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7日星期三

評論員的人緣

不只一次,聽到一些評論員說,要努力保持良好的關係網,以便掌握各方情報,收集更多評論材料,寫更有內容的文章。

這套作風,在香港算是管用的。受眾一般相信,洞悉內幕、接近消息人士的評論員,言論較有內涵,也較有公信力。

不過,受眾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一點:這些人在四出收風後,所作的評論是否公正持平?他們口中所說、筆下所寫的,是否合乎邏輯?還是看風駛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又或者,他們的言論,的確並不自相矛盾,但為了不開罪任何人,觀點不外乎「阿媽係女人」,而坊間又樂此不疲地拾他牙慧奉為金科玉律。

不難發現的,如果我們願意認真翻查紀錄,一對照便知龍與鳳。

聽過這樣的故事:某學者兼評論員向某甲炫耀,自己人緣很好,朋友遍天下。某甲的即時反應是,那你都準備好一一出賣他們了麼?

這翻話,一針見血地道破了投機主義的根本問題。如果要有良好關係才能有內容去評論,那麼為了不要失掉這些關係,我們就不應去批評甚麼了。

不是不能交朋友的。評論員一樣可以相識滿天下,把酒共飲言歡作樂。然而,私人生活不應影響個人的信念和見解。作為社會的意見領袖,發表觀點的準繩只有一個:知識份子的批判眼光和學問基礎。

個人原則,不應因友情而改變。例如政壇的李柱銘和李鵬飛,也是朋友兼橋牌友。但事實証明,二人從未因此妥協各自的政見和立場。政客尚且可以和而不同,何況是讀書人?

沒有堅持和風骨,再多的文憑,也是枉讀聖賢書。

3 則留言:

匿名 說...

我覺得問題的根本應該是要恪守「和而不同」四字。

很多評論員是罵遍了天下了,那又如何?只落得有如神經病人一樣的偏激。評論得言之有物,評論得尖銳不代表要尖酸刻薄,近年新人中,沈旭暉算是做得很好之一。

不少人的批評,只為了抒發一己的情緒,別人一不同意,馬上是「土共」「走狗」「膠人」一大堆,又有甚麼「和而不同」可言。

匿名 說...

「沒有堅持和風骨,再多的文憑,也是枉讀聖賢書。」 
說得好!

HKExpatriate 說...

好的評論是“對事不對人”﹐可惜在中國人社會﹐如果被批評者缺乏胸襟與眼光﹐無論評論的內容多麼中肯﹐他們都不會接受﹐並往往使用激烈的言辭或行動﹐以“對人不對事”的態度來作出反應。

香港雖然在過去百多年來受英國統治﹐理應受到西方開明思想所影響﹐因此自稱"亞洲國際都會”。但近年見到很多“愛國評論”內容橫蠻無理﹐缺乏事實根據﹐更有歪曲事實﹐例如將李柱銘在華爾街日報的英語文章原文的內容顛倒翻譯﹐這種不理性的行為其實與大陸憤青的言行並無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