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星期六

《告白》(一)

早就聞說,《告白》六月在日本上映,十月還未落畫。原著小說,年內賣過二百萬本。 作者湊佳苗更一舉成名,奪得了○九年日本的本屋大賞。

把中譯版弄到手,一口氣讀完,又重頭讀一遍。終於等到戲也看罷,滿足了。

話雖如此,觀賞/閱讀的過程,是極度不安的。

故事由班主任的愛女被殺害說起。為了復仇,她在兩名學生兇手的牛奶中注入染有HIV病毒的血液。於是,一場關於生命、關愛、仇恨、悔疚、責任...的討論與糾纏,徐徐展開。

暴力血腥還好,頂多是恐怖。死了女兒的,像說旁人事般覆述事發經過;殺人的,沒事人般聽着,才教人不寒而慄。

「羅生門」的說故事手法,由老師、兇手A、B、B之母、班長輪流告白。 表面上是引人追尋事件經過,實則兇手甫開始便揭盅了。層層掀開的,不是案情,而是肇事者的心路歷程。

計劃復仇的班主任,在母親與老師的角色中,如何抉擇?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但又似乎是隨意挑選被害目標的青少年殺人犯,如何看待生命與生存價值?

熱情過份的老師,迫死了犯罪的學生;蓄意復仇的,卻抓對了方法讓對方改過。如果老師不一定可親、學生未必純情,但每個人的行動背後,都有教人極度同情的理由,一套世人不盡同意但也不好否定的價值觀,事情是否得先發展至最壞的地步,才有機會撥亂反正? 這當中,又得負上多少心靈的、人命的 代價? 。

與其說它是推理電影,其實更像社會電影。人性的脆弱、黑暗,在最單純的學校、最簡單的師生關係中被揭出來。看官心寒,因為一廂情願的美好想像,被狠狠刺破。

那晚,我輾轉反側,合上眼看見的,仍是松隆子那一雙深藏不露的眼睛...(待續)

2 則留言:

peter 說...

"牛奶中注入染有HIV病毒的血液"

the transmission of HIV is not by eating/drinking. it is by sexual intercourse and blood (or body fluid) transfusion.

黃明樂 說...

Exactly! that's the trick. and the students are 'that' naive to believe this and are frightened. This also help reinforce the theme of the movie when more and more details are revea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