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星期三

中文卷的意外


一如所料,文憑試通識賣大包,九成學生合格,幾許恐慌,考評局手鬆化之。

料不到的是,中文試令不少素來語文好的尖子滑鐵廬。O咀、流淚、蜂擁覆卷,是今年放榜獨有的風景。

死因,無從稽考。表面證供,辜且名為「通識中文化」,「中文通識化」,於是死傷人數也由通識科,過戶中文科。

通識科中,所謂「資料回應題」,佔一半分數,性質其實跟傳統中文科的閱讀理解相去不遠。大部分學生,做慣做熟,只求合格,又有何難?

而中文,剛好相反。傳統的作文卷,通常各適其適,抒情文、描寫文、議論文……學生總有心水文體,可以好好發揮。

然而今次,各種技巧共治一爐。明明是寫敬愛的老師,卻要同時分析中國文化。明明是創作刺的故事,卻要借喻人際關係中的「距離」。明明寫休學年,卻要一併探討大學生活。

題目的要求,先是人生閱歷,然後是組織能力,幾乎最後才是文筆。這樣想來,準則更像考通識。可憐莘莘學子,考中文的心態去考有通識成分的作文,九死一生。

我們都是這樣學習的。考文學溫習文學、考歷史溫歷史、考地理溫地理…… 考通識時用通識腦袋,考傳統科目沿用填鴨腦袋,因而忘記,科目之間,其實可以融匯貫通、舉一反三。

如果通識不是獨立科目,而是滲透每個學科的一種進階、一種精神,或許可以杜絕美麗的誤會,也令有知識基礎的分析,更實淨。

然而,路不能往回走,不如向前看。懂通識才能考中文,但念中文也有助通識。溫七科應付一科,但學一科也有助七科,大而化之,可以槓杆溫習成效。關鍵是,不要再把科目割裂來看,也不要把學習與生活,分開來處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