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5日星期四

金庸與通識


這一天,向查大俠致敬,我跟孩子們重溫1983年無線製作的神鵰俠侶。

「劉德華,咁後生!」楊過一出場,他們驚呼。

中原各路英雄,比武推舉盟主對付蒙古,豈料蒙古國師金輪法王踩場,最後被楊過和小龍女打退。這一幕,我輩印象深刻,00後也看得目不轉睛。

小龍女的純白長水袖在空中一揚,法王踩上水袖滑向小龍女跟她撃掌,孩子們嘖嘖稱奇。想當年,特技有限,後製罕見,搞不好是「吊威也」拍出來的!

待大家回過神來,我問,感覺如何?「好勁!」眾人異口同聲。「個個角色都好睇。」「咁多年前都唔老土!」忽然,有人爆出一句:「我覺得好混亂。」

「明明是中原選盟主,怎麼蒙古人可參賽?明明講好三盤兩勝,蒙古人贏了,但楊過一打岔,又轉了話題。到蒙古人離場了,選舉大可繼續,但大家只顧慶祝,咩都唔記得晒。」同學「一輪咀」發表。

Bingo!世事大多如此。不同持份者踫撞在一起,各有「agenda」。局面渾亂,邏輯不一,一場大龍鳳往往爛尾收場。

此情此景熟口熟面。武林即社會,例如一場選舉,有人真心想當選,有人只求曝光,有人策略性出戰(或曰鎅票)。明明有規則,但又有DQ。明明有先例,卻又總有例外。

以前在大學讀過「muddling theory」。泥漿摔角,人人沾滿一腳泥,執返一身彩,最後各取所需,這就是政治。

通識重點不在識,而在通。從金庸看時事,有何不可?期待孩子們的自選個案分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