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不普通的人


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最發人深省的,不是憑鬥志克服殘障的老調,也不是運動員待遇坎坷的哀歌,而是母親這角色對兒女的深層影響。

媽媽的神奇小子。媽媽行先,神奇小子居次。阿媽,是個會撐你、陪你跑、幫你剪腳指甲的人。但更重要的,是飾演你的精神領袖與精神後盾。

On your mark,音譯「望阿媽」,唔識英文的師奶的神來之筆。簡單、直接、中point。「望阿媽」代表「get ready」,代表「勇往直前」,代表「永不放棄」。這些精神,講唔出,但get到,連結上跑道上兒子那雙摩打腿。

「人人都唔當你係普通人,我就要你做個『唔普通的人』!」全世界都唔信阿仔得,但你係佢阿媽就無得唔信。相信的基礎,是「接受」。

接受殘障是事實,接受阿仔永遠不會是個普通人,然後心態就可以轉化,換個角度去欣賞他:「我個仔行得比人慢,但跑得比人快。」

阿媽接納兒子,令兒子也毫無懸念接納自己。兒子從沒問過一句,點解我要係痙攣?反而相信:「我條命就係咁,就係要向前追,一路衝,喺後面追返上來。」一旦接受了自己,則可心無旁騖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於是「小明真係可以快過駕火車。」

走筆之時,有人批評殘奧的「殘」字有歧視之嫌,同時有運動員自白「殘」是事實, 殘而不廢才是重點,同樣體現「接納自己,人就強大」的道理。而自我接納來自與生俱來的「被接納」。生命裡第一個無條件接納自己的人,不是誰,正是阿媽。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8月25日星期三

我們一起走過這一段


一個遲了兩年的聚會。

本來, 2019適逢開檔教學十周年,想來個大聚會,豈料遇上社會事件,擱置了。2020再計劃齊齊整整見個面,遇上疫情取消了。等到2021,各散東西了,反而的起心肝無論如何要相見。

這晚,同學各位,找個位,圍圈傾下偈,電腦也佔一席位:加拿大的晨早起床;澳洲的深夜不睡;荷蘭的WFH同步偷雞上網;上海的隔離中好得閒⋯⋯齊齊log in,屏幕內外,香港的真人,海外的視像,大伙兒隔空相聚。

孩子轉眼變大人,感覺像當天一棵棵幼苗,生長成一個放大版,身心都高大、堅實了,話語間盡是職場新鮮人的體會。

在醫院工作的I,見過24歲患者毫先兆下確診末期癌症,也見過垂死病人在病榻仍堅持工作,一年下來的最大的領悟是:做人真的要活在當下,叫生命無悔。

R無悔的方式是辭掉四年來的穩定工作,全心開發NFT (Non-fungible tokens) 。K則把握機會去荷蘭生活,繼續追尋夢想,放膽去試,無乜好輸。

N也在做自己的dream job,卻常常要為是非黑白劃界。有無掙扎?他說,看清楚自己能掌握甚麼,不能掌握甚麼,把能掌握的每一分寸拿捏好,也就無負自己與別人。

無悔或許也包括,找個伴。J慨嘆,人生中無人長期同行。眾人紛紛回應:但有很多人輪流陪你行啊!與生俱來的孤單,分階段有人分擔,不就很幸福?

我細味着大家的分享,紛擾世代令人加速成長,孩子們都成了收放自如的智者。凌晨1點 ,大家依依不捨道別歸家。感恩十年間我們也一起走過重要的一段。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8月21日星期六

連結你我的自由與未來


讀《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最深刻的,可不是其IT天才或傳奇人生,而是一個人看世界的眼界與胸襟。

當我們目睹網絡出現令世界變得碎片化,在唐鳳眼中卻恰恰相反。網絡的最大價值,就是連結。

連結政府與民眾。大眾看不懂艱深的政府政策?她連同一眾公民黑客,把複雜的政策視覺化,變成精簡易懂的材料。

連結場內與場外。太陽花學運期間,傳聞立法院內有人被打?她就去設置全天候場內直播,謠言不攻自破,免卻因誤會而釀成無謂傷亡。

連結社群訊息。疫情期間鬧口罩荒?她就製作「口罩地圖」,結果「口罩實名制」由1.0高效進化到4.0,一度令台灣在全球疫情肆虐之時,成功獨善其身。

連結民意與政策。民意無法上達?那就「打造一個讓人民許願成真的地方」。任何民間提案,只要有5000人透過「JOIN平台」連署,都會獲政府邀請,一起商討可行性。至今,由「漸進式禁用免洗餐具」到「線上報稅改革」,甚至「同性婚姻法」等等由下而上的提案,都一一落實了。

還有連結情感。人與人之間最大的溝通障礙,皆因不能換位思考。唐鳳相信VR就是最佳渠道,讓人置身對方的現場,看見對方的視點。又或當諸事糾結,借VR置身太空,看到地球與自我的渺小,萬般執着也於當下煙消雲散。

公民黑客出任台灣數位政委,唐鳳一直令多元聲音以最高的透明度自由展現,推動改變。這,是一個人的眼界,也是一個地方的胸襟。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8月17日星期二

走佬放洋的學習


今個暑假,變了集體走佬的季節。但其實,有批細路,去年7月後,已快人一步,起行走佬,瀟瀟灑灑的給我瀟灑的上機。一年下來,這些孤身上路的年輕人,點過?

大學剛畢業的她,有感經濟差、搵工難,索性去英國唸碩士,滿心期待彼方的校園生活。殊不知,一到埗就lockdown,坐牢一樣。獨處於蝸居,無聊、苦悶、天氣差。然後,before you even realize,開始depress、無動力、亂諗嘢、病,乜都齊。點搞?

於是,的起心肝,「俾返個節奏俾自己」。堅持每天沖咖啡start the day,然後讀書,做stretching,腦閉塞就去煮飯,每晚臨睡前跟親友網上見,過一天就在日曆劃走一天。如是者,時間好像走快了,終於lockdown解除,回歸校園生活!她說,這段時間最大的領悟是——無論發生甚麼事,靠自己,主宰得了生活,就主宰得了心情。

中學生,是另一個世界。Boarding school,對外隔離,對內困獸鬥。年輕人血氣方剛,不出兩星期,人人成雙成對。我問小妮子,那你呢?她說,咪搞,萬一分手,無得走,出入撞口撞面,尷尬死。但有些人就真的這樣合合散散好幾回,成長了不少。

小妮子自覺的成長,反而是,大家都是走難過來,就算看起來未必投緣,都會傾兩句,因此激發出很多有趣的思辯。某天,幾個人,由「#MeToo」談到女性主義再談到墮胎之pro choice或pro life。嘩,原來,我有能力思考這些,還講得頭頭是道,自己都嚇親。大lockdown,交了學費無學返,但賺回思想碰撞,還划算吧。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8月13日星期五

世界級運動員之育成

奧運,除了選手們好看,其家庭關係都超好看。當中,可真有個明顯的共通點。

李慧詩談及家人如何支持她:「屋企人唔會特別提好多我訓練既嘢,喺屋企就好似一個普通人咁生活,就已經好好。」

何詩蓓的教練分享,多年前詩蓓跟家姐來練水。她的父母就算發現了女兒很有潛質,「都不會要求個女要游成點游成點咁」,「反正就很放得開」。

杜凱琹賽後有感:「好多謝家人支持,訓練期間都無乜聯絡,等我專心比賽」。

蘇慧音爸爸是前港隊成員,當被問及是否常常指教女兒?蘇爸爸說,女兒細個時會教,做了全職之後就交俾教練。「太多人講嘢,個細路會好亂。」

父母是父母,教練是教練。教練負責操練,可以好嚴。但家,是個避難所,是個休息室,子女無需證明甚麼,都會無條件被接納、被愛。

怪獸家長的問題,正一神又係你,鬼又係你。上一秒是兇神惡煞的女皇的教室,下一秒是錫到燶的慈母多敗兒。行為反覆,情緒大上大落,媽咪我好亂!

古人有句:「細路仔,係要俾人教的」。因為要留返條後路,萬一有咩挫折,父母就是子女的情緒水泡。父母是子女的心靈後盾,安全感的終極來源。

父母放手,是信任、是支持、也是愛。當中最有創意的,要數李皓晴父母。「放晒歷屆比賽的吉祥物喺梳化,為女兒打氣!」這麼幽默而少女的舉動,出自上一代之手,難得。呢家人,真係好鬼cute。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8月9日星期一

移民這潘朵拉盒子


這麽多人諗移民,是不是很多人找你做life coaching?朋友想當然地問。

是,也不是。不是,因為我畢竟不是一個移民顧問。是,因為,諗移民,其實是個很好的coaching topic。重點,是「諗」。

W夫婦,一個想走,另一個想留。想走的,自覺畢生的熱情,正是與大自然為伍。如今,機會來啦,飛雲!遠走他方,終日栽花種樹,無憾吧?!

然而,細問之下,大自然只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底蘊,是自覺大半世人,一直懷才不遇,老闆難頂,工作也不稱心。但離開那些衰人,心結也就迎刃而解嗎?抑或,說到底,只是另一次壯志未酬的自我逃避?

想留的,自覺香港是我家。細問之下,卻發現不捨之情,其實關乎自己原生的那個家。一直耿耿於懷,自幼家人關係疏離。以為將來總有機會修補,然而一旦連根拔起,就算不是死別,也很可能是永久的生離。未竟之事,塵封多年,如何梳理?

也有C夫婦,婚姻有形無實,拖拉已久。卻因為討論移民,多年來首次凝聚共識:無論走不走,一切以孩子的福祉為大前提。優次既已清晰,做決定又有何難?心平氣和來個了斷,也不是壞事,其實何苦等到今天。

移民不移民,像個潘朵拉盒子。打開了,竟發現,最重要的思考,是重大轉變當前,怎樣的人生,才算無憾?好好搞懂、消化、處理,待一切都安然放下,走不走,竟已無關宏旨。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8月5日星期四


悲喜交集,莫過於一邊為奧運港隊努力奮戰奪佳績而喝采,一邊為持續兩年低處未算低的不公義而憤怒。

是以穿鑿附會也好,自作多情也罷,追看奧運的賽後訪問,最記得的,是當港隊打完最後一場羽毛球混雙,記者問二人,來到今天,超額完成賽前目標,有甚麼感想?

鄧俊文說:「由第一場開始已經好辛苦咁頂返嚟,一分一分咁頂返嚟⋯⋯一步一步頂到入八強,最後好辛苦入到四強……」

一分一分頂返嚟。是「頂」。不是信心滿滿的一分一分贏返嚟,也不是歇斯底里地一分一分追上嚟。而是咬緊牙關,沈着應戰,「頂」到最後一刻。

頂,就是,儘管內心情緒翻騰,都要keep calm and carry on。跟張家朗那句:「堅持,唔好放棄⋯⋯如果因為自己發脾氣而輸咗就好唔抵。」,真箇異曲同工。

所以張家朗最好看那段,同樣不是贏金牌的一刻,而是落後6分都可以一分一分頂到反超前那刻。還有羽毛球女團八強賽,杜凱琹夠瀟洒,卻不及李皓晴頂到終於拿下第三回合時,那麼教人振奮。

就連最淡定兼有大家閨秀feel的何詩蓓也不諱言,比賽是八成心理,兩成體能。最後一段,「耷低頭,衝埋佢」,頂得到,就有牌攞。

睇奧運,從未如此投入過,除了香港人的身份連結,還有潛藏的情緒連結。有些東西,與其相信會過去的,不如相信會頂下去的。有幾難頂,你我冷暖自知。但只要頂到,就過關了。大家頂住。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8月1日星期日

運動員的心理質素


這幾天老在想:假設,假設我們仍處於那個沒有智能手機,甚至未有互聯網的年代,那些惡意中傷的批評和指控,又會怎樣發生呢?

罵人者,儘管罵,千里之外的運動員,根本聽不到。或許本地傳媒會報道,不過翌日才見報。而那報紙,當地的賽場也買不到。待賽事完結,已經無人在乎。

或者罵人者惡到一個點,越洋接觸有關人士施壓,但一層一層壓下來,到了教練那一層,乜都擋晒。有經驗的教練,就是緩衝的海棉,保護球員不會硬食中傷之言。有咩事,同我講,比完賽先講。

有人說,運動員心理質素要是夠強,不是山崩於前不動色嗎?這個嘛,作賽的心理質素是一回事,人言可畏的政治是另一回事。

運動員抱着對運動單純的熱愛,去裝備自己的身心質素,哪怕遇上再強大的對手,也是惺惺相識的君子之爭,所以伍家朗對着林丹都不怯場。

政治嘛,卻是兵不厭詐的爛仔交。今時今日要傷害一個人,只是one click away,真是名符其實「傷人唔駛本」。習慣君子之爭的人,好蝕底,認真你就輸。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唯有減低干擾,遠離toxic的人和事。這年頭,無品的人,一街都係。過濾之、無視之,做好自己,無你咁好氣。

祝福伍家朗。相信沉澱過後的你,會以更強大的身影企返起身。悲劇的主角之所以好看,因為結局總是能夠逆轉勝。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7月28日星期三

家朗的球衣


古有國皇的新衣,今有家朗的球衣。

勢估唔到,關於港隊奧運的第一單大新聞,跟賽事無關,跟球衣有關。

面對無的放矢的道德審判,伍家朗的神回應,猶如國王的新衣。細路仔唔講大話,只懂把事實一五一十攤在枱面。罵人者無所遁形,自動收聲,連page都delete埋。

真相的力量,原來咁厲害。以前多少人說,運動員無資源,都無人理。如今,錯有錯着,真相曝光,全城心痛。哎喲喲~原來堂堂港隊代表,連衫都無得着,陰功豬!

其實,做打手,一樣陰功。家朗說,鬧還鬧,搞清楚先鬧。問題是,奢侈不起。打手的責任,正正是趁未搞清楚,好盡快鬧。重點,是鬧過、鬧咗。

雖知道這年頭,識時務與否,不單看你做了甚麼,也關乎你還沒做甚麼。躺平也是罪,不如有鬧錯,無放過。要擦存在感,也要交功課。咁大壓力,擦槍走火又如何。

反正罵人者也少擔心,萬一家朗被嚇得失魂落魄,差點放入袋的獎牌,就咁跌咗,茲事體大,始作俑者該當何罪。事關家朗連對着林丹都不腳軟,自問老夫算哪根蔥?

倒是這樣一搞,本來今年氣氛驟減的奧運,再次變成熱話。本來對賽事不算熱衷的,也忽然齊心集氣,為家朗打氣。上下一心,多謝幫襯。運動員以後從此有衫着。罵人者錯有錯着,壞心做好事,無間道的極緻。世事,就是這麼諷刺。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7月24日星期六

我究竟點先幫到佢(下)


上回提要,很多人來coaching,希望幫助身邊人。他們心知,給予同理心很重要,卻又總是做不到,為甚麼?

因為,給予同理心,往往並不是要做甚麼,而是不要做甚麼。

不批判、不給建議、不假設對方該怎麼、不心急對方何時作出改變⋯⋯

「可不可以,只是靜靜陪着我,走進我的狀態,並一起好好待在這個狀態裡?一會兒就好⋯⋯」是很多人生卡關的人的心聲。

「即是乜都唔做?咁點得?!」是很多助人者條件反射的反應。

弔詭的是,乜都唔做,其實是在做更多:同在、聆聽、陪伴、代入、分享、分擔⋯⋯反之一旦急於做任何具體事情,這些工夫都會被催毀 。

同在,就是為車子入油。入滿油,再談要往哪裡也未遲。很多例子證明,諸事糾結的人,得到「乜都唔做」的同在感,相比不斷接受具體幫忙,更快move on。

助人者「忍唔到手」,往往是因為,其實自己內心都很焦慮。焦慮對方踢極唔郁,焦慮對方唔郁自己點算⋯⋯唯有越俎代庖,不停插手。但愈插手,對方愈覺得被批判,就愈發躲在洞穴內不肯出來。

一個追,一個逃,再追,再逃。原本已經棘手的事情,混合了雙方強烈的情緒,就變得更加剪不斷、理還亂。

「唔通我緊張佢都有錯?」助人者自覺委屈。無錯,無錯,只是對處理問題無幫助。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功課。搞不好,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才是助人者真正需要透過coaching去探索的一課。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7月20日星期二

我究竟點先幫到佢(上)


Coaching clients當中,有很多人,非為自己而來。

他們可能是別人的父母、伴侶、朋友、上司等等,眼見身邊人遇上人生瓶頸,所以來參謀一下:「究竟我點先幫到佢?」

「咁你平時點幫佢?」 「為他想辦法啊!一個辦法唔得,就多想幾個,想到得為止。」「咁最後得唔得?」「唔得啦。」

Clients形容,身邊人就像一架「唔識郁嘅車」,「已經不停俾路牌佢」,也開動不了。

「你會駕車嗎?」我問。「會⋯⋯會呀。」對方不明所以。「依你的經驗,車開不動,最普遍的原因是甚麼?」「無油囉!」

「車子無油,你給路牌,會發生咩事?」「還是開不動吧。」對方邊說邊自己笑了。

車子不是不知前面有路,而是就算有路,都無力行。它需要的不是路牌,而是入油。無路牌,最多行錯。但無油,縱有萬千路牌,都郁唔到,甚至當場崩潰。

那麼,「油」,究竟是甚麼?

在coaching裡,我們相信,一個人「無油」,是因為情緒未疏通。例如:內心充滿恐懼,或老舊心結未解開,所以踏不出腳步,無法往前走⋯⋯

在情緒的卡關點,當事人需要的,是 「被感覺、被明白、被接納、被確認」,方能漸漸化解情緒。一句到尾,關鍵就是——同理心。

「給予同理心」,就是「入油」。同理心是令長期卡關的人重新開動的燃料。然而,具體怎麼做?為甚麼很多人都知道,給予同理心很重要,卻又總是做不到?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小小爬行星


一切,要從一條等待收養的蜥蜴「小巴」說起。

小巴現年11歲,早前主人移民,把牠寄養於Jim和Amy處。

Jim和Amy是本地設計師,作品靚到無人有,十年前已不愁客源。然而盡管事業如日方中,當時二人沒把生意升呢,寧願每年花半年浪跡天涯與大自然為伍。環島騎單車,跨城市長跑,攀山涉水感受天大地大。

搵食,不是核心價值。探索與感動,才是。Jim和Amy一直很想透過設計去講這個訊息。然後,小巴來了。為了照顧小巴,二人狂啃書,讀得興趣都出來了,於是決定多養幾條爬蟲。多養了,索性來個空間大改造:木箱、燈光、溫度、植物、空氣草⋯⋯儼如微縮版熱帶雨林。然後又想,既已萬事俱備,何不再養更多?最後變出一個豐盛的小小爬行星。

近日爬蟲更孵了蛋,綠色小不點破殻而出,對世界充滿好奇頭愕愕。小巴作為老大哥,時而爬出露台曬太陽,時而樹枝過樹枝周圍去,時而冷眼瞄着小不點,彷彿在說少年你實在太年輕。

Jim和Amy把小行星命名「Little Little」,因為人生裡最大的感動,往往來自最微小的東西。二人把爬蟲初體驗,連結設計的美學元素,推出工作坊。參加者由起初對爬蟲害怕,到勇敢觸碰並全盤接納,把爬蟲握在掌心、抱在身上那刻,心,都軟下來了。

Jim和Amy說,心念,就是種子。心軟心念轉,我們總是在每個心軟時刻,little by little,開始突破自己。捉緊當下能量,發揮於即場創作中,成品抱回家,從此莫失莫忘。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7月12日星期一

愛的加速師


這陣子忙着相約不同朋友。某甲問,你不是趕散水吧。我失笑,這年頭,真要散水才不會這麽高調。或許,要散水的不是我,而是被我約吃飯的諸位。

萬試萬靈。社交平台充斥朋友們的執屋post,這個不要那個送人的,發個訊息問候,皆回覆曰: 「本來都無諗住公開了,不過你搵到我,我也想告訴你,我下個月/下星期/過兩天便走了⋯⋯如不嫌趕,出來見個面?」

臨別談心,竟也不再牽掛大是大非(還談不夠嗎),只顧想當年。往事趣事瑣事糗事,愈數愈過癮,咁又大半世。明日各自天涯,還好來得及把幾十年來的悲喜得失,封印在一個緊緊的擁抱中。

從前相信,做朋友,有事定必拔刀相助。現在只信,做朋友,要無事常相見。有些心意,不可等某個日子。明日復明日,未必有下次。

伴侶亦然。近日很多同居多年的朋友忽然閃婚。大吉利是心想,你我有乜冬瓜豆腐,至少有個身份去辦後事。也有同性伴侶隱藏身份多年,忽然 come out,如果明天自己人間蒸法,至少曾經終於自己。也有老人家忽然借d易給對方送好大紮花,男人老狗第一次,就算一個屈尾拾被捲入時代漩渦,至少我有送過花俾老婆⋯⋯

亂世是個加促師,推着大家去加速經營關係、確認關係、公開關係。由一貫闊佬懶理的安心,演變成愛得太遲的焦慮,再轉化為珍惜當下的覺醒。至少,我們可以告訴自己,這些年雖然經歷了太多沉重的傷痛,猶幸付出了並且得到過很多很多的愛。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7月8日星期四

《疫光飛行》(下)


出版小書《疫光飛行》的過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是:過去一年全世界都在講「resilience 」,而小書裡每個置身社會最底層的人物,皆是resilience的極致。

Resilience是甚麼?不光是熬過苦難的持久力,也是把苦難轉化成能量、置至死地而後生的恢復力。

視障按摩師因為被迫停業而想到跟咖啡店、餐廳、書店等cross over預售按摩劵,開拓了新市場;少數族裔因為無錢買口罩,於是組織團隊縫製具民族色彩的優質布口罩出售,由受助者變身供應者;離異夫妻因為互相幫忙為孩子「撲」口罩,重新釋出善意修補關係;露宿者因為躲避感染風險,重拾生活與工作的動力,爭取上樓⋯⋯

明明已是窮途末路,但最終不但熬過難關,還開出多條新血路,不論是從無到有的建立與發展,抑或心態與眼界的提升,在在都驗證了老掉牙那句:辦法總比困難多。有危,就有機。

面對無常,我們不逃避也不硬撼,務實、靈活、見招拆招,成個feel,很熟悉,很「香港」,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就是這種柔軟卻堅實的氣場。

曾幾何時,我們以為,香港人失去了鬥志,在安定之中開始食老本,害怕走出comfort zone ⋯⋯但這一「疫」,在很多不為人知、有血有肉的故事裡,從新看見我城的生命力,久違了,但沒有蒸發掉。原來,只要搵得返呢團火,再多的天災人禍,都只是一塊resilience的磨刀石。

感恩有幸近距離見證這一切,僅立此存照,大家共勉。

*****
網購連結:https://www.mybookone.com.hk/static/detail_w/YWxsLnNhbGVJZC4xNDA0ODQ2MjExNzA2NzEyMDY1.html?c=searchPage&fbclid=IwAR102-WAB4Flwdfx4Jd8d-dPyPrB59UEXbr20NkFY9y7KN_Z2NXw3EDsixA

2021年7月4日星期日

《疫光飛行》(上)

世紀疫症曠日持久,你我的生活紛紛出現結構性改變。

然而,除了個人層面的生活調適,也可從一個既宏觀也近距離的角度,見證更多隱形而真實的人和事嗎?

自去年初,我的心裡一直就有這個想法。沒多久,竟也真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剛出版的拙作——《疫光飛行》。

不為君王唱贊歌,只為蒼生說人話。書中人:露宿宿、劏房戶、殘疾人士、基層家庭、失智長者⋯⋯置身社會最底層,究竟如何渡過這艱難的一年?

某天,我們正在趕工製作小書,攝影師說了句:「逆光拍攝,配合不同技巧也可以有不錯的效果。」

忽然之間,有些東西,好像通了。我們都不喜歡 「影背光相」,最怕不清不楚。但其實,逆光拍攝,也可以是一種style、一種角度、一種體驗、一種嘗試。

書中各人哪怕在風平浪靜的日子, 也長期「背光」,不被大眾看見。偏偏,在生死一線的疫情中,他們的生命力與創意,令人眼前一亮。

把最困難、最黑暗的日子,當成一個全新的遊戲來玩,化為創意練習。這,不是何不食肉糜的浪漫,而是有血有肉的歷煉與成長。

其實,背光,換個角度看,光不正是在人的後面,守護着我們前進?搞不好,我們以為自己背光 ,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光源,唯有互相照耀 ,才能共渡難關。

在真實變得愈來愈罕有的時代,讓我們化作彼此的光,互相看見,時刻互勉。

*****
網購連結:https://www.mybookone.com.hk/static/detail_w/YWxsLnNhbGVJZC4xNDA0ODQ2MjExNzA2NzEyMDY1.html?c=searchPage&fbclid=IwAR102-WAB4Flwdfx4Jd8d-dPyPrB59UEXbr20NkFY9y7KN_Z2NXw3EDsixA

2021年6月30日星期三

不完美原來很美


她,成長於一個充滿比較和批判的原生家庭,在學校也曾遭同學欺凌。為了建立自信,她搏命讀書,事事力求完美,但無論多成功,還是認定「我怎樣都不夠好」。

她回溯心路歷程,完美主義下,最底層的情緒,原來是恐懼。恐懼若我不完美就不被愛或被傷害。恐懼的持久力很猛,直至數十年後的今天,她已擁有一個幸福家庭,卻仍無法相信自己值得這些幸福。

道理上,她明白往事已矣。但心理上,情緒翻騰如舊。她嘗試跟自己對話,把心思拉回幸福的當下。成功嗎?我問。一時時,很mindful的時候,才做得到。她說。

如何維持mindful的狀態?我問。於是,她為自己設計了一項功課:每天早晚,各畫一幅zentagle,當作正念練習。

偶然,完美主義發作,看不順眼自己的畫作,她強忍着不修改,只待翌日另畫佳作。如是者過了半年,儲了數百張畫,某天她把心一橫,把它們拼貼在一起,大大幅掛在屋內!

然後,她睜眼細看半年來的功課,咦,奇怪,怎麼當初的暇疵,統統不見了?她努力回想,卻無論如何想不起,究竟哪一筆哪一劃出過錯。倒是看見海量的zentagles填滿了一幅牆,視覺極震撼,不禁驚嘆:「好靚!」

好靚,出自她的口,是奇蹟。雖知道擁抱完美主義的人,甚少覺得自己所出「好靚」,只會覺得再靚都唔夠靚,重點,是「唔夠」,我唔夠好。

「原來,很多的不完美加起來,其實都可以好靚!」她微笑着說。半年下來,她終於開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原來很美。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6月26日星期六

由每日一蘋果到每人一蘋果


執筆之時,《蘋果日報》最後一天見報,臉書上繼續湧現眾人的「#照妖鏡」洗版。

不得不驚訝,原來26年來,幾乎人人都上過蘋果,當中泰半還不是有名有姓的社會賢達,而是不折不扣的素人。他們可能因為一個獨特的嗜好、一種有趣的生活方式、或者一些另類的體會,就上了報紙。

人海茫茫,千人一面,蘋果卻發掘出每個人之獨一無二,交織出豐富的香港面貌。箇中的生命力,才是社會真正的縮影,教人明白就算在最繁榮的年代,我們都不只是副賺錢機器。蘋果連結了每個有血有肉的人,26年後化成排山倒海、眾志成城的洗版浪潮,回饋編採團隊的心血。

當然蘋果從來惹火。記得當年新聞系的指定功課,就是研究蘋果如何嘩眾取寵煽腥色。A-level經濟學,會以蘋果割喉搶灘作為以傾銷破壞競爭的例子。生意一盤,不計成本,你想睇,我敢寫,既是蘋果的優勢也是盲點。

如今,一個跳脫的生命被活活捏死,聽說罪名牽涉背後的利益操作。是耶非耶?退一萬步,就算媒體從來都是利益的前台,有更多不同利益存在且互相抗衡,終究不是比單一利益的壟斷,更能避免最不堪的事情發生嗎?

事到如今,可奈何。猶幸任何自由都可被摧毀,只有思想自由拿不走。每有大事發生,都是你我他命運共同體的一次思想練習。繼每日一蘋果催生每人一蘋果的洗版, 大事陸續有來,思想必也千錘百煉。你離開了卻散落四周,香港人共勉。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6月22日星期二

「人生無意義」這辯題(下)


上回提及,年輕人所需要的「一個做人的理由」,或曰「人生的意義」,究竟是甚麼?

說來肉麻,但,真心,他們眼中人生的終極意義,甚至唯一意義,就是——「改變世界」。做甚麼都好,總之,要令世界變得更好。

「日日掛住打機瞓覺,講咩改變世界?」大人失笑。但其實,打機、瞓覺,只是結果,不是初衷。

我要改變世界,但我不知怎樣做。我問大人,大人叫我讀好書再算。但讀好書頂多有飯食,有飯食不等於可改變世界。

如果只是有飯食,食足幾十年就死,即是嘥米飯,那還不如不活,環保些,對地球好。

大人無方法,我唯有自己搵,但網上無答案,唯有自己諗。諗極諗唔到,打鋪機再算⋯⋯哎呀呀,怎麼天光了?原來我已打了一晚⋯⋯

信不信由你,不少年輕人,確實為此很糾結。大人可視之為離地,但他們的心志,其實大人望塵莫及。

大人相信,先活着,再談理想,年輕人卻最厭惡這些「survival talk」 。對年輕人來說,survival是 means,改變世界是ends,如無ends,survive來幹嗎 ?

放下批判,陪他們一起探索,大人願意這樣做嗎?然而,畢生只求活着,沒有為世界做過甚麼的我們,又有能力跟孩子們站在同一高度去改變世界嗎?

又或者,年輕人不求大人陪伴,只求一個自由馳騁的空間。昔日沒有空間,因為世界都被各種成功方程式壟斷了。今天連宇宙都快瓦解了,有心領航者,要重建新秩序,總有位入吧。想到這裡,或許,未來並沒有想像中絕望。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6月18日星期五

「人生無意義」這辯題(上)


辯論課上,我請各同學仔自由出題,再投票選出最佳辯題,並自選站方進行辯論。

大熱勝出的竟然是:「人生無意義」。而且人人爭做正方,無人想做反方。

這,不是第一次。在很多不同學校、水平、背景、年齡的同學當中,都發生過。

有那麽灰嗎?我問大家。眾人嘆氣。難道你又覺得人生有意義?同學反問。

每天一睜眼,排程密密麻麻。做極未完,一天又過。翌日扎醒,又再輪迴。咁就十幾年,你話,做人為乜?

你是說,你所做的,都不是你想做的?我問。不知道,同學說。

我只知道,在我能夠確認自己想做甚麼之前,已有很多必先完成的事情。然後因為已花了太多時間在那些事情上,唯有說服自己,那些都是我想要的。到了今天,我已搞不清楚,自己真心想要甚麼。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就算知道也無信心做得到。就算做得到也不覺得會被世界接納。不被世界接納的人,談何人生的意義?

同學仔講的,不是穿鑿附會的哲學討論,而是內心脆弱不堪的identity crisis。

我震驚。也無言。想起的是,某些廿來歲的coaching clients,比同學仔稍為年長一點,當被問及「你的理想人生是甚麼」時,其回應也教我當場打個突:「其實我不知道為甚麼要做人」。

究竟為甚麼會這樣?他們所需要的「一個做人的理由」,或曰「人生的意義」,究竟是甚麼?

2021年6月14日星期一

天下無不散之水


收到一個奇怪的包裹,我打開,一件似曾相識的長衫,躺在眼前。

長衫,是我的中學校服。

那年,A-level畢業,朋友說,她演戲,要找件長衫做戲服,可借校服一用?

準備進大學的我,心想,校服從此不穿白不穿,爽快答應。

然後,我一直以為她已把校服還我。她也忘了自己從未還我校服。

廿多年後的這天,我再捧起這校服,質感都還這麽熟悉,心中無限觸動,給她發短訊:「What a surprise!你這陣子都好嗎?改天聚聚舊?」

她回覆:「當你收到校服時,我們一家四口已離港,抱歉不能來探望你了。保重。」

兩天後,她在臉書公開剖白不辭而別的心情。我心想,歸還長衫,不也是一個鄭重的道別?

長衫竟還很合身,證實小妹始終如一,肥妹一名。無論時日多久,距離多遠,有些東西,始終如一,就是她的道別之言吧。

天下無不散之水,豈止朋友圈。任教的辯論隊,學期初招生,兩個新人單刀直入:「我們12月就離港了,可以入隊嗎?」可以可以,最緊要有心。

12月走兩人,1月多走一人,暑假將再走一人。我唏噓。身旁的聯合教練卻大志滿滿:「好,你們去開拓一個海外分部吧!」

聯合教練今年廿歲,沒有歷史的情感包袱,期待的,是散水式遍地開花。

而我想起一些更早離開的隊員,去年因着時差之便,一度繼續越洋參加視像訓練。變幻莫測的時代裡,聚與散,本來就不是個零和遊戲吧。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