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7日星期五

帶着傷痛的醫生


A與B是戀人,B幾度劈腿,這天兩人來做伴侶治療,你是治療師,先從誰入手?

就是先要B向A道歉吧。一般人理所當然的想。B犯了錯,作為始作俑者,有責任主動補過。孫頌賢老師卻說,不,要先處理A。

這一天的題目,是依戀傷痛(attachment injury)治療。試想想,兩個人來到治療師面前,要A分享傷痛容易,抑或B分享羞愧容易?要A面對現況容易,抑或由代罪之身的B主動面對更容易?

所以,先讓受傷者療傷,比較重要。治療師在過程中,引導A表達痛苦並放到最大。人非草木,當B兜口兜面感受A的痛,會產生極大的同理心。B的同理心令A感到「被明白」,和解之路才能展開。

注意,是放大痛苦,而不是放大指責,因為後者會令B逃跑,前者卻令B看見A的需要,產生補償的動力。

老師說,受傷者的心理狀況其實很複雜。他們雖然受了傷,但往往同時看到犯錯者的傷痛,並希望照顧對方。傷者背負的,是雙重包袱。

這包袱,有助他們成為「帶着傷痛的醫生」。當自己的傷口癒合,就可以反過來原諒及幫助犯錯者從羞愧中走出來。

「咁A咪好慘?」學生如我替A不值。被捅了一刀的人,努力痊癒後還要以德報怨幫助兇手?

或許,經營關係,不求公平,亦無分對錯,只求理解與接納。若當中有愛,多少錯都能彌補。沒有愛,就算雙方都是聖人,關係也無法維持。而說到底,能夠有人分享一生的愛,又可以有多慘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