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看同文陳惜姿寫如何應付上課睡覺的學生,看得會心微笑。
她說,要令倒下了的學生元神歸位,最有效是分組比賽。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三歲到廿三歲的學生,一聽「比賽」二字,總是眼睛一閃,二話不說摺高衣袖立即開動。
有時,說不上是比賽,不過是些簡單問答,換上「競猜」二字,都教他們精神百倍。真的有那麼好玩?
也還好有這個絕招,於是老師繞幾個圈,都得搞出一個「比賽」來。
例如好端端直通通講解醫療開支增長,學生個個釣魚。一句「你猜猜每年醫療開支比例是多少,看誰的最接近」,遊魂孩子竟突然甦醒,像拍賣叫價般,吱吱喳喳搶着答。
「90%!」「80%!」「55%!」「哎呀...忘了哪兒看過...總之就是好多!」
搞「比賽」,其實不難的,不過是同一套內容,換個教法而已。我最頭痛反而是,如何令學生的「競猜」,是經過大腦思考,而不是亂點一通。
醫療開支有幾多?反正就是好多。但再多政府也得顧及其他需要,怎可能超過一半,甚至九成?不如先想想,政府有一共有多少開支要兼顧?
教育!福利!基建!行政!...「競猜」之聲,又再此起彼落。好吧,那麼,結論是?
「政府的主要開支類別,可能有十項八項,平均就是10-12%吧?如果醫療相對多一點,大概就是16-17%左右?」學生如是說。
Bingo!兩輪答案,有何分別?我會說,前者只是猜想(wild guess),後者是推斷(educated guess)。前者像買六合彩,想中都難。後者像查案,用腦者得。這大原則,不限分析數字,用於各種社會現象亦然。
那麼,以後都用「推斷」的方法去競猜,好麼?我問學生。
全場鴉雀無聲。因為,在下一個競猜開始前,他們又已一一昏睡倒下。
1 則留言:
我想是因為學生「比賽」時有參與感,不是單向的從老師「講」到學生「聽」,投入感大,自然效果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