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星期三

選擇



朋友生了BB。廿四孝阿媽,貼身教導不在話下。playgroup、面試班、認字班,統統有殺錯無放過。朋友說:「考一間好的幼稚園,一條龍直升,出身好,選擇都多點。」

朋友為孩子選小學。想孩子愉快學習,但又擔心競爭力不夠。夫婦倆掙扎良久,還是排了名校那條隊。「叻人可以選擇平凡。平凡人卻不能選擇變叻。我給他最好的,至少他將來有選擇。」

朋友的孩子在考DSE。孩子打算中六後踏足社會工作。朋友疾言厲色:「你將來幹甚麼都行,但先唸大學。大學畢業,至少有選擇。」

朋友計劃移民,毅然放棄高薪厚職。「為咩?當然為仔女,唔通為自己?將來佢地想喺邊,至少有選擇」。

朋友是在職人士,也是「文憑集郵者」。工作多年從未停止進修。我問,不辛苦嗎?「多考幾個資格,萬一被裁,至少有選擇。」

三歲到八十歲,原來我們一生人最着緊甚麼?是選擇。為了有選擇,我們傾盡所有去爭取,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到了有點變態的地步。

是以我實在想不通,面對政改,面對將來的管治者,面對所有政策的萬惡之源,怎麼我們卻可以置身事外,任憑別人剝削選擇。

當政府由「猶抱琵琶半遮臉」的「袋住先」,改口變成「霸王硬上弓」的「袋一世」。我們每個香港人,有沒有問自己,人一世,物一世,最重視甚麼?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空間,對不?

記得從前在政府工作,某上司說過,香港人其實不是要民主,他們只要自由。我姑且同意。但確立自由的前設是甚麼?選擇。建立選擇最有效的制度是甚麼?民主。如果我們連選幼稚園都不會輕易放手,為何可以讓強姦民意的政改方案強行通過?

2015年4月26日星期日

K1面試班



K1面試班的廣告,在網上瘋傳。

教育商品化,外判成風,非新鮮事。家長找外判,不難理解。自己無時間,學費付得起,又何妨。然而我心裡一直有個疑問,儘管外判百般好,是否也要談談時機?

香港孩子的童年特別短。十歲左右,已開始跟阿媽為着測驗、考試、趕功課而撕殺。補習老師講一句,好過阿媽講十句,省得勞氣。有時,遇上懂得跟小孩子溝通的老師,上課笑到卡卡聲,寓功課於娛樂,功德無量。

升中了,開始反叛,愈發不聽父母支笛。這個時候,有個外來的、親切的哥哥/姐姐,引導他從不同角度看世界,事半功倍。

高中生,生死悠關。找來年紀相近的大學生過來人,分享選科的抉擇,對前途的迷惘,就如一枝強心針。何況到了這階段,某些科目,就算父母想自己操刀去教,也實在無能為力了。

K1仔呢?他沒有高小生的扭計,初中生的反叛,高中生的憂慮。K1仔充其量就是那個「一臉無辜但不代表慒懂」的稚子。K1仔仍然怕生保,依戀爸爸媽媽。爸媽夜歸會等門,睡前纏着你聊天說故事,半夜會來敲你房門跟你一起睡。

K1面試班,聲稱會教自理能力、表達能力、觀察力、自信心等等。這些,沒有比家長親身去教,更加得心應手。教導的過程,看着孩子一天一天,一點一滴成長,還有比這更窩心的事嗎?

孩子長大了,會嫌你阻住地球轉。友人曾在唸中學的兒子考試期間,特意請假陪太子讀書,換來一句:「阿媽,幹嘛你天天都在家?唔駛做?」友人,傷心了好久。

K1的事情外判,就等於把孩子最會嗲你、纏着你的寶貴時光,拱手送給別人。到明白錯失了些甚麼,孩子早已羽翼漸豐,舉翅不回。

2015年4月23日星期四

大時代與金像獎



人說,《大時代》重播,是呼應股市。或許,真正的原因,不過是收視。

多久未試過,為了一齣電視劇,你你我我,引頸以待,擔定櫈仔?

移民外國的朋友,常常批評香港的電視劇如何不濟,讚嘆外國的如何製作認真兼水平高,這一次,竟然講一句:「你就好啦,可以睇《大時代》!」

秋官、劉青雲、曾江、藍潔瑛……粒粒巨星。還有唔演得都睇得的周慧敏、郭藹明、李麗珍……如此叱吒一時的大製作,最近一次,是甚麼?想不起了。

但重播,要有話題。股市大上大落,時機正好。適逢劉青雲再拿影帝,觀眾自然心癢。尤其聽到那段感人的「大空船」宣言,誰不想重溫他和郭藹明的對手戲?

劇集荒,源於人才荒。人才荒,先不用看電視,看電影界的金像獎就知道。司儀失職,連態度也差。陳小春說:「口齒伶俐的人,大把。找我,預左口窒啦。」

記得每年看奧斯卡,心裡總是佩服,大會司儀,一開場就先來一場棟篤笑,字字珠璣,兼具大將風範,為整個頒獎禮打響莊嚴而隆重的頭炮。不禁想,香港會有這一天嗎?

發夢沒這麼早。據講,今屆金像獎,是幾天前才有司儀人選。為甚麼人人都不肯做?能當上金像獎司儀,不是莫大榮幸嗎?

每一代都有人才。但當這些人才都不願意為一個大電視台,或者電影界的一件盛事效力,那可能不是人的問題,而是行業文化的問題。真正的病因是,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下,「滑晒啞」,早就不需用心製作。

技窮,唯有炒那曾經風光的冷飯。但是,剎那光輝不是永恆。《大時代》做完後,又如何?難道逐一重播《鹿鼎記》、《新紮師兄》、《網中人》、《獵鷹》......最後變成另一個歲月留聲台?

2015年4月20日星期一

愛,就是面對自己



從未看過韓劇,怕煽情、老土、重口味。

但連月來,經不起友儕大力推薦,終於試看《沒關係,是愛情啊》,竟然覺得,有點像日劇(我知,這樣說政治不正確),人物有性格,劇情細緻,伏線寫得好。

人在愛情中的狀態,連自己都可能招架不住。甚麼是愛?愛令人放下防禦,看到第三層的自己。表面性格、內在的病,還有──心底黑洞內那個受了傷的小孩。

你一直不知道他的存在。直至愛情來了,你天真地打開自己,卻跑出了一個流血不止的小孩。那陰暗面,似曾相識,卻不堪回首。一個連自己都接受不了的自己,如何去愛與被愛?

池海秀要面對出賣媽媽令自己可以上大學的羞愧,張宰烈要面對為了保護媽媽而出賣哥哥的悔疚。悔疚,令張宰烈潛意識認定,自己不配擁有幸福。在愛情裡愈快樂,自殘傾向就愈厲害。愛情醫好內傷,他就令自己外傷。想避免外傷,唯有放棄愛情,讓內心繼續受傷。情緒在無間地獄中玩過山車,車毀人亡。

有經歷的人,相愛很難,得先翻過一座山。起初風光明媚,愈走愈像苦行,靠自己用心志,去愛護去憐憫去原諒那個曾經重傷的自己。唯有自我接納,才有勇氣去冒險,向對方展現真我,莫論結果,都可以對自己說,沒關係,我還是我。

池海秀問張宰烈,你怎麼知道愛的是我?張宰烈說,除了你,我沒有信心再向另一個女人,這麼赤裸打開自己。也除了你,我想像不到,誰可以不厭惡也不同情,就這麼簡單地聆聽和接納我。

愛令人甜蜜,也令人失望、沮喪、焦慮、傷心,然而真愛,也賦予克服這一切的能力。快樂結局,是有的。只要,為自己療好傷,就有力量執子之手,輕輕鬆鬆走下去。

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

感覺



久不久,友儕間會談起職業選擇的問題。

喜歡的,擅長的,能賺錢的,是三回事。三合一,最好。三不行,唯有認命。然而,兩個極端,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在愛與痛的邊緣徘徊的。

喜歡的,也擅長,但無市場,要麵包,還是要理想?喜歡的,卻不擅長,空有自我要求,卻永遠達不到,一樣痛苦一世。

擅長的,卻不喜歡,出賣靈魂,行不行?不喜歡也不擅長,但行業當道,濫竽充數都賺大錢?別以為很爽,一個唔該,泡沫爆破裁員,你會死得最轟烈。

我一直以為,人人都在上述幾項組合配對中糾纏。卻原來,還有一種人,他們會問:對工作,幹嗎會有感覺?既無感覺,又何來喜歡不喜歡?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好玄。聽不懂。唯有找人版。

記得以前,我問堂弟,喜歡哪個學科?他說,那有喜不喜歡,書還不是一樣的唸?後來,我問他,喜歡甚麼工作?他又說,那有喜不喜歡,工作,還不是一樣的做?

他,從來沒有選擇阻礙。讀書,選高分的學科。搵工,選錢多的一份。他很喜歡錢嗎?又不見得。只是,這樣做決定,最簡單。他對所有工作都無感覺,但他也一直歡歡喜喜的,是少數我見過對生活從無投訴的人。

後來我發現,像他的人,還蠻多的。聞說,人類若都按這邏輯運作,無感覺地做最擅長的事,就是最具競爭力的世界。

但我思疑,這狀態,不過是人生某個定格。時日變,狀態也會變。有些人,年輕時很有火,到了某個年紀,開始領悟,凡事無感覺,也是一種祝福。

另一些人,一生對甚麼都無感覺,忽然人到中年,叮一聲找回真正的自己。然後毅然放下一切,開展人生下半場。心內那團火,從未如此熱烈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