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星期四

我地唔諗住有下一代


呢句嘢,好震撼。跟觀點無關,跟力度有關。

如果沒看清楚,我會以為是「親海駅」的銷售報道。

記者扑咪:「今日開售,兩房單位擔唔擔心唔夠住,定打算要個三房一套呢?」

小情侶:「唔擔心。」「點解呢?」「我地唔諗住有下一代。」

好make sense。不是嗎?

萬能key亦適用於:無擔心能否移民因為唔諗住有下一代;無壓力儲錢因為唔諗住有下一代;無謂太搏殺因為唔諗住有下一代,無打算買樓因為唔諗住有下一代⋯⋯(歡迎接龍⋯⋯)

卻原來,說的是「無擔心過食日本刺身因為唔諗住有下一代」。

可以想像,唔諗住有下一代已變成劃時代的指導思想,吃件魚生都關佢事。

放得這麼大,不是上綱上線,而是,「要不要有下一代」,確是新一代夫婦進退兩難的糾結位。

聽過很多年輕朋友不約而同說,生小孩,其實「唔知為乜」。

又或,我連自己的人生是為乜都不知道,怎確保自己製造出來的生命會知道?生孩子卻無法為其人生負責,不如負責任地不生孩子。

說是集體絕望太誇張,但整體迷惘絕不為過。不肯定會好,就不要做。肯定好的,再微小都值得擁抱,就像眼前那片刺身,是輕盈而實在的小確辛。

或許,經過認真思考得出的無力感,轉化成及時行樂的用心,比一片刺身所盛載的幅射,才更值得關注和擔心。

2023年8月27日星期日

旅行的節奏

這陣子,香港人如狼似虎去旅行,人人都是在路上。一個暑假,分分鐘已走了幾轉回來。

然而,有趣的是,反高潮的是,去還去,友儕間異口同聲:對「旅行」,開始無feel。

是科技的關係嗎?以前,滿滿獵奇心,要去找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如今,人未出發,網上早已看盡該看的,何奇可獵?

是年紀的關係嗎?隨心點就驚喜多點,無奈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已負擔不起動輒走錯路的徒勞,或火車誤點睡車站的虛耗⋯⋯

是全球化的關係嗎?從前每當走進陌生國度,都覺耳目一新。如今,由經濟模式到城市規劃到民族作風,都愈來愈像倒模曲奇。

是疫情的關係嗎?不認不認還需認,困了這麼久,很想出去走走。但這麼久沒出去,養懶了身子,行船走馬都變得很陌生,仿彿貼錢買難受⋯⋯

又或者,統統都不是。只是自己變了。

三年停擺,多了空間去重新思考、部署、實踐最合適自己的生活。怎樣的步調,作息、配套才是自己杯茶。

活了半生,終於開始領悟,如何有選擇地回應紛亂的人和事。置身那得來不易的舒適區中,已經不想走出來⋯⋯

從前去旅行,是減壓,也是逃避。如今開始問,去一個景點,打一個卡,究竟為乜。

人,好煩。坐定會身痕,奔波又傷身。最好的狀態,是換片風景,換個地方,換口空氣,幹一樣的活——唔好甩左自己的節奏。

望着遠山大海,如常吃睡拉還有寫作,其實好爽。但這,又怎算旅遊?勉強喚作——短期出走。


2023年8月23日星期三

壽司禪

跟Coaching Clients交流靜觀。有人問:其實為甚麼練習呼吸會開心?根本唔make sense。

我笑。因我也曾有同樣疑問。「呼吸練習」這幾個字,有點誤導。嚴格來說,呼吸是不用練習的。一日未死,一日都會呼吸。

說得清楚一點,是透過呼吸,去練習「不帶批判的專注當下」。

一呼一吸間,很多妄念升起,批判心也隨之而來:這個好鬼正 ,那個激死人⋯⋯但事實是,妄念的內容統統不在眼前,甚或永遠不會發生。

眼前,只有鼻尖下、鼻孔內的空氣流動,有甚麼好興奮或憤怒?回到當下,情緒就平靜下來。

覺察妄念,很多大師比喻為看馬路。巴士、的士、私家車,一輛接一輛,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旁觀着,不帶批判,不帶情緒,安在當下。

是以修習正念又不一定是打坐,看車看人看數字都可以。

曾有男性朋友戲言,睇女仔都是正念練習,燕瘦環肥,一個個在眼前走過,做得到不貪戀不批判不起雜念,才算夠道行。

IT朋友說,下載程式時,看着bytes數在跳,剩餘時間在倒數,心無雜念,超療癒。

我非男生亦屬IT白痴,未能完全共情。類似的比喻,於我而言應該是——吃壽司。

輸送帶上,一碟碟在迴轉,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咦,拖羅,乜又係你?手腳慢,錯過了,不打緊,不執着,有緣再見。

定神細賞眼前那流動的風景,高度覺察卻不帶批判,甚至志不在吃。不知不覺間呼吸變得均勻,然後肚飽、心靜、人安,我將之取名「壽司禪」,哈。

你的呼吸練習,又是怎樣發生的呢?

2023年8月19日星期六

Barbie之穿鑿附會



看電影《Barbie》,想起一件往事。

Barbie浪潮湧進香港時,我還是個小女孩。同學們人手一個,我問爸爸:「我也可以有一個嗎?」

一向「凡事有得傾」的爸爸,竟嶄釘截鐵說:「不可以。」

爸爸說,做女仔,切忌貪慕虛榮,妄想釣金龜(Ken)嫁入豪門就成世唔駛憂。若一個女生的價值,就是「扮靚靚再把自己賣出去」,這觀念,要不得。

這翻話,好重,此後幾十年主導着我的人生觀。是以今天看着電影,腦海千百個問號:故事裡Barbie的設定,怎麼不但不是「等男人來打救」的女生,反而Ken沒有了Barbie不行?

Barbie是各行各業的翹楚,是總統也是諾貝爾獎得主。反而Ken被矮化成傻仔一名,依附Barbie存在。

尾段Ken一句「It's Barbie and Ken。I am here because of you. Without you,who am I?」,聽得人心有戚戚然。加上那件寫着「 I am Kenough」(Ken= enough)的T恤,情何以堪。

意識形態落差之大,教我忍不住翻查Barbie歷史。創辦人Ruth最初因為女兒愛替紙娃娃換造型,就想到研發一個膠娃娃,慢慢發展出不同角色,實乃典型推陳出新的行銷策略。

但是,市場會自行賦予故事,不同文化穿鑿附會,在60年代的美國演變成平權議題; 來到亞洲就變了釣金龜的神話。

你是甚麼人就有怎樣的故事。而Barbie說到底只是一個時裝很耀眼的娃娃。代表哪種價值,任君演繹。

只記得我就此被爸爸「洗了腦」,後來意外得到一個Barbie,卻已沒有了擁有的慾望,順手趁某次玩具捐贈,轉送了出去。

2023年8月15日星期二

平凡Barbie


電影《Barbie》裡最好看的角色,不是Barbie也不是Ken,而是Gloria。

Gloria是誰?誰都不是。她只是 Mattel裡的一位員工,心血來潮拿出小時候的Barbie娃娃把玩,啟動了Barbie的現實世界之旅。

芭比樂園裡的Barbie,不是真實的Barbie。美貌與智慧並重,總統都有得你做。每一天都很完美,女人話事男人無地企。女生晚晚party,男人的存在是多餘⋯⋯

來到現實世界的Barbie, 同樣不是真實的Barbie。男權至上,金髮靚女頂多是被男人觀看與消費的性感尤物。你是男人才有資格問鼎大世界裡的管理層⋯⋯

在性別戰爭中,男與女都各自希望自己是皇者,其實都是自我彭脹的想像,真實才沒那麼戲劇性。Gloria說,Barbie甚麼做型都有,就是欠了「Ordinary Barbie」。

平凡Barbie不會做總統,可能只是一個媽媽。又或總統和媽媽都不想當,只想做個普通人。而普通人,不正是大部分女性最真實的寫照?

平凡Barbie有血有肉。起床會有口臭,可能天生扁平足,要穿涼鞋而不是斗零踭,在大公司當顆小薯仔,很愛孩子又駕馭不了孩子,心有觸動時會流淚,心情低落時會思考死亡⋯⋯

最後那個「婦科檢查」的隱喻,很有趣。對比初來步到的Barbie,直白告訴街邊那些色迷迷地盯着她的男人「 I have no vagina」,一言驚醒大家,不論男人與女人對Barbie的投射,實乃子虛烏有。

沒有血肉的Barbie,只能夠「捉佢返來,放返入個盒到,送返夢幻樂園」。但當我們可以不亢不卑,接納自己愛自己 ,甚至抱在手中幫她梳梳頭、換換衫,平凡Barbie已是每個女孩心中的瑰寶。

2023年8月11日星期五

聆聽的功課


找個人,傾陣偈,全程聽,然後比較下,跟平日聊天,有何分別——這是剛過的Coffee with Strangers活動中,Chatters在培訓期間的功課。

她,習慣飯後落街散步,偶然會遇上鄰居同行一小段路。平日都是你一句我一句瞎扯生活事。這晚,她決定不講,全程聆聽。結果,十數分鐘內,鄰居竟不自覺打開心扉,剖白自己跟兒子和孫女的關係。之後再碰面,感覺竟莫名地親近多了。

他,在公司pantry遇見跨部門會議中見過一面的同事。心想,不如趁機做功課。於是主動打招呼,簡單問句「你地部門忙嗎?」然後,一直聽,附以簡單提問推進。幾分鐘後,發現同事跟他一樣愛打網球,而且鑽研頗深,最後還相約改天切磋下。

她,跟久不見面的舊同學吃飯。同學近日有新戀情!平常的她,會一輪嘴插嘴:「咩人來的?靚唔靚仔?有無相睇?點識架?錫咗未⋯⋯」但這天,換上聆聽mode,方發現自己想知的,對方都一一自白了,而且因為不被打斷,講得更放更開心。

還有他,剛巧公司秘書放假,唯有親自操刀寫會議紀錄。翻聽會議錄音,驚覺自己原來「講嘢好快,句句打斷人,內容仲好judgmental。」之後,提醒自己,開會時,「比多些空間同事講」,結果,開會沒多花了時間,團隊合作倒是順暢了。

「香港人咁忙,哪有時間聽人講咁多嘢?」——是我們的既定直覺。Chatters眾口一詞,原來願意聆聽的覺察與心態,遠比時間重要。誠心付出,哪怕只十數分鐘,關係或許從此改寫。

2023年8月7日星期一

咩叫開心事

兩場Coffee with Strangers活動大功告成,看着聆聽的Chatters和分享的Strangers開心滿滿離開,令我想起籌備過程中一件趣事。

話說這活動鼓勵分享快樂,參加者報名時要描述一件開心事。然後,很多人問:err……咩叫開心事?!

「你覺得開心就是開心啊!」我說。「err⋯⋯但我的開心事,好像不夠開心⋯⋯」。

重點,是「不夠」。在很多人眼中,開心,就跟發達一樣,是有客觀指標而且可以比較的。若我的開心沒你的開心那麼開心,那我的開心也算不上甚麼開心了。

反之,若問一個人,最近有無唔開心?對方通常不會反問咩叫唔開心,卻會即刻嚟料吐苦水,一件接一件數不停。

有趣。我們總是矮化自己的開心,放大不開心,甚至相信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唔開心的人。

別怪自己。人類進化的生存本能,是要覺察危機多於安樂,否則會被野獸吃掉。所以創作流行曲的都知道,失戀歌會比晒幸福的更大賣。

不過隨着社會發展,野獸早已離我們很遠。只要放下戒心,開心仍垂手可得。

兩晚下來,Strangers說:開心是久違了放下手機好好聊天的感動; 開心是一口氣回憶往事,忽然有所領悟更了解自己;開心是本以為無乜嘢開心,豈料講講下就自自然然愈講愈多⋯⋯

Chatters呢?大家異口同聲,開心自己有突破,真心放下前設去共情。更開心是共情別人的故事時,像是經歷了同樣的快樂,眼界大開。

活動結束,開心不止,期待再聚。暫時返回各自的生活,把這份開心與共情繼續深耕細作下去。

2023年8月3日星期四

有種後悔叫人地話你會後悔


人生無 take 2,每一步都只此一次,無人想揀錯。

每當life coaching 開始,我問client:「完成整個歷程後,你期望帶走甚麼?」不少人這樣答:「做一個不後悔的決定。」

「何謂不後悔?」 「有好結果囉。」「何謂好結果?」「不會覺得後悔囉。」

氹氹轉。氹氹轉。氹氹轉。不後悔因為結果好,結果好因為不後悔。

但重點其實不是「後悔」或「結果」,而是「不覺得」。

有一種後悔叫人地話你會後悔。「你唔咁咁咁,第日會後悔喎。」「你咁咁咁,第日實後悔喎。」鄉親父老都話我會後悔,我怎可能不後悔?

怕後悔,於是更努力去徵求各方意見。每人勸你一件會後悔的事,最後諸事不成。

記得她,明明心知目前的工作不適合自己,而更合適的機會已在眼前。但,動不了身,「因為好多人話我會後悔⋯⋯」

最後拖了一年,轉工了。後悔嗎?我問。不。她說。

為甚麼不?返新工前,去了個長旅行,少聽了後悔的「恐嚇」。返工後樂在其中,更沒空去想那些所謂會後悔的可能性。

See?後悔與否,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選擇。自知耳仔軟,就暫時切斷干擾。

我們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給意見的路人甲乙丙才不用對我們的生命負責。

聽自己心意,你快樂,關心你的人也會替你高興。聽別人的,最終若後悔,即使別人替你肉緊,受苦的不是他們,而是你自己。

其實,疊埋心水,走好想走的路,只要懷着一顆向「前」望的心,莫論結果,都不會覺得「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