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問題(下)

上回談及學生的「提問質素」,教我想起這個片段:

角色扮演,由學生當偵探找出「誰是兇手」。偵探可以走訪疑兇及其身邊人,透過提問去推敲犯罪動機和犯案過程。

豈料一開動,大伙兒一擁而上,一輪咀直問:「你個仔是不是兇手?你細妹是不是兇手?你,究竟是不是兇手?是不是?是不是?」

問罷,又回帶般再來一遍,結果,自是一無所獲。

沒有人想過,由疑兇的背景、嗜好、家庭關係、生活規律等入手,再重組案情。沒有人想過,要得到真正的答案,必須仔細部署。

另一個死穴,就是「追問」。 5W1H,學生倒背如流,但總是生硬地、機械式地應用了事。

例如談「青少年吸毒」,同學會問:誰吸毒?哪裡吸?何時吸?如何進行?為什麼?哦~~原來是一班中四學生出於好奇,於午膳時間在學校附近的公園內,透過朋友取得毒品吸食,講完。

然而,青少年的冒險心態何來?貨物的源頭在哪裡?這是單一事例抑或普遍現象?何以見得?這些進一步的思考,鮮有聞之。

記得大學時代,新聞系的老師曾分享這故事:

話說某人權獎得主應邀受訪,採訪者眾,香港記者好不容易被抽中,問曰:「你得獎,開心嗎?」

另一位外國記者問: 「獎項會否進一步推動你去委身人權事業?你下一步有何計劃?」

老師想講的是,就算提問未至於叫人拍爛手掌,至少該經過消化,而不是句子尾後加個問號便叫「問題」。

後來某前輩也教曰:「獨家不但包括綫索,也包括思考角度,以及深入程度。若人人有獨家,整體社會認知,也就變得豐富而多元。」

一道真正有意思的問題,提問前的功夫,遠比得到答案後的更多。「問不來」,其實往往是因為,我們都看輕了這個步驟。

4 則留言:

隨風 說...

學問學問,我相信最能顯示學生/學者的學習能力和質素是如何提問。

提問顯示了其好奇心、(隱隱然的)基礎知識和思路,然後是眼光/level.

要"教"實在是委屈了妳。

匿名 說...

"部"署...

方潤 說...

建議教這些小朋友玩Cluedo(妙探尋兇)

匿名 說...

有時在工作坊做所謂遊戲, 只是我們老餅認為好玩, 寓教於樂. 青少年只是想儘快完成, 擺脫我們而已, 何苦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