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開籠雀



禪修最後一天,「禁語」大破戒。導師着我們把十天下來憋住的感受,盡情講講講講講。由內觀到重新跟世界接軌,說話和分享是最好的橋樑。

大解放,嘩嘩不得了。一室開籠雀,嘈到拆天,久違了的熱鬧。素不相識的人肆無忌憚打開自己,每個人背後都有故事。

Y是常客,第七次來禪修。她說,十年前試第一次,悶得發慌,發誓以後不再來。豈料過了幾年,忽然想找個地方避靜,神推鬼撞來了第二次。之後,第三、四、五、六、七次,一次比一次有得着。從此領悟,很多事情,必須經歷時日,才明白它對生命的影響。

我問她,七次下來,有甚麼改變?她說,從前以為自己個性活潑,其實只是情緒大上大落。今天比以前安靜,但心態卻比那個活潑的自己,更積極樂觀。

22歲的E,第一次來。打散工的她宣布,此行令她做了個大決定:辭職去浪遊世界一年!她說,之前不停轉工,只為周遊列國見識。與其如此,不如把心一橫,好好見識,之後,好好工作。人,應該在同一時間,專心做好一件事。

大肚媽媽J是最矚目的。我問她,每天吃這麼少,不餓嗎?挺着肚子打坐,不累嗎?她一臉幸福的說:「丈夫之前來過,介紹我來,對小寶寶有好處。」我笑着祝福她,你的寶寶,將來一定是個淡定的可人兒,胎教是也!

還有C,剛跟失散廿年的舊同學重逢,決定閃電結婚。婚前剛好有兩星期大假,來了這人生首次的禪修。我打趣說,幸好你還未得道,不然從此頓入空門就不得了。她紅着臉說:「絕對無,醜死鬼就真。太想他,打坐極分心,但更肯定自己就是要嫁這個人。」吱吱喳喳的開籠雀,笑翻了肚,恭喜之聲此起彼落,喂,要幸福喲!(禪修行/十七)

2016年3月27日星期日

永恆的燭光



終於,禪修到了尾聲。

在這段短暫的日子裡,頭痛過、肚餓過、渴睡過、掙扎過、迷惘過、呆滯過。身體上的,心靈上的。到了快要下山那刻,所有學習,忽然變得很清晰。內觀練習,一言以敝之,就是為了領略大自然定律:變幻才是永恆。

任何事情都會轉變。過去了的無需依戀,未發生的不必預期。只有當下才是最真實,也最能把握的。

然而,我仍是想不通。逝去了不必依戀,尚且能懂。但展望將來有甚麼問題?正所謂「人無夢想,跟一條鹹魚有甚麼分別?」,擁抱某個目標,想像達到目標後的興奮,然後向着標桿直跑,不是很好麼?

反之,如果我們相信,所有事物都是一個循環,都逃不過自然定律,壞會變好,好也會再變壞,那麼,所有努力,豈非徒然?這,不是最令人沮喪的「宿命論」,又是甚麼?

愈想,愈轉牛角尖。而我總驚訝於大師的智慧,簡單一句,就令人茅塞頓開。

最後一次晚課上,大師說,變幻才是永恆。而變,有四種:黑變光,光變黑,黑變更黑,光變更光。變幻往哪一個方向走,視乎意願,也視乎修為。

一根被燃點了的蠟燭,見過嗎?燭光看似永恆,其實不然。它只是由無數個一閃即逝的火焰組合而成的。當一個火焰消逝,下一個火焰又把黑暗再次燃亮。每一次,都比上一次燒得更熱烈。這個「光->->光」的循環,密集到一個地步,就變成了我們眼中的「永恆」的燭光。

做人,也一樣。不必抗拒改變,也不必追求永恆,更不必盼望甚麼。只要每一天賣力地燃燒自己,比上一天燒得更光更亮,努力活好每一個當下,已是永恆。(禪修行/十六)

2016年3月24日星期四

無條件的愛



禪修到了第九天,打坐功課有了一個大轉變。

首八天,我們只許把注意力放在一呼一吸上,然後內觀自己身體每部分的變化。除此以外,甚麼都不許想,人、事、物的雜念統統放低。

然而這天,在每小時打坐之後,我們可以花五分鐘,在腦海想像一個愛的對象,然後幻想把所有的愛輻射過去,送上最衷心的祝福。

大師說,這個順序,很重要。一定要先內觀,後施愛。一個人,倘若連自己的怨念都未淨化,自己的心都未被釋放,根本無能力去給予無條件的愛。

何謂無條件?就是不帶任何期望,不要求回報。回報不一定是指行動上或金錢上的回報。簡單如渴求一句答謝,希望在對方心中留下好印象,又或只想對方知道,已是期望。帶着期望的愛,不是真正的愛,只是情緒需要,甚至佔有慾。

大師的話,令我思考至今。無條件的愛,我做得到嗎?很難。除非,我可以把自我完完全全放低。撫心自問,有時,可以的。例如,作捐獻時,我真的從來沒想過要任何回報,甚至不期望接收的對象知道。

但是,當事情牽涉的人與事,距離愈近,就愈難不去計較。家人、朋友、工作伙伴等等,我們總以為自己很愛對方,但其實,往往只是以愛為藉口的情緒勒索。「我對你這麼好,為甚麼你都不珍惜?」這些話,我們都說過,不是嗎?但是,期望對方回饋對等的愛,正是最明確的──條件。

諷刺,不是嗎?對遙遠的陌生人,甚麼都不計較。對自己最着緊的人,反而常常以愛之名去苛索。然而禪修期間,當我全神貫注地向所愛默默地送上祝福,感覺真的、真的很美好。返回現實,又做得到麼?修練無涯,唯心是岸。(禪修行/十五)

2016年3月21日星期一

情緒是工具



禪修到了中後段,開始明白,其實所有練習,最後都會回歸到一個主題上,就是面對任何事情,都要學習不糾纏、不眷戀、不嫉妒、不仇恨。

然而,我一直想不通,人,是情緒的動物,怎可能沒有情緒?終於,在接近尾聲的時候,疑問一個一個解開,我也漸漸看到,所學的如何貫穿起來,成為一套既抽離卻又充滿愛的生活態度。

我們都見過天真小孩衝出馬路吧?在千鈞一髮,差點沒被車撞到之際,媽媽大聲把他呼喝回來,狠狠教訓一頓,孩子嘩啦嘩啦哭起來。

媽媽的罵,是很強烈的情緒,但不是怨念。如果用早前分享的四部曲「接收、判斷、感覺、情緒反應」來解釋,大師教我們要「當自己的醫生」,在第三部客觀地對症下藥,把問題解決,不讓自己走進第四部。媽媽所體現的,正是這一套。

喝罵,令孩子明白衝出馬路的危險性,令他避過一劫不致被車撞死。媽媽用情緒去化解危機,但不會牽動負能量,也不讓情緒長留心中。當下過了,也就放下了。

反之,有些父母,也常常罵孩子,非為解決問題,而是借題發揮,發洩自己對生活的不滿。這些情緒會隨年月累積、紮根,變成怨念。很多家庭暴力,甚至滅門慘劇,正是這樣形成的。

禪修令我們不再萌生新怨念,舊怨念就會自然死亡。就像一個人一直斷食,當身體的營養用光了,那個人就會死掉。很神奇的,不用刻意趕走它。因為一旦刻意,就會變成抱怨「哎呀為甚麼我總是趕不走怨念」的新一輪執念。

不讓情緒蘊釀成新怨念,即是不給怨念餵食,怨念就會死掉。我們要善用情緒,不要玩弄情緒。因為情緒,用之得宜,就是待人處世最好的工具。(禪修行/十四)

2016年3月18日星期五

半瓶油的故事



大師不說教,只說故事。其中,我很喜歡以下這一個。

有一天,一位媽媽叫大兒子去買油,他爽快答應了。回家路上,走呀走,一不小心,竟在河邊絆倒,半瓶油都倒進河裡去了。大兒子很傷心,心想:「半瓶油,就這樣沒有了。」

媽媽叫二兒子再去,二兒子也爽快答應了。回家路上,走呀走,一不小心,也在河邊絆倒了。二兒子捧著剩下的半瓶油,臉上泛起安心的微笑,心想:「太好了,沒淹死,還搶救了半瓶油!」

許多人以為,禪修就是為了令我們學懂,不做大兒子,只做二兒子。半瓶油,也像半杯水,視乎你覺得是半空,抑或半滿。

但是,大師說,這是誤解。如果禪修只為教人調節期望,凡事阿Q,自欺欺人,其實沒有甚麼了不起。禪修講的,其實是第三兒子的故事。

這一次,媽媽叫三兒子去買油,三兒子也爽快答應了。回家路上,走呀走,一不小心,在河邊絆倒了。他捧著剩下的半瓶油,臉上泛起安心的微笑,心想:「太好了,沒淹死,還搶救了半瓶油!」然後,他深呼吸一下,腦袋一轉,眼珠一閃,對自己說:「待我今晚出城打工,幹兩小時,賺的錢,就夠買回失掉的半瓶油了。」

這,才是禪修的最終目標。大兒子不接受現實,放縱自己在傷心中沉溺。二兒子接受現實,但沒有解決問題。只有三兒子,既不沉溺,也不妥協,默默地身體力行,在殘破的現實中再出發,一步步改善現況。

純粹叫人順其自然,看開點,睇化點。那,不是禪修,只是逃避。禪修是踏實而刻苦、積極而耐心的旅程,不管高低起跌,都好好去活每一天。既往不究,努力就夠。(禪修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