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星期六

唔緊要病(下)


上回提及,新一代港孩的「唔緊要病」,其實是因為害怕失敗。

無希望,就無失望,自欺欺人,凡事唔緊要,久而久之,唔緊要的已不是那件事,而是自己。儘管萬千寵愛在一身,他們仍然深信「I don’t matter to anyone」。

十年前後,表癥一致,原因卻大不同。同樣是未盡全力,從前是「hea」,是「老逢」大人出手相救(而大人通常義不容辭)。今天的「佛系」,談不上老逢,而是認定自己「我不值得更好」。

十年前,回應老逢,大人若狠下心撒手不管,孩子們死死地氣靠自己,最終還是會明白「no pain, no gain」。

今天面對佛系,大人倘若照板煮碗,孩子們求仁得仁,愈發認定:你看你看,我都不值得愛吧。然後掉進自憐自憫的惡性循環,更可能一死了之。

佛系自卑小孩,介意被看見,介意被批判,安全感是零。大人過份嚴厲不行,過分保護更不是辦法。點算?

成皇敗寇,是現實。如何在失敗中了解自己,調整步伐,建立更完整的世界觀,卻是學問。

自卑小孩,其實也很自我。任何出錯,即時「入自己數」。實情卻是,失敗的不是你,而是你所用的方法。改善了方法,問題就迎刃而解,完全無需要「take it personal」。

失敗,真的「唔緊要」。但不是因為,你不重要。你其實很重要,重要得有能力撥亂反正。要孩子如此相信,大人首先也要真心相信。我們的教育制度最失敗之處,正正就是沒有「失敗教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