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開外的友儕們,紛紛踏入事業第二周期。
久違的搵工生涯又展開,竟齊聲嘆曰,有些簡單不過的道理,怎麼總是繞了一大個圈,才領悟過來。
昔日總以為,新仔與舊人的最大分別是:新仔,甚麼都得試,有工做就好。有了經驗,才可選行業、挑工種。
發一千幾百封信,等到天荒地老徒無回音的沮喪經歷,猶有餘悸。
直至升上中層才明白,漁翁撒網,不過是求職者的天真想像。
從僱主的角度看,管你新舊,從來都只要最適合的人。即使是新仔,也至少要看出長遠潛質。
印象一般也即管試用,只在經濟好到不得了時才會發生,但求多雙手。如此好景,俱往矣。
換言之,新仔與舊人的求職技巧,不應差很遠。分別只是,若你入世未深,就必須多花幾倍心力,去補足應有的認知。
負責請人的都說,對答如流笑容可鞠,其實不特別吸引。因為好多答案,擺明寫好背好,流暢但欠靈魂。
叫人另眼相看的,反而是做足功課,熟知公司背景、性質、運作,也說得出自己如何與之配合的。最好甚至對機構的局限性和短處,也多少理解。愈接近真相,不一定愈接近死亡,隨時愈大機會得米。
由是想起某大學的就業輔導中心,鑑於近年政府工求職者眾,不惜全中心仝人親身報考一次,務求知己知彼。
之後,一連四星期,先安排當局作簡介,再請過來人主持工作坊,接着是應屆獲選者現身說法,再來就是入職十年毅然辭職者分享心路歷程。
把工作性質反轉再反轉,好的壞的遠的近的都想得清清楚楚,輔導者尚能如此,何況當事人?
多發信,未必有更多機會受僱,卻必然有更多機會遭拒絕。反之,同一招聘中,別人漁翁撒網走漏魚,你挖空心思瞄準鑽研,早就一矢中的。三十如是,廿歲亦然。
4 則留言:
hi, just a small typo: 遲職者--> 辭職
想問,筆者信報的專欄「生命通識」會出書嗎?
也有想過呀,不過未必純粹結集,反而可能做些歸類再另外發展成不同題材的書,蘊釀蘊釀。
謝謝你的提醒!
非常認同,感受甚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