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

聽埋先


早前寫了兩篇關於「Coffee with Strangers」活動想招募Chatters,收到一條有趣問題:怎麼Chatters不是負責Chat(講),而是負責聽?係咪改錯名?

好問題。方記起當初命名為Chatters,是希望更多人成為懂得「陪人傾偈」的人。

要「陪」,當然先要了解對方想講甚麼。香港人,卻急性子,愛打斷。 「聽埋先」,難過登天。但一場令人倍感療癒,甚至催生奇蹟的對話,往往由「聽埋先」、「聽到尾」開始。

記得有coaching client曾劈頭一句:「我是小三,想做正印,你,幫我,OK?」 嘩!先不談道德,若我有此能力,應該發了達。

「不如,你先告訴我一點你的事情?」我預備好——聽——光聽。

於是,她一口氣講。講自己的苦況,講對方的不是,講心裡的不甘心⋯⋯老半天後,彈出一句:「我明明就值得一個更好的人嘛!都唔知為乜咁委屈。」

再沈默良久,她說,不如你幫我,尋覓一段堂堂正正的關係?我不想再跟人share 了。

也有另一個她,告訴我,當她對閨密說,某夜前度來電, 閨密隨即彈起:「搞錯!個衰人仲夠膽搵你?」她把本來要說的,吞回肚子裡。

「你本來要說甚麼?」我問。然後,她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彷彿回到了某個時空,臉上泛起神采,終於停下那刻,吐出一句:

「其實,我們一起時,都沒有白過。我們都是很好的人,只是沒走到最後而已。」她眼睛閃着淚光,久未癒合的情傷,終於,放下。

聽埋先,背後是一顆柔軟的心,也是Chatters帶給身邊人的愛的魔法。

2023年5月27日星期六

「Story」


那晚,在餐廳匆匆吃飽,跑到櫃台結帳之際,忽然頭頂好像有度力,扯了我去外太空⋯⋯

返回地球那刻,朦朧間聽到七咀八舌:「小姐,你無事嗎?聽到嗎? ok嗎?小姐?小姐......」

按店員所講,排隊時,我突然後仰,昏倒在地,數秒間,完全無反應。

斷了片,又醒過來,意識未完全恢復,但也心知,好——好——彩!

好彩未埋單。假如結帳後步出馬路才暈底,就真係「幫自己埋單」。

好彩食肆就在家的附近,家人九秒九趕來送我入院。

更好彩的是,當時大腦撞向鐵柱,無受傷無流血甚至無痛,醫生都說是奇蹟。

兩日兩夜,甚麼都檢查過,昏倒原因不明。即係無事?我問醫生。醫生說,總之,無嘢跟進,好好休息,抖下。

我傻笑了一下。翻譯他的結論:無事就無事,有事也無得避。一定係,除非唔係。

這狀況,很有趣。是福是禍,任君演繹。Coaching 裡講,每個人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又「無原因」的事,都有個「Story」。

換了以前,我的「Story」一定是: 有無搞錯?!乜事都無,又阻住晒我寫文教書見clients⋯⋯(下刪一萬字) ,個天想點?

今天,在Coaching中聽過無數無常故事後,真心ok,心想這劇情若注定要發生,已是最幸運的版本。

由元旦確診,到年中暈低,我的最新「Story」是:宇宙提醒我,無乜事,躺平抖抖,hea下唔駛死、唔駛內疚。

有嘢做,唔駛預我。有得玩,記得叫我。各方好友,大家保重。人生慢慢嘆,有排玩。

2023年5月23日星期二

Coffee with Strangers (下)


「想幫人,唔駛話要好大力,下下做好多嘢咁。只要兩個人,靜靜地,坐喺度,放開晒所有嘢,對住對方傾偈,已經係一份幫助。」

「Coffee with Strangers 」活動裡,最令人感動的,是Chatters的這句感悟。

上回提及,這些年,香港人,不快樂。我們可以做甚麼,令我城快樂點?

於是,我們十個八個有心人,聚在一起,搞了Coffee with Strangers,推動「真・傾偈」。

這活動的對象,先不是來分享的參加者,而是願意無償付出時間、學習聆聽,再陪人傾偈的「Chatters」。

被聆聽有多快樂,不難想像。付出聆聽有多滿足,就真係要試過先知。

「我以往的生活就只有返工和返屋企,但今晚在聆聽中眼界大開!」

「成年後難得識到個朋友,可以咁深入咁同佢講嘢。」

「聆聽陌生人分享開心事的同時,都令我反思自己的人生。」

過來人,如是說。

得到愛,所以成長,當然幸福。透過付出愛,去令自己開闊心眼,有內在成長,卻是脫胎換骨的paradigm shift。人生,從此不只圍着自己轉。

紛亂時代中,不知自己可做甚麼,那就做可做的事。期盼「真.傾偈」能成為香港人的lifestyle,甚至way of being。種子,由你我灌溉,遍地開花,指日可待。

想了解Chatters的成長?半年來的籌備和實踐,濃縮成10分鐘的紀錄片段。

想睇片?甚至加入 Chatters行列?第二輪活動開始招募啦!詳見「心.導.賞Follow Your Heart to Appreciate Life」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inglokcoaching)。

2023年5月19日星期五

Coffee with Strangers (上)


這件事,想了三年,蘊釀一年,籌備半年。初心,很簡單:香港人,不快樂。我們可以做甚麼,為我城帶來一點快樂?

若我懂整餅,可做些刺激安多酚的甜點;如我懂說笑,可給這城市解悶;但我只是一個Coach,只懂跟人「傾偈」。「傾偈」也可令人快樂嗎?

可以。以前,主觀地信,因為自己喜歡傾偈。當了Coach後,客觀地信,因為見過無數clients,在被聆聽的過程中,快樂起來。

「傾偈」——係人都識啦!有乜咁特別?

說得真對!怎麼我沒想到?

無乜特別,即隨時可以做。係人都識,即人人都做得到。一蚊都唔駛俾,只要俾個心出來。

如果人人都願意為其他人,無償付出「真.聆聽」,一齊「真.傾偈」,香港人應該會快樂一點!

而專注的同在、無批判的聆聽,不正是Coaching最基礎、最入門的技巧?於是。就有了「Story with Strangers」這構思。

不如培訓一班有心人(Chatters),掌握「真.傾偈」、「真.聆聽」的技巧?

造就機會,讓Chatters為陌生人(Strangers) ,付出聆聽耳朵?再鼓勵所有人,盡情分享自己的快樂故事(Story)?

傾偈,講究氛圍。伙拍有心的咖啡店,眾志成城,變出了第一次的「Coffee with Strangers」。

人生總有一次,跟一個陌生人,傾一場好偈。第一次「真.傾偈」實驗,圓滿結束。10位Chatters,分別來自不同界別和背景,眾口一詞:原來全程投入去聽人講嘢,咁開心!

快樂,就是這麼垂手可得。究竟Chatters在培訓和實習過程中,有咩發現?續談。

2023年5月15日星期一

三種討厭


當上Coach後,才開始研究「討厭」這課題。

第一種討厭,其實是妒忌。對象,通常是自己的勁敵。

這,不難搞。要麼急起直追威返次;不然就認命;或索性避開比較,逃避可恥但有用。

第二種,看似討厭別人,其實是討厭自己。

這,在親子(或親近的)關係中很常見。例如明明討厭父母的性格,但其實自己也被倒成同一個模。看似討厭父母,其實是討厭自己很像父母這個事實。

解決辦法,是找回自己。明白別人是別人,我是我,就算係你親生的都係咁話。找自己的路,不短,但總算直接。

第三種最曲折。討厭別人的底層,是自己塵封了的傷痛。

例如別人遲到5分鐘,或吃飯掉了顆米,你都會激動得幾乎反枱。這些不合比例的反應,其實跟對方無關,而是你的潛意識記起,曾經自己做了一樣的事,後果極不堪,例如被家暴或欺凌⋯⋯

這些許久許久以前的驚恐,一直未被確認、照顧、處理,受了傷的內在小孩卻慢慢被遺忘於歲月中⋯⋯

直至某天,看見某人有同一行為,觸發自己內在的羞恥感再次來襲,老羞成怒,再遷怒於人。而我們不知道,那極端的憤怒,是自己的傷痛在吶喊,還道是眼前人不是,才會激嬲自己。

這種「討厭」,其實別人無錯,自己也無錯。想當年自己也是受害者。唯有返回源頭,帶着受傷小孩走出洞穴。重見天日那天,心中清爽,那些曾經惹我討厭的人,刻下看來不過是路人甲乙丙,也無風雨也無晴。

2023年5月11日星期四

把自己愛回來


Client送我周志建的《把自己愛回來》。一口氣讀罷,爽!

甚麼是愛自己?周談了很多。小女子深感當頭棒喝的,有三。

一、花錢在自己身上。

家中隨手一件物品,動輒廿年歴史。坦白講本人不算節險,只是,放唔低。堅持要替物品找到比我更寵它的新主人才放手。而尋覓的過程是以年或十年計。

既不捨,也就不買,不想增添情感負擔,連帶無甚消費。 Well,物慾低或許是祝福,但日常總可待自己好一點。

愛自己,學習吃美味也健康的食物、穿質料好點的衣服、搭乘直接不奔波的交通、添置不會睡得周身骨痛的床鋪...... 愈基本的事,愈捨不得寵自己,要學。

二. 人生不在擁有而在享有

人一生,甚麼都帶不走。擁有,終會失去。但享有,卻是當下。

日子不要行屍走肉的「過」,而是帶着感受去覺察。一杯茶、一頓飯、一場雨、一場雪,細味箇中甜苦冷暖,就是享有。

同理,有朋友卻不經營,有家人卻視為隱形,跟孤兒仔無分別。優質關係不用多,懂得享有再少都夠有突。


三. 減法生活

要做到一和二,活得這麽精緻也這麽投入,就無法兼顧太多事情。所以要用減法生活——減少無謂物品、無謂資訊、無謂應酬、無謂決定(我們總愛在無傷大雅唔死得人的事情上左諗右諗轉來轉去,其實芝麻綠豆真不值得我們花一滴腦汁)。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人對己,非誠勿擾,拈花微笑。與所有人到中年的朋友共勉。

2023年5月7日星期日

告別通識科


通識科落幕,事到如今已不傷感,只記得有趣的點滴。

十四年前起步,教甚麼、如何教,無前例就最好玩,全人類像嬰兒學步帶着好奇去摸索。

六個單元,由個人到香港到中國到世界,對當年不問世事的港孩來說,不易掌握。我跟拍檔由零開始去構思,如何令課題「落地」,連教材也是親筆畫親筆寫。今天拍檔人在外地,墨寶可還躺在我的書架上,筆觸仍散發着餘溫。

全職老師一樣摸着石頭過河。當年跟不少中學合作發展教學框架,內容愈「入屋」愈講創意:遊戲、話劇、考察、辯論等等,帶着一團火,扭盡六壬。曾有天水圍的老師千里迢迢來港島跟小女子開會,我也無數次遠赴學校趕工,只為抓緊時間實踐不一樣的教學體驗。

倒是後來學科上了軌道,學生應試漸見純熟,DSE合格率近9成,通識變回按表操課的例行公事。爭議最大的「通識令年輕人搞搞震」之說,在行內人看來,實情九成九學生都只當通識是交功課,少數本來就有獨立思考的,修不修通識,都夠批判。

刻下回想,修習通識就像每個人總有些兒時興趣,例如合唱團甚麼的,曾經全程投入,多年後雖已放下,箇中無形的成長早已入了心,有形的技巧則爛船都有三分釘,必要時仍「唱得兩嘴」。

是以通識不是一個學科,而是一種內化了的精神。這個「宮本武藏式由劍是一切到一切也是劍」的領悟,是十四年來通識教學送我的。沒有遺憾,只有感恩。

2023年5月3日星期三

Stuck


好Stuck。大部分coaching clients對自己的形容。

Stuck,中文點譯?卡關?太文雅。困擾?搔不到癢處。大概就是,進退兩難極不舒服卻又動彈不得的樣子吧。

想起的是那老生常談的Four Stages of Competences。

第一階段:Unconscious Incompetence(廣東話譯:唔知自己唔得)。第二階段:Conscious Incompetence(知道自己唔得)。第三階段:Conscious Competence(知道自己得)。第四階段:Unconscious Competence(唔知自己得)。

第一階段,無知最快樂,沒太多煩惱,最多煩死身邊人。

第三階段,最爽,自知甚麼做得好,哪裡做得好,為何做得好,自信爆燈。

第二階段夾在中間,就是stuck。學而後知不足,想進步,但眼前滿是路障,名叫:辛苦、恐懼、孤單、不安、軟弱、迷惘、挫敗⋯⋯

退一萬步,變回無知吧。回頭太難,人一旦覺醒,豈能繼續躺平?

曾有成功越過第二階段的client形容,stuck,就像游水出公海,在水中央,浮下浮下,心想,早知唔落水。返轉頭?太遲了!咬咬牙,死就死,衝埋佢,抬頭一望,已達第三階段的彼岸。

Get stuck不可悲,反而是突破的前奏、升呢的祝福。

比較可悲的倒是第四階段。明明好得而不自知,技術爐火純青像呼吸一般,誰會因懂得呼吸而自滿?於是總被「自知」很強又擅長自吹自擂的第三階段眾人搶晒風頭。

處於第四階段的,往往都是生前寂寂無聞,死後萬人景仰的一代大師或藝術家,不過大師有大師的氣魄,才不屑跟世俗人爭一日之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