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1日星期三

默書的惡夢


朋友的兒子,去年九月跟好友升上不同中學。中一仔,櫈都未坐暖,就默書了。

一課書,數百字,數十個新詞語。好友寫錯十個字,每個扣五分,肥佬了!12歲人仔,當場崩潰,事關一生未曾肥佬(小學時代長期名列前矛)。幾個月內,默書固然無得停,加上開學諸事不適應,開始見精神科醫生。

兒子的學校,類似的課文,安排是這樣的:每天自選背默十個詞語,一連五天,直至默光所有詞語為止。

一班初中生,磨掌擦掌,有得揀,最好玩。先默十足把握的,首幾天攞滿分。之後幾天較要花功夫,但範圍小了,負擔輕了,游刃有餘。如是者,幾個月下來,開朗了、自信了、淡定了。

常說學童讀書壓力重,考試萬惡,其實不盡然。先不談考試,光看默書。默不默,不是重點。為何默?如何默?意義和目的是甚麼?才是關鍵。

兒子的經驗:默書,是手段。過程,是詞語的累積。知識增長,是結果。自信,是副產品。

好友的經驗:默書,是手段。過程,是分數的扣減。默完書,是結果。自信崩潰,是副作用——人人都捱到,你唔係捱唔到吓話?!

但,為甚麼要捱?書,總要默。然而一課書,默完就過。箇中建立的自我形象,卻會跟一世。

教育的終極意義,除了傳授知識(讀過的你今天還記得嗎?),就是建立自我價值。在設計教學流程的過程中,若我們稍為顧及當事人的心理歷程,一點小改變,效果或許已大不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