼去思考「我是誰」這個大命題。
就算後來小哥白尼算是「背叛」了朋友,舅舅也不直接討論對錯,只說:「我們有決定自己言行的能力。所以我們會犯錯。然而——我們有決定自己言行的能力。所以我們也能從錯誤重新站起來。」
做對做錯做甚麼,其實都在自己的手裡,所以才有這如題的選擇——「你想活出怎麼的人生」。完全不介入對方生命,卻每步都在陪伴對方探索生命,就是最難能可貴的debriefing。
2023年11月3日星期五
了不起的感動
引頸以待宮崎駿復出之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不如先睹為快吉野源三郎的原著。
最吸引的,莫過於舅舅給小哥白尼寫的信,一字一句都在引領小哥白尼思考,人一生,究竟想怎過?怎麼過才算是了不起的人生?
了不起的人vs看起來很了不起的人,分別在哪?
後者,很多人都想做,也知道要怎麼做:會唸書、有禮貌、勤奮、正直、有公德心⋯⋯但哪怕這一切都做到了,都稱不上一個完整的人,不是真正的了不起。因為,當中缺少了——「胸中湧現熱熾的情感」——簡稱「感動」。
「你必須珍惜自己的感受和深深感動的事,而且要認真思考這些事的意義」——不知何故,光讀到這一句,讀者如我已莫名其妙的感動起來。
為甚麼看見同學挺身而出會那麼感動?為甚麼看見拉着挺身而出的人叫他不要挺身又令你那麼感動?
舅舅問的,都只是小哥白尼在學校的平凡二、三事,但感動無分大小,重點是找到那專屬自己的答案,並鍥而不捨鑽研下去,變出推進人類發展的巨大動力。
牛頓因為蘋果而發現萬有引力。搞不好吉野源三郎與宮崎駿改變無數人心的作品,返回起始的原點,也只是當事人一剎那的感動。
我感動故我左。剎那感動如拍翼蝴蝶,可顛覆世界。而每個人的感動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不被「看起來很了不起的」同化和捲走。
充滿智慧的書信,如何透過大銀幕的影像呈現?難!期待大師表演,更期待隨之而來另一趟深深感動。
2023年10月30日星期一
鈍感力與高敏兒
近日各大書店的「豬肉枱」,都在推渡邊純一的再版舊作《鈍感力》 。
書內有這故事:當年渡邊仍是醫科生,某教授老愛在手術室罵人。渡邊聽着他罵聲四起,頓時心慌腳軟兼手震,手術當然做不好。
之後,他跟同在手術室的同學訴苦,教授罵人很兇啊!同學一呆,有嗎?我聽不到。
聽.不.到。而不是聽到了但沒放上心。世上還有甚麼比「你罵我但我完全feel唔到」更厲害?
Feel唔到,就是——鈍感力。後來那同學成為了一位出色的外科醫生,渡邊成為了出色的作家。
相映成趣的,是近年也被炒得大熱的概念:高敏兒(Highly Sensitive Person(HSP))。一時間,人人出來爭着認:我也是HSP啊!
HSP對外來刺激有極敏銳的感受力,幾近可以「讀空氣」。相對鈍感者的feel唔到,HSP是「想feel唔到都難」。
HSP擅長連結別人情緒,但負荷太多會心理超載,所以需要很多私人空間去「卸貨」。HSP不需繽紛的外在世界,因為敏銳的內在世界已教人樂而忘返。
鈍感是祝福,高敏也是天賦,看似矛盾的兩者,真的對立嗎?
故事裡,渡邊的同學之所以聽不到教授罵人,原來是因為當時他正全神貫注做手術,除此以外甚麼都不知道。鈍感的前提,是專注。
關於HSP的分析也不約而同指出,要HSP擴大心理承載量,培養持久作戰力 ,唯有靠——專注。
人一專注,無謂的刺激就被隔走,心量就被釋放出來。人一專注,不想聽的一律收不到,就鈍感起來。高敏與鈍感,去到最高境界,實乃殊途同歸。
2023年10月26日星期四
Say No與Say Yes
同道者走在一起,少不免互呻,也一起反思:忙成咁,為乜?
為錢?別傻了。一把年紀,好清楚怎麼搏也只是餓不死,發達輪不到自己。為名?謝了,返屋企瞓覺好過。
2023年10月22日星期日
《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
Adeline(陳凌軒)找我為她的著作《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作推薦人時,我是二話不說答應的。
二話不說,講白點,就是我連書都沒讀過,就答應了。這在我的經歷裡絕無僅有。不是因為忙(雖然總是在忙),而是,沒甚麼好猶疑。
跟Adeline相遇,是中大新傳系的「細O」同組。當時的印象,這女生很特別,沒有唸新聞那種典型的「公共性」,倒有份對着她好像甚麼都可以講,講完就舒服晒的「療癒性」。
畢業數年後,她真的當上了戲劇治療師!當時還沒有太多人知道戲劇治療師是甚麼,但我心想,對啊!這專業,「好Adeline」,她不就是這樣嘛!
又好幾年後,她當媽媽了。三不五時在臉書寫兩個孩子的二、三事,我非為人母也每每追讀,讀後有份莫名的窩心與安慰。
這些年很多人寫親子,道理不難懂,但Adeline的一字一句總教人有種打從心底的觸動。
是以其實說沒讀過書就推薦,也不全對。倒是經年累月老早把她的生活隨筆,好好細讀了、享用了、消化了。
不帶出版意圖去寫的文章,總是最真摯動人。物換星移因緣和合這一天能結集成書,對作者和讀者都是一種珍貴的存照。
數月前,Adeline問我,書要出了,可請你寫篇推薦序嗎?對着老同學,我也不用客氣:抱歉,這陣子忙到爆廠(這次是真的),趕不及了。
今天把書捧上手,隔着半個地球仍感受到那穿透心的溫度,就像書中那顆黑夜中的月亮。僅以此文補回一份推薦與祝福。
2023年10月18日星期三
還有甚麼不可以?
急不及待去看剛上映的《媽,是您嗎?》。
故事裡最亮眼的,自是吉永小百合與寺尾聰的黃昏戀,尤其那結局是多麼bitter sweet。然而現年92歲的山田洋次,至今拍了90部戲,想講的當然又不止於此。
溫柔老練、看破世情的他,一幕幕意在言外,顛覆了幾許世俗想像與框架⋯⋯人生在世,其實還有甚麼不可以?
年輕孫女不返學(但會做家務),七旬嫲嫲談戀愛。牧師有大學教授不做,去給露宿者送便當。沒有一個「正常人」,但他們都活得超好。孫女自由自在,嫲嫲心境開朗,牧師忠於自己的使命。
最「正常」的爸爸,在大公司當部長、娶妻生女、自置物業,倒是一直愁眉苦臉無笑過,直至工作搞砸了、婚姻告吹了、物業斷供了,才終於「笑得出」⋯⋯
山田也顛覆了告白的公式。嫲嫲一直在等牧師告白,直至最終鼓起勇氣自己開口。心知機會渺茫,但結果不是重點,過程才是,那是對自己的交代。
但牧師真的沒有告白嗎?他萬般着緊回鄉的決定要第一個告訴她。因為,沒說出口那句是,你在我心內比任何人都重要。換個角度看,這不正是她最想聽的?
幸福人生,沒有方程式,別壓抑就是。爸爸啃着那塊醬油米餅吃出淚那幕,看得人心好痛。女兒那「不需要密碼,連門都不用鎖的地方才最自在」的比喻,更是當頭棒喝。
最後,失戀的嫲嫲,失業兼失婚的爸爸和逃學的女兒,一起生活,無比幸福。做人,還有甚麼不可以?
2023年10月14日星期六
捐税禮物
在東京短暫下榻堂弟處,家中幾乎隔天就送貨,都是各式平常日用品⋯⋯
這天,竟來了兩個北海道夕張新鮮直送哈蜜瓜,又大又圓,紋理也深,漂亮得像展覽品。
「你不是明天起出差嗎?還買瓜?」我問。
「不是我買的。這是捐税禮物。」他說。
「捐税」?甚麼是「捐税」?為甚麼又會有禮物?
原來,近年日本實施「故鄉稅」(ふるさと納税),鼓勵城市人把税金捐給別縣地方政府,收窄城鄉差距。
獲贈「捐税」的地區,以當地上等特產回禮。納稅人可隨時上網捐税,隨時兌換禮物,要乜有乜,網購一樣,好好玩!
經堂弟一說,我留意一下地鐵車廂。果然!宮崎和牛、黑霧鳥日本酒⋯⋯滿是看得人口水流的廣告,各縣各地都在各出奇謀募捐。
這條橋,好厲害!既是劫富濟貧宏觀調控,亦是百花齊放促進競爭。特產回禮之舉,變相又成了軟推廣。
我想像鄉縣除了庫房進賬,同時也大舉下單製作特產,一條經濟活動鍊,就是如此重啟起來。
我把瓜,捧上手,摸摸,有種說不出的人味和溫度。沒有了納稅的納悶感(我知,納稅的不是我),倒有種可愛的儀式感。
那天,趕着出差的堂弟和即將回港的我,夾手夾腳啃掉整個夕張哈蜜瓜。那一片入口的冰凍爽甜,下了胃,入了心,伴着我回到了24/7打仗的生活日常。
而我的心,還未返歸,執筆這刻,已心思思在想,下一趟再來,會不會就收到一份和牛燒酌冷豆腐還是甚麼⋯⋯
2023年10月10日星期二
迷惑與素直
上回提及很喜歡日本人充滿「同頻感」的溝通方式,友儕反問,你不覺得他們總是繞着圈子說話?好難tune台喎。
覺得。我笑。圈,是這樣繞的:例如問人,你喜歡吃飯嗎?他們覺得更好的問法是反過來:你不喜歡吃飯?萬一對方真的不喜歡,就不用尷尬拒絕。
送禮如是。總是自貶「つまらないもの」(沒趣的東西),那萬一對方不喜歡,也不用故作喜歡了。日本人怕打擾別人(迷惑をかける)。早前木村的名句,不要憑興趣去做事,要考慮不為身邊人添麻煩,就是典型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同一心態,放諸溝通,就是預先繞個圈,讓對方好下台。
當日本的曲線遇上香港的直線,就搭錯線。但曲線非因不想打開自己,只是不想打擾別人。只要日本人明白,跟你有話直說不但不打擾,曲線溝通錯亂卻很困擾,他們還是會素直(すなお)地講感受的。
君不見日劇中那些典型的告白場面,都直接具體得幾乎沒有誤會的餘地。
君の側にいたい——日本人示愛,多不說愛,事關愛太抽象,萬個人有萬種演譯。但「我想待在你旁邊」,就簡單直接、無位走、無彎轉,一句到尾表白最純粹的初心。
語言反映思路,思路反映心態。由害怕打擾的恥感,過渡至暢所欲言的安全感,中途站,正正就是同頻聆聽。
既已同頻,就只有和弦,沒有打擾。既不打擾,也就無包袱,可以我口講我心。那個繞不停的圈,也必自動瓦解。
2023年10月6日星期五
ね——
屋企,怎定義?出生地?成長地?現居地?
朋友說得好,不用妥協太多個性,已覺如魚得水,就是返了屋企。
朋友喜歡英國,個性莊重的她,自覺跟英國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距離感,好夾。
小女子恰恰相反。距離感令我作悶,同頻感卻教身心舒暢。
語言反映文化,不懂日語都會認得那句「そうですね」(不就是嘛),其實就是同頻的起步點。
有時那個ね,拉得好長,像是前世今生都要一口氣「ね——」出來的樣子,就是為了告訴你,我懂,我完完全全明白這感覺⋯⋯
有時,ね不起,因為無經歷,於是日本人會帶着好奇心走進你的世界,去tune你的台,偶然驚嘆「そうなんだ」(是這樣啊?),最後以一句「なるほどね」(又是ね)作結,即「原來如此啊——」,大家相視而笑,舒服晒!
日本人聊天,是為了彼此明白、彼此連結,而非交流事務。骨子裡有種謙卑,不會假設自己懂,所以努力聽。也不假設自己能為對方解難,所以沒有要做甚麼的包袱,愈發毫無後顧之憂去共情。
作為一個喜歡聆聽也愛分享感受的人,返日本就像返屋企。這種同頻的體貼溫柔,在歐美加澳甚至兩岸三地都更難找到。
日本人很慢,除了因為執着,也是因為,他們明白點滴感受都值得好好細味。每個人的問題最終都要自己解決,但透過猶如置身現場的同頻感,難題再大都夠力面對,甚至心念一轉,不藥而癒。
屋企怎定義?就是休息和療癒的地方。ただいま。
2023年10月2日星期一
Fire Gazing 與Onsen Bathing
開關後,現在才去日本,算遲了,很多香港人已經返了鄉下幾轉。
但我不會說去日本是返鄉下,卻更像返屋企。
是以總不懂回答:去日本哪裡玩?有咩行程?很少人會問另一個人,你返屋企有咩玩,有咩行程吧。行行企企,洗衫煮飯過日子,總不成告訴別人去了多少趟超市。
唯一比較像遊客會做,但本地人更經常做的,是浸溫泉。找不到溫泉時,澡堂都殺。有些澡堂可不是熱水,而是真正的黑湯或黃湯溫泉,嘩,發達!
N年前有部暢銷書《Why Men Lie and Women Cry》,說男人減壓的方法是Fire Gazing(我中譯:睇火)。
一天打獵後,攰到阿媽都唔認得 ,一班男人,望住個火, 抖氣。 互不打擾,是男人的默契。唔講嘢甚至唔諗嘢,是男人的浪漫。
Fire gazing的現代版,可能是男人相約釣魚或飲酒(但唔講嘢)。而女性版,本人覺得,不作他想,必定是浸溫泉(我英譯:Onsen Bathing)。
同池浸浴,各自修行,但隔着空氣都感應到彼此的勞累與舒暢。大家識趣地視對方而不見,尊重彼此難得的me space。
沈浸於露天溫泉中,名符其實赤裸對天地,只有頭上那片黑漆漆的星空和自己。心的躍動忽然變得鮮活,非因熱力加速了血液循環,而是那個切斷一切外來干擾的狀態,忽然會發現「個心同自己講緊嘢」。
不足以驚天動地,只是微小而被忽略了的感知,跑了出來,待你好好細味,呼出那長長的一口氣,就是一個儀式的完結。然後,在那片寧靜而暖昧的夜色裡,繼續整裝上路。
2023年9月28日星期四
跟無家者喝咖啡
之前在拙欄提及,年初至今舉辦過三輪「Coffee with Strangers」活動,培訓素人成為Chatters,付出聆聽耳朵跟陌生人(Strangers)「真.傾偈」。
當中不少Strangers回饋:「好爽。終於輪到有人聽我講嘢!」
說這話的,不約而同都是平日經常「聽人講嘢」 的助人者:社工、老師、輔導員等等。一言驚醒夢中人。下次活動,就讓我們來服務你!
心誠則靈。宇宙不只給你想要的,更給你意想不到的。這回服務的助人者,或許我們都以為,他們不總是受助者嗎?
跟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一拍即合,不出兩周,廿枱Chatters跟無家者義工,齊腳傾偈!
無家者義工?我沒寫錯,你沒看錯。助人者,正是無家者們本人!他們平日組成小隊周圍去,為街坊維修家居、帶社區導賞、在有機農場當實驗農夫,更有人原來是YouTuber,訂閱人數足以帶來定期收入!
一眾Chatters瞪大眼聆聽他們在助人過程的奇遇與成長,像置身豐盛的人肉圖書館。我們雖是搞手,這一晚卻更像作客,事關深水埗正是他們的主場。在躍動的交流裡,主客界線模糊了。
施與受的框架亦被打破,無家者平日接受服務,但同時為社區注入力量。而Chatters看似透過聆聽去服務,卻拿走了不少啟發。其實任何人在世上也是有施有受。世界的運行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真•傾偈」可以有無限變種,但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讓靈魂真實而純粹地觸踫。而放下前設、放下批判的接納與互動,不正是coaching當中最重要的精神?
2023年9月24日星期日
感性才是大佬
J說:「我發現,經濟學有一點是錯的。」
「怎麼了?」我問。
「它假設人是理性的動物,做所有決定都是利益最大化,其實不然。大部分人做事,都是感性先行。」
我笑了。J向來理性分析能力高。識於微時,我倆常常辯論,人,究竟是否理性的動物。他說,理性地計算利益,是人性。我說,人性裡,九成是不可理喻的感性。
今天,他努力研究政經課題,我天天幫client做life coaching,不約而同,發現世界按後者操作。
Coaching裡有個信念,一個人,要有真正的快樂,必須感性先行。
當你以為,秤過度過,按利益最大化原則去做選擇,卻埋沒了自己的感受與真正心意,許多年後,那個不被尊重的內在小孩,會大聲吶喊,喊得好淒涼。其時重頭來過,又艱難萬倍。
在人生選擇裡,感性才是大佬,理性頂多是手下。感性也是大腦,理性頂多是手腳。理性服務感性,而非調轉。
感性決定,理性執行。喜歡走某條路,就去馬!但過程要理性部署。喜歡某個人,就在一起嘛!但緊記用理性經營相處。喜歡哪種生活,就去過,但要運用理性好好打點安排。
大部分人卡關,不是決定不夠理性,而是決定太講理性,心裡卻不爽。因為不爽,就閙情緒,令執行過程無晒理性,結果搞出一團糟。
當我們降服於感性,忠於自己所愛,才會心甘情願對決定負責,並因此理性地努力。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理性上正確,而是感性上圓滿。
2023年9月20日星期三
某夜如此繽紛
紅雨繽紛夜,市面依舊冷清。是否粉飾一下繽紛,商店就會延長營業?是否打個折或送送禮,市民就會重新消費?
作為一個不愛夜繽紛,卻長期夜收工的人,對我城日漸蕭條,不無感覺。
以往,帶着一天的疲累,回家前吃碗熱麵,或到餐廳點份濃湯,不然到居酒屋來一杯,配幾串串燒佐酒——超療癒。
俱往矣。如今不到十點,死城一樣。只能啃掉早上吃剩一半的乾硬麵包。
但其實夜歸人如我不太介意無夜市。開工至凌晨是消磨身體振興經濟,問心,誰不想早些休息?
無夜市其實不是問題,無日市才是關鍵問題。
高檔餐廳愈來愈像快餐店,快餐店愈來愈將貨就價,各式商舖紛紛變成埋來睇埋來揀的兩餸飯……
從前走大眾化路線的,價廉物美;高檔的,物超所值。我城能百花齊放,因為有極大的流量與需求支撐。如今是「下流經濟」,每個人都做細少少、低少少,不求生活,只求生存。
繽紛,是種心情。大眾經歷了過去幾年的情緒折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手緊,就固然。同時,也從物慾中覺醒。消費,好累。唔出街不知幾好。安逸,舒適。好過酒過三巡還要跟人搶的士回家。
這,已超越了經濟問題。而是生活方式集體轉型的深層次問題。長者一向早抖,中年人開始養生,年輕人懶得郁寧願孵在被窩看YouTube。
聽說世界進入九運,人人開始內探身心靈。每一夜,內心仍然繽紛,但都與外在世界無關。夜市,算吧啦,繽紛與否,非戰之罪。
2023年9月16日星期六
再思謙遜與感恩
回小學母校跟家長朋友交流「如何培育孩子謙遜及感恩之心」。
這話題,似是偽命題。事關,母校所出,人稱「蕃薯妹」,很難想像,一個「薯」的人,能不謙遜到哪裡。
數年前母校統計歷代畢業生出路,首三位是護士、社工、老師。能從事這些專業的,正是很願意放下身段的人。
是以我其實不擔心學妹們不夠謙遜,倒怕過猶不及。
有句話,由細聽到大:「別人讚你,千祈唔好認。認,就是驕傲自滿,要不得。」
幼承庭訓,「收到自己好細」。但拒絕讚賞,不一定令人謙卑,更可能令人自卑。不亢不卑,才是真正的謙遜。
不卑,即是若做得好,就坦然take credit嘛。不亢,且把亢奮轉化為動力,延伸遠點,發揮多點,服務世界再多點。
要擴大服務範圍,就要走出井底,過程中少不免碰釘,繼而明白,世事萬物乃各種條件的因緣和合,自己並無百分百操控。無操控也能玉成美事,豈能不感恩?
時代不同了。謙遜再不是「死口唔認自己叻」,感恩也不只於「乜都歸功好彩囉」。
索性別把焦點放在「自己叻唔叻」上。放眼四周,思考如何令世界變好。自信滿滿去啟動,事成了倒不必居功。
世事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不會圍著我轉,但同時包含着我的好。帶着這份美好,走遠點,看闊些。隨時放低自己,又不會無咗自己,就是謙遜與感恩最美麗的展現。「蕃薯妹」努力修行,互勵互勉。
2023年9月12日星期二
七粒米的福田
8月底有緣得到慈山寺於盂蘭法會期間派發的「慈山米」,食用方法是「煮飯時將七粒米與普通白米混合煮熟即可」。
這麼有趣?翻查了一下,《佛弟子文庫》引用過這故事,網上亦廣泛留傳:
佛陀弟子阿難去跟老婆婆托鉢。婆婆給他七粒米,阿難嫌少,老婆婆回曰:「六月太陽如火燒,種田農夫背曬焦,七粒白米非少可,我家罪業要你消。」
後來,阿難到海邊浸袈裟,海上風大浪大,阿難使出神力移來須彌山,也鎮不住風浪。佛陀就叫阿難從七粒米中取一粒,放在袈裟上,大海竟即時平靜下來!
粒米勝須彌?是奇蹟吧!
阿難人稱「多聞第一」,記性好,悟性高,但也不乏人性。人性有批判心,本能會嫌三嫌四。怎麼只給七粒米?真「豆泥」。
但轉轉念,讓悟性登場,一粒米的誕生,經歷耕作勞動、灌溉施肥,是無數功德的累積。而且窮人的七粒米,已是其所有,布施的心量何其大,足以駕馭翻騰的怒海。
很喜歡佛學裡的一個說法:托鉢,是幫對方種福田。婆婆給米阿難,是為自己種福田。是以,助人者,不用驕傲,人地俾個機會你積福咋。
但作為受助者,阿難也不能「老奉」。別人所給的,是能力所及最大的慈卑,當中也包含着更多看不見的善念,例如農夫的辛勞。
當助人與受助者都抱持謙卑,人世間沒有止不住的風浪。寫於N百年一遇的黑雨過後,亦是 911廿二周年之時。願眾生保重安好。
2023年9月8日星期五
互懂的靈魂
全城在談梁朝偉。更好看的,其實是李安和梁朝偉。
沒有李安(還有王家衛及更多殿堂級的藝術家),就沒有今天的梁朝偉。沒有梁朝偉,也沒有《色戒》的李安。
頒獎禮上,都一樣。梁朝偉的感言,好「梁朝偉」——簡短、沉穩、無廢話。李安的演詞,卻把那低調而豐盛的靈魂,痛痛快快地描繪了出來。
李安講的,不是梁朝偉戲有多好(還用說嗎?),而是,超低調的他,如何如水一般看懂人心
善良和體貼,不難。用得中point,好難。能令人深深觸動的前設,是要把自己放到最低,代入對方的世界,去給對方最需要的,不管是一個鏡頭調度走位,又或一個同情共感的觸碰與一句關懷。
「It's both terrifying and meaningful when someone that good and genuine embodies a hidden part of you⋯⋯He's like water, filling the lowest places without striving, and he serves.」
然後你知道,那永恆的低調,不是性格,而是修為。
但低調的,總是難以被看見。是以當一個很懂人的人,和一個看懂這個人如何懂人的人,在同一高度、同一境界遇上,互相成就、互相欣賞、互相珍惜,是多麼多麼動人的事。
李安看到梁朝偉穿透眼睛那閃耀的靈魂。觀眾看見的,是兩個美麗的靈魂在碰撞。這種「懂」,極珍貴,卻也無以名狀。借用李安說法:「It’s hard to articulate. And beyond words.」
2023年9月4日星期一
傾不出的方向
婚姻、工作、創業、人生……一個人要找到方向已經不易;兩個人要傾出同一方向就更難——他們都這樣說。
或許,無關乎難易,只講值不值。
本來就大纜扯不埋的,算吧啦,傾都嘥氣。
本來就很近,就無咩需要傾。你在東南偏南,我於東南偏東,廢話少講,一人行一步,已打風都打唔甩。
距離不遠不近的呢?To be or not to be,是個問題。但只要每人清楚自己心裡底線,take it or leave it,其實只消一念之間的取捨。
所以,通常傾來傾去得個吉的,其實跟方向迥異無關,跟究竟有無方向有關。
很多人會說,自己的方向是:開心,舒服,無壓力,唔後悔......
那怎樣定義開心,舒服,無壓力,唔後悔....?不知道。
也有人說:方向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甚麼是自己喜歡的事?不知道。
因為不知道,所以不能定義。而沒有定義的事,是沒辦法談判和協調的。無法定義的方向,說白點,就是無•方•向!!!
唉……石頭鑽不出血,怎麼辦?
Well,石頭何時開竅,是它的課題。等不等, 等甚麼,或如何等,是你的課題。
有些人一生不思考、不做決定、不委身任何事情都活得很自在。
而你卻是任何事情一旦定位不清,就如坐針氈一秒也活不了。
是以,所謂「方向不同」,「不同」不在於方向的實質內容,而在於這一點。
看清楚了,想通了,要不要「傾個方向」,已是後話。
2023年8月31日星期四
我地唔諗住有下一代
呢句嘢,好震撼。跟觀點無關,跟力度有關。
如果沒看清楚,我會以為是「親海駅」的銷售報道。
記者扑咪:「今日開售,兩房單位擔唔擔心唔夠住,定打算要個三房一套呢?」
小情侶:「唔擔心。」「點解呢?」「我地唔諗住有下一代。」
萬能key亦適用於:無擔心能否移民因為唔諗住有下一代;無壓力儲錢因為唔諗住有下一代;無謂太搏殺因為唔諗住有下一代,無打算買樓因為唔諗住有下一代⋯⋯(歡迎接龍⋯⋯)
卻原來,說的是「無擔心過食日本刺身因為唔諗住有下一代」。
可以想像,唔諗住有下一代已變成劃時代的指導思想,吃件魚生都關佢事。
放得這麼大,不是上綱上線,而是,「要不要有下一代」,確是新一代夫婦進退兩難的糾結位。
聽過很多年輕朋友不約而同說,生小孩,其實「唔知為乜」。
又或,我連自己的人生是為乜都不知道,怎確保自己製造出來的生命會知道?生孩子卻無法為其人生負責,不如負責任地不生孩子。
說是集體絕望太誇張,但整體迷惘絕不為過。不肯定會好,就不要做。肯定好的,再微小都值得擁抱,就像眼前那片刺身,是輕盈而實在的小確辛。
或許,經過認真思考得出的無力感,轉化成及時行樂的用心,比一片刺身所盛載的幅射,才更值得關注和擔心。
2023年8月27日星期日
旅行的節奏
這陣子,香港人如狼似虎去旅行,人人都是在路上。一個暑假,分分鐘已走了幾轉回來。
然而,有趣的是,反高潮的是,去還去,友儕間異口同聲:對「旅行」,開始無feel。
是科技的關係嗎?以前,滿滿獵奇心,要去找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如今,人未出發,網上早已看盡該看的,何奇可獵?
是年紀的關係嗎?隨心點就驚喜多點,無奈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已負擔不起動輒走錯路的徒勞,或火車誤點睡車站的虛耗⋯⋯
是全球化的關係嗎?從前每當走進陌生國度,都覺耳目一新。如今,由經濟模式到城市規劃到民族作風,都愈來愈像倒模曲奇。
是疫情的關係嗎?不認不認還需認,困了這麼久,很想出去走走。但這麼久沒出去,養懶了身子,行船走馬都變得很陌生,仿彿貼錢買難受⋯⋯
又或者,統統都不是。只是自己變了。
三年停擺,多了空間去重新思考、部署、實踐最合適自己的生活。怎樣的步調,作息、配套才是自己杯茶。
活了半生,終於開始領悟,如何有選擇地回應紛亂的人和事。置身那得來不易的舒適區中,已經不想走出來⋯⋯
從前去旅行,是減壓,也是逃避。如今開始問,去一個景點,打一個卡,究竟為乜。
人,好煩。坐定會身痕,奔波又傷身。最好的狀態,是換片風景,換個地方,換口空氣,幹一樣的活——唔好甩左自己的節奏。
望着遠山大海,如常吃睡拉還有寫作,其實好爽。但這,又怎算旅遊?勉強喚作——短期出走。
2023年8月23日星期三
壽司禪
跟Coaching Clients交流靜觀。有人問:其實為甚麼練習呼吸會開心?根本唔make sense。
我笑。因我也曾有同樣疑問。「呼吸練習」這幾個字,有點誤導。嚴格來說,呼吸是不用練習的。一日未死,一日都會呼吸。說得清楚一點,是透過呼吸,去練習「不帶批判的專注當下」。
一呼一吸間,很多妄念升起,批判心也隨之而來:這個好鬼正 ,那個激死人⋯⋯但事實是,妄念的內容統統不在眼前,甚或永遠不會發生。
眼前,只有鼻尖下、鼻孔內的空氣流動,有甚麼好興奮或憤怒?回到當下,情緒就平靜下來。
覺察妄念,很多大師比喻為看馬路。巴士、的士、私家車,一輛接一輛,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旁觀着,不帶批判,不帶情緒,安在當下。
是以修習正念又不一定是打坐,看車看人看數字都可以。
曾有男性朋友戲言,睇女仔都是正念練習,燕瘦環肥,一個個在眼前走過,做得到不貪戀不批判不起雜念,才算夠道行。
IT朋友說,下載程式時,看着bytes數在跳,剩餘時間在倒數,心無雜念,超療癒。
我非男生亦屬IT白痴,未能完全共情。類似的比喻,於我而言應該是——吃壽司。
輸送帶上,一碟碟在迴轉,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咦,拖羅,乜又係你?手腳慢,錯過了,不打緊,不執着,有緣再見。
定神細賞眼前那流動的風景,高度覺察卻不帶批判,甚至志不在吃。不知不覺間呼吸變得均勻,然後肚飽、心靜、人安,我將之取名「壽司禪」,哈。
你的呼吸練習,又是怎樣發生的呢?
2023年8月19日星期六
Barbie之穿鑿附會
看電影《Barbie》,想起一件往事。
Barbie浪潮湧進香港時,我還是個小女孩。同學們人手一個,我問爸爸:「我也可以有一個嗎?」
一向「凡事有得傾」的爸爸,竟嶄釘截鐵說:「不可以。」
爸爸說,做女仔,切忌貪慕虛榮,妄想釣金龜(Ken)嫁入豪門就成世唔駛憂。若一個女生的價值,就是「扮靚靚再把自己賣出去」,這觀念,要不得。
這翻話,好重,此後幾十年主導着我的人生觀。是以今天看着電影,腦海千百個問號:故事裡Barbie的設定,怎麼不但不是「等男人來打救」的女生,反而Ken沒有了Barbie不行?
Barbie是各行各業的翹楚,是總統也是諾貝爾獎得主。反而Ken被矮化成傻仔一名,依附Barbie存在。
尾段Ken一句「It's Barbie and Ken。I am here because of you. Without you,who am I?」,聽得人心有戚戚然。加上那件寫着「 I am Kenough」(Ken= enough)的T恤,情何以堪。
意識形態落差之大,教我忍不住翻查Barbie歷史。創辦人Ruth最初因為女兒愛替紙娃娃換造型,就想到研發一個膠娃娃,慢慢發展出不同角色,實乃典型推陳出新的行銷策略。
但是,市場會自行賦予故事,不同文化穿鑿附會,在60年代的美國演變成平權議題; 來到亞洲就變了釣金龜的神話。
你是甚麼人就有怎樣的故事。而Barbie說到底只是一個時裝很耀眼的娃娃。代表哪種價值,任君演繹。
只記得我就此被爸爸「洗了腦」,後來意外得到一個Barbie,卻已沒有了擁有的慾望,順手趁某次玩具捐贈,轉送了出去。
2023年8月15日星期二
平凡Barbie
電影《Barbie》裡最好看的角色,不是Barbie也不是Ken,而是Gloria。
Gloria是誰?誰都不是。她只是 Mattel裡的一位員工,心血來潮拿出小時候的Barbie娃娃把玩,啟動了Barbie的現實世界之旅。
芭比樂園裡的Barbie,不是真實的Barbie。美貌與智慧並重,總統都有得你做。每一天都很完美,女人話事男人無地企。女生晚晚party,男人的存在是多餘⋯⋯
來到現實世界的Barbie, 同樣不是真實的Barbie。男權至上,金髮靚女頂多是被男人觀看與消費的性感尤物。你是男人才有資格問鼎大世界裡的管理層⋯⋯
在性別戰爭中,男與女都各自希望自己是皇者,其實都是自我彭脹的想像,真實才沒那麼戲劇性。Gloria說,Barbie甚麼做型都有,就是欠了「Ordinary Barbie」。
平凡Barbie不會做總統,可能只是一個媽媽。又或總統和媽媽都不想當,只想做個普通人。而普通人,不正是大部分女性最真實的寫照?
平凡Barbie有血有肉。起床會有口臭,可能天生扁平足,要穿涼鞋而不是斗零踭,在大公司當顆小薯仔,很愛孩子又駕馭不了孩子,心有觸動時會流淚,心情低落時會思考死亡⋯⋯
最後那個「婦科檢查」的隱喻,很有趣。對比初來步到的Barbie,直白告訴街邊那些色迷迷地盯着她的男人「 I have no vagina」,一言驚醒大家,不論男人與女人對Barbie的投射,實乃子虛烏有。
沒有血肉的Barbie,只能夠「捉佢返來,放返入個盒到,送返夢幻樂園」。但當我們可以不亢不卑,接納自己愛自己 ,甚至抱在手中幫她梳梳頭、換換衫,平凡Barbie已是每個女孩心中的瑰寶。
2023年8月11日星期五
聆聽的功課
找個人,傾陣偈,全程聽,然後比較下,跟平日聊天,有何分別——這是剛過的Coffee with Strangers活動中,Chatters在培訓期間的功課。
她,習慣飯後落街散步,偶然會遇上鄰居同行一小段路。平日都是你一句我一句瞎扯生活事。這晚,她決定不講,全程聆聽。結果,十數分鐘內,鄰居竟不自覺打開心扉,剖白自己跟兒子和孫女的關係。之後再碰面,感覺竟莫名地親近多了。
他,在公司pantry遇見跨部門會議中見過一面的同事。心想,不如趁機做功課。於是主動打招呼,簡單問句「你地部門忙嗎?」然後,一直聽,附以簡單提問推進。幾分鐘後,發現同事跟他一樣愛打網球,而且鑽研頗深,最後還相約改天切磋下。
她,跟久不見面的舊同學吃飯。同學近日有新戀情!平常的她,會一輪嘴插嘴:「咩人來的?靚唔靚仔?有無相睇?點識架?錫咗未⋯⋯」但這天,換上聆聽mode,方發現自己想知的,對方都一一自白了,而且因為不被打斷,講得更放更開心。
還有他,剛巧公司秘書放假,唯有親自操刀寫會議紀錄。翻聽會議錄音,驚覺自己原來「講嘢好快,句句打斷人,內容仲好judgmental。」之後,提醒自己,開會時,「比多些空間同事講」,結果,開會沒多花了時間,團隊合作倒是順暢了。
「香港人咁忙,哪有時間聽人講咁多嘢?」——是我們的既定直覺。Chatters眾口一詞,原來願意聆聽的覺察與心態,遠比時間重要。誠心付出,哪怕只十數分鐘,關係或許從此改寫。
2023年8月7日星期一
咩叫開心事
話說這活動鼓勵分享快樂,參加者報名時要描述一件開心事。然後,很多人問:err……咩叫開心事?!
「你覺得開心就是開心啊!」我說。「err⋯⋯但我的開心事,好像不夠開心⋯⋯」。
重點,是「不夠」。在很多人眼中,開心,就跟發達一樣,是有客觀指標而且可以比較的。若我的開心沒你的開心那麼開心,那我的開心也算不上甚麼開心了。
反之,若問一個人,最近有無唔開心?對方通常不會反問咩叫唔開心,卻會即刻嚟料吐苦水,一件接一件數不停。
有趣。我們總是矮化自己的開心,放大不開心,甚至相信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唔開心的人。
別怪自己。人類進化的生存本能,是要覺察危機多於安樂,否則會被野獸吃掉。所以創作流行曲的都知道,失戀歌會比晒幸福的更大賣。
不過隨着社會發展,野獸早已離我們很遠。只要放下戒心,開心仍垂手可得。
兩晚下來,Strangers說:開心是久違了放下手機好好聊天的感動; 開心是一口氣回憶往事,忽然有所領悟更了解自己;開心是本以為無乜嘢開心,豈料講講下就自自然然愈講愈多⋯⋯
Chatters呢?大家異口同聲,開心自己有突破,真心放下前設去共情。更開心是共情別人的故事時,像是經歷了同樣的快樂,眼界大開。
活動結束,開心不止,期待再聚。暫時返回各自的生活,把這份開心與共情繼續深耕細作下去。
2023年8月3日星期四
有種後悔叫人地話你會後悔
人生無 take 2,每一步都只此一次,無人想揀錯。
每當life coaching 開始,我問client:「完成整個歷程後,你期望帶走甚麼?」不少人這樣答:「做一個不後悔的決定。」
「何謂不後悔?」 「有好結果囉。」「何謂好結果?」「不會覺得後悔囉。」
氹氹轉。氹氹轉。氹氹轉。不後悔因為結果好,結果好因為不後悔。
但重點其實不是「後悔」或「結果」,而是「不覺得」。
有一種後悔叫人地話你會後悔。「你唔咁咁咁,第日會後悔喎。」「你咁咁咁,第日實後悔喎。」鄉親父老都話我會後悔,我怎可能不後悔?
怕後悔,於是更努力去徵求各方意見。每人勸你一件會後悔的事,最後諸事不成。
記得她,明明心知目前的工作不適合自己,而更合適的機會已在眼前。但,動不了身,「因為好多人話我會後悔⋯⋯」
最後拖了一年,轉工了。後悔嗎?我問。不。她說。
為甚麼不?返新工前,去了個長旅行,少聽了後悔的「恐嚇」。返工後樂在其中,更沒空去想那些所謂會後悔的可能性。
See?後悔與否,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選擇。自知耳仔軟,就暫時切斷干擾。
我們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給意見的路人甲乙丙才不用對我們的生命負責。
聽自己心意,你快樂,關心你的人也會替你高興。聽別人的,最終若後悔,即使別人替你肉緊,受苦的不是他們,而是你自己。
其實,疊埋心水,走好想走的路,只要懷着一顆向「前」望的心,莫論結果,都不會覺得「後」悔。
2023年7月30日星期日
淡雅之氣
「你,唔夠『氣』。」中醫為我把脈,一邊說。
元氣的氣。早前無故昏倒,所有檢查結果正常,但又總是恢復不了正常生活。中醫的比喻夠有趣:「你就像一部功能卓越的手機,但只有20%電量,一用完就要再充電。」
20%電量,怎理解?就是同一時間只可開啟一個 App:走路時不想事情,想事情時不吃飯,吃飯時不看手機⋯⋯
修習正念多年,我自以為大致都做到了,卻原來還有:消化時不作消化以外的事情。飯後徹底放空,最少半小時後才再開工。
事情與事情間,要有間距。例如從前,今天衝完工作,明天就痛痛快快的玩。如今,今天工作,明天只能休息,後天去玩,大後天再休息,大大後天才重啓工作。
過程中當然也不是用衝的,要氣定神閒慢慢來。中醫說,不能太飽或太餓,太冷或太熱,太忙或太閒,太晚睡或太早起⋯⋯簡稱平衡。但我不太喜歡這講法,我會說,這是——活得淡雅。
甚麼都是bite size,剛剛夠就停——是為淡也。舉手投足都超級慢動作——豈會不優雅?
「為甚麼我的耐力差了這麼多?」我問。醫師答得妙:「會不會只是從前耐力太好?養生,本該如此。」
人生上半場的自我認知,自覺(至少工作上)從來是個爽快乾脆、說一不二、廢話少講、凡事追求快靚正的「男仔頭」。
如今,180度反轉,學習做個慢三拍的優雅女人,聽起來,氣質也蠻吸引吧。人生下半場,重新摸索,小女子失禮,多多指教。
2023年7月26日星期三
讀書自救
但同一時間,Clients紛紛說:「我已經好勤力猛睇書,但完全無用喎,咪一樣唔開心......」
那些阿媽係女人的道理,誰不懂?「做到先得架!做唔到丫嘛。」 Clients說。
更甚者,閱讀後更不快樂。因為會自責,唉,我真無鬼用!睇了書也好不起來。自責,是自己攞嚟的二次傷害。
為甚麼讀書無用?事關天大的道理,你早就懂了,卻實踐不出來。那是因為,你——受傷了。
就如一位世界級運動員,技術無容置疑,也深諳致勝之道。但,受傷了。要做的,先不是學習,而是,停賽。
又或縱然沒受傷,只是虛耗得跌晒watt,這刻需要的,不是特訓,而是,休假。
同理,你那本來大無畏的心,虛脫了,當下需要的,不是書本,而是休養,慢慢療傷,慢慢痊癒。
如何療傷?前設是,接受。接受自己受了傷,而這很正常,因為人人都會受傷。
有時,搞不好,看書不但不是療癒,反而是denial。奢望讀本雞精拿些貼士就藥到病除,然後當作甚麼都無發生過。結果?當然繼續下陷於情緒漩渦。
這樣說,好像很極端。但書,不是受傷後讀的。真的要讀,未受傷前就好好讀吧,有助心理建設,減低受傷機會。
受傷了,讀甚麼,都是何不食肉糜的風涼話。倒不如先接受現況,好好處理,待變回一條好漢,再手執一卷,學習如何具體為人生操盤也未遲。
2023年7月22日星期六
負面與共情
真心。不會。「怎可能不會?」「嗯,就是不會啊。」「怎可能?」
我也解釋不了。硬要說的話,或許是,從一個Coach的角度,壓根兒就不覺得那些「負面」事有多負面。
Client自覺負面,因為他們看到的,是眼前的困局。Coach看到的,是十步之後豁然開朗的狀況。 既然會好起來,何負面之有?
只有見過一個人改變,才會相信人有得變,而且變到你唔信。做Coach的最大祝福,是年年月月都看着無數人皺着眉頭來,笑逐顏開走。
當然,Coach只是同行,Client肯行,我們才能「同」行,否則,只是同坐、同企,或者同躺平。而Client肯來,就是「行」的第一步。由零到一,是大突破,可喜可賀。怎會負面?
面且,作為Coach,能跟別人同情共感,建立連結,不但不辛苦,更是很有效的差電。
「但共情時不就會被負面情緒拉下去嗎?」
嗯。打個比喻。就像見醫生。醫者有顆慈悲的父母心,但又不是至親,距離令旁觀者清,免疫於關心則亂的狀況,反而可以客觀斷症、施藥甚至做手術,令對方重生。
不會辛苦,也不會頂唔順。累,倒是有的,那種累,名叫肚餓。做一節Coaching,體力虛耗比手舞足蹈教半天課還多。
某次,我剛巧有點累,Client又無甚反應,進展停滯之際,她忽然說:「Sorry,其實我未食早餐,諗唔到嘢。」
我立即倒出備用零食,一起吃得咯咯脆,回魂間完成session。共吃中共情,一樂也。
2023年7月18日星期二
窒住
如火如荼為月尾兩場「Coffee with Strangers」招募參加者。
Chill住飲免費咖啡,跟新朋友分享快樂⋯⋯過來人說,最爽的,是好少可,竟可暢通無阻,「講完自己想講嗰個point」!
香港人,好熱心幫人。方法,是給建議。既要建議,便要「查找不足」。即是,不聽故事,只聽「不足」。若對方是大難臨頭來求助,可以理解。但「好為人師」的病,甚至入侵了純粹開心share的時光。
例如明明想分享外遊的快樂,對方未聽完就打斷「你下次不如行這條那條路線仲好玩喎⋯⋯」
例如展示剛添購的新衣,對方超肉緊「哎呀幹嗎不等幾時幾時減價才買,我還有折扣卡不如借你?」
例如邀請朋友參觀新居,對方一入屋未坐下就說「嘩你隻窗滲水要不要介紹個師傅給你?」
說這些話的,都是好人。出發點,是關心。只是,這個關心姿態,有很多副作用。
你從頭到尾沒有跟我情緒同步,即是我不值得你去聽去連結去接納?
你建議這建議那,即是你覺得現況很負面?(我明明就覺得超正面才跟你分享的。)
我婉拒建議,你還繼續推,甚至批評我不聽你講,所以⋯⋯你覺得我很有問題了是嗎?你.Judge.我?!
有朋友形容夠絕核:Judge,廣東話譯,「窒住」。「窒住晒」,無鬼癮,點講落去?
嗯。「唔窒住」,是要學的。修練技巧,也要修心。
我們一班Chatters俾個心出來,等你來「傾場好偈」,同情共感你的快樂事。報名詳見「心.導.賞Follow Your Heart to Appreciate Life」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