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6日星期日

我窮得起

報載,大學生為了替迎新營找贊助,不惜「孭Quota」找過百人申請信用卡,以圖信用咭公司的巨額資助。

豪吃豪飲迎新,是否必須,我不置評。不得不認的卻是,大學生,又換一代了。

對,大學生,也分年代的。而且一開口,對方大概都猜到閣下貴庚。

剛上大學那年,教務長兼大師兄郭少棠,每個周會都提及火紅年代的激情。自此,我每當遇上開口埋口分享社運經歷的前輩,就多少猜到,他是郭教務長那一輩。社運,是他們最自豪的集體回憶。

我們的一代麼?沒甚麼好晒的,頂多是鬥窮鬥霉鬥捱得。

例如暑假回來,聲大大炫耀旅途經歷的,誰不是睡過火車站,孭背嚢去了四十日絲路艱苦團,晒得一身甩了皮回來?告訴人參加了豪華團嘆Spa兼shopping,不被笑到臉黃才怪!

校園內,不打扮是最常見的打扮。汗衫短褲踢拖四圍行的男生,一個中大都是。如此裝束返學,名符其實「返屋企一樣」。藝術家嘛,穿得有點爛,才夠瀟洒。有內涵,才夠膽不修邊幅,你敢麼?

念新聞系的,更走火入魔。我輩入學時,經濟好得不得了,眼見別人將來閒閒地逾萬元收入,而記者薪酬長期處於八千元低位,仍舊充滿優越感。

當年的迎新營的主題曲,是某師兄寫的,副歌一句「咪再當我老襯,讀Journal不是笨人」,一班人撕破喉嚨唱,愈唱愈悲壯,愈發相信自己是全世界最有理想的年輕人。

窮,是個Icon。夠寒酸,才夠型;真的有型,就不型了。好弔詭,好阿Q。但這不切實際的浪漫想像,竟然陪我們走了三分一世紀,鞏固了我輩的身份認同。

今日的大學生,都把迎新營當豪華團辦了。他們說,不像樣點,丟人現眼。那一刻,我知道,自己老了。

3 則留言:

Ark 說...

在下是畢業了幾年的大學生. 不巧當年也有參與籌備O camp, 對於您批評我輩大學生貪圖享受, 把迎新營當成豪華團來辦的指責, 我想大概有需要做點澄清.

我不肯定今年的籌委們拿信用卡公司的贊助所為何事, 我們當年的話, 雖然也有去拉贊助, 但為的不過也是一個窮字.

我們社團的經費來源, 不外乎三種, 學生會分配, 學生入會的年費, 和舉行活動收取的參加費. 這三個來源加在一起的收入, 跟每年的總支出相比, 可能是僅僅打和, 有時甚至要倒貼. 因為舉行活動的成本動輒數千, 而我們搞的全校範圍的活動, 像是最受歡迎教授選舉之類的東西又是傳統的重頭戲, 半點開支都不能省. 舉凡大型橫頟, 舖天蓋地的旗海, 小紀念品等等, 每每都是真金白銀買回來的.

您也別急著說我們只會花錢, 事實上能用自己手工做出來的東西我們都自己做, 像是當年為宣傳那個選舉而設計的"閃銀中空鏤花六角四方體"就是我們用Maya 設計模型,然後拿發泡膠, 膠片和貼紙自己剪的.

就算是這樣, 我們的經費已然捉襟見肘, 而信用卡公司對o camp的贊助真的可以說是對我們這些窮社團的福音. 我們的o camp, 跟其他人的的確沒有什麼大不同, 但若果說是豪飲豪食豪華團, 又確實有點對不住那些在30多度氣溫下暴晒著還要穿梭整個校園的新人們.

Ark 說...

我打了半個小時的文字...但是原來不自己存一下的話, 是會在按"發表您的意見"之後refresh, 然後gone with the wind的....

那我就簡短點說吧...

我7年前也搞過迎新營, 也拉過信用卡公司的贊助.
但我們辦的絕對不是什麼豪華團. 這些贊助, 全數用來資助社團經費. 我們每年的支出和收入相比僅僅能打和. 這些贊助對於我們社團的生存至關重要, 絕對不是拿來讓新人豪飲豪食的, 如果您有這樣的誤解, 那實在有點對不起當年在烈日下暴曬完, 還要穿梭整個校園"玩"遊戲的新人們.

Eric Spanner 說...

方舟:其實迎新營籌錢不自二千年後始。九十年代也有九十年代的籌款法,然而贊助確是自九十年代起慢慢多起來,屬會也未必莊莊都是理財巧婦。電訊公司和銀行可真的要找客戶抓客戶。

不過,各處不同,有些系院和學會早有人來招手,有些就晚一點。有些迎新營甚或有可能拒絕商業贊助——試想想,如果中大學生會幹事會搞迎新營(注意,只是一個小小的學會規模迎新營,動員大半中大新生的是書院迎新營),接受商業贊助的話,恐怕老鬼加獨立媒體上的反對聲,可延綿一兩個星期。

而宣傳真的要花錢。規模故,也是傳統故。上莊搞全校的東西你豈能不繼承?若是人多,「服務範圍」廣,確是難避免。我本科念的學系跟網主的學生規模相若,一級六七十人,上課地點又集中,活動的宣傳規模也怕會小一點。

不過廣以外,確更豪。九十年代中大也是有Mr和Miss BA,四院加中大,但聲勢不如近年,至少不會來開蓬車遊中大的宣傳攻勢。而大學確是華麗了,同學更肯更懂打扮。

好嗎。坦白說,我或能省一點,但喜歡看好看的皮相。可是啊,能省則省,也不要給傳統牽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