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星期日

政改為了甚麼?(七)



續上回,要在市民與中央各自的底線之間取平衡,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

最理想的,是市民誓死反對篩選,而同一時間,中央又有信心,它屬意的人,在真正的普選之下,也能當選。千鈞一髮,關鍵性讓步。

不過,這個情況要配合太多因素。如果有,真是歷史性一刻。更大可能,是市民在政改的每項細節中,盡力捍衛一個較民主的程序,例如提名委員會的選民基礎大幅擴闊,把提名門檻進一步降低,群起反對機構提名等等。光是這一杖,已經很難打。

難在甚麼?對外面對中央,要團結表態。對內面對議會,要找辦法說服議員通過。嚮往民主的人,大都支持泛民的議員,但對於議員如何投票,卻有着分歧的見解。上次民主黨投誠一役,政治資本一鋪清袋。前車可鑑,泛民議員無路揀,只能當烈士,繼續反對方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作為一個民主的支持者,我對於當日民主黨走入中聯辦,好失望。然而,我又做不出,當他們過街老鼠般指責。因為,我覺得這當中,有個重要問題未處理好。

民主抗爭,長路漫漫。堅持一步登天的人,其實是少數。多數人都明白,一鳥在手好過兩鳥在林。所以,問題不在投誠,而是值不值得。民主黨的教訓,不在妥協,而是妥協的步伐太小。明眼人都知,增加五席超級區議會根本不能改變大局。

要令議員勇敢通過方案,民意其實要有清晰的指示,妥協的叫價在哪。一旦「到價」,議員按掣,而這一按,不會跟民主黨有同樣的後果。畢竟代議政制下,議員的角色,是執行而已,市民才是真正的老闆。若我們只懂妙想天開的要求,以及狠狠的罵,沒有任何議員,是會願意當這個醜人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