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0日星期四

一切都是心作怪


曾有Life Coach行家笑曰:「那些篤眼篤鼻的人,其實都是『佛』,他們的出現,是為提醒你,『自己個心仲有嘢未搞掂』。一旦搞掂,咦?怎麼這人都不再乞人憎了?還好像有點『佛相』!」那刻,哄堂大笑,眾人心領神會。

讀藤井英雄的《生氣得剛剛好:與憤怒共處的正念練習》,最記得那關於遲到的真人真事:

甲乙每次相約,乙慣性遲到,甲就火都嚟。乙遲到,當然不對,但甲反應之大,明顯不成比例,連他自己都吃驚。

憤怒,是二次情緒,之前還有一次情緒,如:害怕、受傷、羞恥、恐懼⋯⋯例如「老羞成怒」,就是先有「羞」,才成「怒」。

甲以正念往內心探索,發現事情沒這麼簡單。乙遲到,他憤怒,原來非因躭誤了時間,而是出於潛藏的一次情緒:恐懼。

話說甲小時候,父母管教很嚴,遲到會被罵,甚至會被丟在街上。被罵與被遺棄,令年幼的他恐懼不已。

這些記憶,平日好人好姐不會浮出來,但乙的遲到,讓甲潛意識連上了自己的遲到經歷,多年積壓的恐懼瞬間襲來,並轉化為憤怒,加倍奉還在乙身上。

看清了情緒脈絡,甲反求諸己,把情緒垃圾處理掉。之後,乙依舊遲到,但甲只是皺皺眉,沒再發脾氣 。

原來,所謂「別人激嬲我」,往往只是導火線,真正的怒火,一直都在自己心裡。生氣,可以焚毀一個森林,也可趁機跟內在小孩和好。我們跟所有人的關係,最終都是跟自己的關係。存乎一念間。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9月26日星期日

減肥的真正障礙是⋯⋯?


很多人問,Life Coaching,跟其他「同人傾下偈,解開心結」的專業,有乜分別?

這個問題,可以寫一篇論文來解釋。簡化作一句:Coaching最核心的信念是,真正的答案在client心裡,而且只有client自己才知道。

Client想要的答案,任何其他人,包括coach,都是不會有的。為甚麼?

例如A曾來談「減肥」。她試過很多方法,不得要領。細談下去,一層層揭開,原來A抗拒減肥,因為在她心中,減肥代表紀律,紀律令她憶起小時候,因為常常「上堂傾偈」被罰,罰企示眾令她被同學恥笑,自我形象下滑,多年來都自信缺缺⋯⋯

剛巧肥瘦也關乎自我形象與紀律,兒時陰影就借機反彈來襲,令她每次想到要做運動,「唔知點解總之個心就好抗拒」,結果又hea回梳化上唔願郁⋯⋯

這個「減肥=紀律=傾偈被罰=被恥笑=無自信」的連結,表面看來,毫無邏輯,別人怎猜得到?不懂內情的塘邊鶴,不斷建議節食和運動良方,豈非徹頭徹尾答錯線?

Client可能也覺察不到自己的情緒迴路,所以不懂得從崛頭路折返。可幸的是,線索在記憶裡,不會消失。只要有人製造一個全盤開放、不批判的空間,她就可以潛入水底,把蛛絲馬跡找回來,透過有條理的整合,重新連線,然後一步一步把阻礙自己的枝節卸下,慢慢解開死結,從此豁然開朗。

解鈴還須繫鈴人。人生卡關了, Coach沒有答案,只能陪你回溯來時路,看清卡關處,再陪你解鎖走返出來。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9月22日星期三

去與留的自我實現


因為包致金法官的一句「There is no reason to go if things are good, and if things are bad, then there are more reasons to stay. 」,引起了友儕間認真辯論:more reasons的reasons,究竟是甚麼?

一生何求?套用Maslow的需求金字塔,生命始於生理及安全需求,終於「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那麼,去與留,哪一樣更能達致這個終極目標?

正方說, 生理安全其實no complaint:衣食無憂、物質充裕、搵到錢。但自我實現?若我們已不能以原有所喜愛和信奉的方式繼續生活,何以「做自己」?出走是必然。

反方的想法,恰恰相反。生理安全之威脅,數不完:住屋細、食材貴、空氣差、福利少 ⋯⋯近年更變本加厲。理論上,一走了之,唔去就笨。

然而,人在異鄉,雖則自由,但自由有時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打份可有可無的工,或提早退休,真的就是一生所求?

倒是留下,心中很清楚, calling是甚麼。「共患難」的同情共感,有難以言喻的價值。換言之,只要「存在」,就已是「自我實現」。很難,卻也很簡單。

實踐calling講求智慧,忍辱負重抑或委曲求全,有時不過一線之差。如果,能守護的,愈來愈少,怎麼辦?最後令正反相方達成共識的,是包大人的這一句:

「I saw that my opportunities were reduced, then I decided that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make the most of such reduced opportunities as you have, that’s the only practical way of looking at it.」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9月18日星期六

自己命運自己揀


對Marvel幾乎零認識,但有梁朝偉,點可以唔睇。

看罷《尚氣與十環幫傳奇》,最深刻的是,尚氣對文武說:「Mum died, we needed you, but you chose the ten rings over us.」

重點,是chose。人生每口關口,都是選擇。當初文武選擇了愛,放下十環,於是得到更多的愛, 包括一雙愛情結晶。今天他選擇了仇恨,重拾十環,最後招來更多的恨,連親生子女也要聯手對付他。

倘若映麗離世那天,文武選擇了孩子而不是十環,結果多不一樣!但他做不到,因為如果留在子女身邊,就表示他必須真正接受,映麗已死。

他,接受不了事實,就算全世界人都告訴他,映麗死了,他都不願意相信。因為他覺得,接受並放下妻子的死,就等於放棄了對她的愛。

但這其實不是愛,只是偏執。偏執會令人以愛之名去散播仇恨。因愛之名,他命令兒子去殺人復仇。因愛之名,他要攻陷大羅——愛妻的家鄉。

偏執也會讓惡靈乘虛而入。惡靈讓文武聽到「被困的映麗在呼喚他」,惡靈「利用你的慾望去引你打開那度門」。

「This is not the right way to honor our memories of her.」映麗的妹妹如此告訴文武。問題時,除了這個way,文武已經沒有另一個way。

文武以為,思念,就是愛。其實,思念,不一定是愛,可能只是昧於事實的執念。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自己揀的。若能看清事實、接受事實、放下執念,任何選擇都是最合適的選擇。本來,我們都不用落得如此下場。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9月14日星期二

放得下圓形的三角形(下)

上回提要,待人接物諸事不順的他,堅拒「改變自己」。

「如果我本來係三角形,磨走菱角,變成圓形,咪唔係我囉!」「嗯⋯⋯」我思考着他的比喻。「三角形有三隻角,你最愛自己哪三個特質?」

「對錯分明,鋤強扶弱,有責任感。」他的答案丁點不教人意外,尤其第一及第三點。凡事執著對錯,批評別人卸責,正是他眾叛親離的原因。

但第二點呢?「那些跟你相處不來的人,是弱者還是強者?」「我怎麼知道?」他一瞪眼。「不如發掘一下?」

之後數周,他嘗試去觀察、打聽那些「無乜兩句」的同事們,生活形態究竟是怎樣的。

原來,有人從小有讀寫障礙;有人受聘前沒受過相關訓練;有人父母需要長期照顧; 有人家人近日得了重病⋯⋯完全解釋了眾人工作上甩甩漏漏的狀態。

更有趣的是,這些事原來全世界都知,除了他。事關他生人勿近,無人夠膽對他講。

「你點睇?」我問。「他們也有弱者的一面吧。」他說。「那你可如何發揮三角形『鋤強扶弱』的特質?」

又數周後,他按各人情況重新調配工作,也向人事部申請了培訓資助 。同事的出錯減少了,他罵人的時間也少了。

「這一刻,三角形跟圓形的關係是怎樣?」我遞上白紙,他畫了個大得佔滿整張紙的三角形,裡面裝着各個不同大小的圓形波波,抬頭瞧我一笑。

我們都無需改變自己,只要好好發揮自己的特質,把自己「變大」,靈活應用於合適的時、地、人身上就好了。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

放得下圓形的三角形(上)


「無話唔得~條氣唔順啫!」一小時的life coaching裡,這話他起碼說了四、五次。

他多年來跟所有同事都合作不來,事業發展當然也阻滯重重。身邊伴跟朋友們屢屢好言相勸:「你咪忍下、遷就下囉,妥協少少唔駛死既……」最刺耳那句,就是:「咁大個人好心你磨滑下啲菱角啦.....」

「咁如果我本來係個三角形,磨走菱角,變成圓形,咪唔係我囉!」他谷着一肚氣再說一次:「無話唔得~條氣唔順啫!」

嗯,同意。「無咗自己」,代價太大。扭曲了本性,就算最終贏得全世界,都不會快樂。

他那三角形跟圓形的比喻,引起了我好奇。「兩個圖形現在的關係 ,是怎樣的?不如畫出來看看?」

他大筆一揮,先畫了一個圓圈,再在旁邊劃了一個入侵性的三角,其中一隻角把圓圈戳破了。

「如果三角形跟圓形要和平共處呢?」他把三角形的三隻角狠狠刪掉,改成一個類似圓形的東西。

我看着那個被五馬分屍的三角形,再對照第一個版本,在他的世界裡,要麼圓形被三角形刺傷,不然就是三角形自殘屈就。

有乜辦法 ,走出你死我亡的對立?嗯⋯⋯我掏出另一張紙,試着再畫。先畫圓形,再在外圍畫一個更大的三角形去裝着它,兩者之間,有很多鬆動位。

「如果,有一天,你仍是你,三角形仍是三角形,但變大了,大得可以盛載圓形,亦不會無咗自己,點睇?」

他一呆,沈默很久,然後問:「這個⋯⋯道理上明白。但具體點做?」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9月6日星期一

探索那停頓了的當下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make lemonade。」

常常覺得這句說話,是用來形容藝術家的。

藝術家在很多個性實際的人眼中,總是「無嗰樣整嗰樣」,但正因這些天馬行空的探索,才令一些淡然乏味甚至難過的時刻,變得無價。

探索,不外乎走進別人的世界去感受他的視點,從中建立情感互動。而這別人,不是誰,正是自己的孩子。

讀《事件譜之又係藝術家又係阿爸阿媽》,有很多微小感動。事關2020疫情的這一年,當大家都在慨嘆「乜都無做就過左」,數十位藝術家所展現的,是「如果時間停頓了,就讓我們享受當下」的姿態。

例如,既然不能去旅行,不如 「用身體去旅行」?跟孩子一起用身體把世界各地的景點砌出來,培養對身體的敏感度。

又例如,孩子在兩張雞蛋大小的紙上剪兩個洞,貼在媽媽的眼鏡上,媽媽視野受限,由孩子牽着手引路,感受角色互換的樂趣。

也有爸爸給孩子寫秘密,夾在書架上其中一本書內,孩子為了尋寶就多看了書。

還有 「重演赤子」,爸媽觀察孩子對自己的親密舉動,然後自己在年老父母身上也重演一次,拍個照,留住三代人的窩心連繫⋯⋯

縱使世界停擺,但書中每個「開放式藝術創作」,栽種出親子間淘氣且動人的時刻,令人感受到歲月的流動。方發現我們已多久沒記起,無論外在環境有多壞,都可以用更有「人味」的方法,去好好活著過日子。

2021年9月2日星期四

我們都在留守甚麼


帶着孩子們去看N度公演的舞台劇《留守太平間》。

不禁想起廿年前看首演,當時踏足社會不久,劇中那個滿懷理想卻又憤世嫉俗的年輕人,看着像照鏡。「隨心所欲是夢想,滿途荊棘才是理想」。很殘忍,因為太真,但從此成為座右銘,

然後晃眼廿年,今次看得最揪心的,竟是老醫生。明明身體無事卻自覺就來死,自命一世英明卻落得事事無能為力⋯⋯年紀影響心態,對號入座,一定係,除非唔係。

豈料十來歲的孩子們心事卻更複雜,異口同聲「兩個角色都係自己」。既像後生仔甚麼都看不順眼且慣性逃避,同時似晒個阿叔慨嘆時不予我人生無希望。但原來一切都是自己攞嚟,「最阻礙你實現理想的是你自己」。

放下對失敗的恐懼、對世事的傲慢,實踐理想或許沒想像中難。就像要做個好醫生,不需搞串個party來證明;某天貴為外科聖手,也不必強求凡事皆在掌控之內。對命運全盤接納,同時永不妥協,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

大家討論得最興奮的,是最後一秒的「She's alive!」。無論多麼努力去救人,病人還是會one by one地死去,但天曉得奇蹟在你毫無預期時,一樣one by one發生?

問題是,當我們沒有了百萬年薪和專業光環,也非身處讓自己平步青雲的醫院,只能滯留於放「鹹魚」的太平間,我們還願意留守嗎?

又或者,當所有人死晒,只有一個alive,我們也能捉緊這一刻,重燃希望嗎?兩小時的戲,引發另外兩小時討論。不求有答案,能夠這樣問下去就好。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