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有種選民


記得多年前,跟一位熱衷政治的朋友討論,為甚麼叫香港人投票,這麼難?

結論是,因為我們先要是某種人,才可能是某種選民。

此話怎講?就是,投票,是種表態。態度的背後,是理念。若無理念,就無態度;無態度,何來表態?

你是甚麼人,就會有甚麼理念。例如傾向相信菁英主義的美國人多支持共和黨。相信權力共享的則多傾向支持民主黨。

理念反映一個人的世界觀。根深蒂固的觀念,是每個人做大部分事情(包括投票)的源動力。那麼,若問任何一個香港人,閣下的理念是甚麼,會點答?

以前,大部分人答不出,非因沒有世界觀,其實世界觀人人都有,只是從沒深入思考過,所以講不出來。無諗過,咪當無囉,無睇法,又何來動力去投票?

所以,從前在香港,投票頂多像買旗,當做善事,自我感覺良好。無做,無乜損失。

但這一、兩年,香港太多事情,迫住大家諗清諗楚,一個自己能認同的世界,合該是啥樣子。思考到一個點,答案太清晰,內在理念,無所遁形,唯有由內到外,具體展現於生活每個層面:消費選擇、就業選擇、朋友選擇、定居選擇⋯⋯

當我們不知不覺蛻變成那種時時刻刻都在實踐理念的人,我們也必成為那種有票必投,而且無法不按理念投票的選民。

當然,投票的前設,是登記做選民。世上最大的遺憾,是我站在票站前,卻無法投票。5月2日就截止,得返幾日,趁快。

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

輔導抑或教練


自從當上人生教練(life coach),很多朋友好奇,究竟甚麼人,在哪些情況下,才要找教練呢?

舉例,如果我「有嘢唔開心」,「想搵個人傾下」,究竟應該見輔導員 (counsellor),抑或教練 (coach)?

問得好。事關作為當事人,就算想求助,卻未必知道該找誰。若花了時間金錢,但所托非人,咪好唔抵?

比較清晰的指標,是這個「有嘢唔開心」的人,有沒有臨床症狀(clinical symptoms)。

如果當事人有抑鬱、焦慮、長期失眠、強迫症、自殺傾向、成癮等症狀,又或遇上重大事故創傷極深,尚未走出陰霾,都應該找輔導員、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

反之,若無上述狀況,而是處於以下處境,就很適合找教練(coach):

1. 人生有些事情卡關了,如:事業瓶頸、婚姻或人際關係不順、渴求突破但無勇氣踏出 comfort zone、對前路感迷惘,缺乏目標⋯⋯

2. 正在經歷人生轉變,如:結婚生子、轉工、移民、創業、退休、中年危機⋯⋯

3. 曾歷創傷但已重新上路,如:癌症康復者、已走出童年陰影的成年人、離婚後開展新生活的人士⋯⋯

4. 希望修練個人素仰及提升自我潛能,如:建立自信、重整人生目標、實踐夢想、提升領導才能、促進身心靈健康⋯⋯

很多城市人雖然沒有臨床症狀,卻不乏人生困擾。若及早透過教練過程(coaching process)為卡關糾結之處拆牆鬆綁,或許最終就不會鬱出病來。

教練就是一面鏡,令當事人有系統地「看出」自己的「盲」點,不再轉牛角尖。「Get stuck」而渴求「mental clarity」的人,最適合找教練。

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給DSE的孩子們


孩子們:

終於,等了又等,明天就是大日子,這一刻你們可好? 

如果人生本身就是一份考卷,你們的這一份,還蠻特別的,不是嗎?到底,這考卷,都在考甚麼?

考準備。常說機會是為有準備的人而來,但何謂準備?平素我們發揮「影印式記憶」,臨急抱佛腳把素材塞進腦,再來個「嘔吐式作答」,完事後「報復式忘記」,一切拋諸腦後,發誓以後不再看再學。

然而考期一改再改,很難長期維持這種皮質醇偏高的短衝狀態。所以真正的準備,是要把所學的,內化成認真的學問,不隨時日而跌watt。哪怕考試突然停擺,再忽然話來就來,都可立刻駛出真功夫。 

考鬥志。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歇」。有人說今年的DSE就像翻蒸一條魚,明明就快蒸好上桌,突然熄火,一個月後再蒸過。那麼,明知要翻蒸,廚子都不洩氣,帶着愉悅的心情,盡力把魚弄得不太難吃,這種心理質素,就是鬥志。 

考平衡。未來一個月,變數還多,若考試被迫中斷,只能靠校內成績評估,又或各大學會傾向更看重面試或課外表現。是以我們終於明白,人生這份考卷,是無論平日抑或打緊仗,無論課內或課外,統統要全力以赴。誰能拿捏箇中平衡,自我修練成為一個all- rounder,就是亂世中的贏家。

好好享受那個空間倍增的考生座位。空氣流通,人特別醒神,轉數都高些,就當是疫情下的考生福利吧。加油!好好醜醜,努力走一回,就夠。

2020年4月20日星期一

專登的生命成本


友報的專欄作家,紛紛呼籲大家付費訂閱該報,喊得聲撕力歇。

過程中,同文們的重大發現是:無訂戶,非因無人支持(好多人早已支持了廿年),也無關價錢(這些人往往大把錢,而訂閱費其實不高)或無時間(登記只消幾分鐘),而是因為——煩。

令我想起,間中邀請朋友訂閱網上明報,也換來同一個答案——煩 。

煩,這概念,很有趣。它不是實際的障礙 (如錢和時間),而是心態障礙。

無做開,專登做,就是煩。一向唔係咁,要變,就是煩。要make an effort,就是煩。要take action,就是煩。諗起有嘢要諗,已經超煩。

但凡「專登」,就煩。不如遲些再算,拖拖下,不了了之。同理,反過來,有些服務,你一直在訂在付費,但從不用,又不去cut。因為,專登cut,好煩。

我們總是持續做着不專登的事,也不專登去做更值得的事。然而,「不專登」,其實也是一種「專登」。

想起早前某朋友忽然留鬍子,我問:「你專登留鬚?」朋友答:「乜有嘢唔係專登架咩?」「我以為你懶剃鬚。」「就算係,我就係『專登懶』。」

朋友的話,很玄,講的大概是 ——「生命成本」。專登做某事,是把生命花在當下最值得的事情上。不專登,就是專登浪費生命在價值不太肯定的事情上。

你以為專登好煩?抱歉,無論是否喜歡,我們其實天天都在專登過活。問題只是,我們選擇哪一種機會成本、生命成本。

生命太短,明日無限遠。身處亂世,愈發明白,不煩的事,其實根本不值得做。

2020年4月17日星期五

笑罵由人笑傲江湖


關於許冠傑,還是忍不住要補一筆。

從來覺得,猜忖一個人的做事動機,無乜意思,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真相是甚麼。就算斷估無痛苦,我覺得,要過得自己過得人,也至少要考慮三點:

一、過去的表現。Sam從來不是一個政治人。在他活躍和走紅的年代,香港人還沒有意識形態的政治覺醒,頂多有能否開飯的民生關注。

二、未來的利益。如果Sam唱live後,獲邀加入行政會議或做了人大政協,另計,但我相信不會發生。(倒是某人因為贈送魔鬼之吻,打擊了我方軍心,得益不少,對不?)

三、當事人平素展現的本質。幾十年來,Sam 都是身處江湖,卻不涉江湖事。他曝光不高,低調,無演出時,你幾乎忘了這個人。他就像金庸筆下的令狐沖,雖然身懷絕技,但不慕名利,無你咁好氣,寧願躲在深山彈琴吹簫 。

倒是江湖陰險,步步驚心。岳不群竟是偽君子,東方不敗走火入魔不自知,但有小魔女之稱的任盈盈卻又原來好簡單 ⋯⋯武林乜人都有,無所謂非忠即奸非黑即白的定型,唔該大家俾少少critical thinking。

利申,我非Sam粉,別人怎看他,關我鬼事。搞不好連Sam本人也懶理誰誰誰的評價。我最介意的,是有些無恥之徒,單靠魔鬼之吻就令咱們自亂陣腳。

我們過去一年的沉着與清醒,去了哪裡?不篤灰不割席,不交心也至少不樹敵,要贏最闊的光譜,不是嗎?家陣聽一句說話,見一張網圖,就動搖?老老實實,我地有無咁渣先?!

2020年4月14日星期二

此時此處此模樣


聽許冠傑live,有時空錯亂之感。

第一次聽許冠傑,是幾時?小學吧。愛彈結他的爸爸,晚晚食完飯,就捉住我來個「曳搖共對輕舟飄」。我年紀小小就被洗腦「難分真與假,人面多險詐」,「邊有半斤八両咁理想」。

爸爸常說,因為許冠傑,香港人才聽廣東歌,當年我不明白這句話的重量。只記得他拿着歌詞給我講,「豈能及漁燈在彼邦」裡的「彼邦」,其實就是香港。

那些年,為人父母躊躇,為了子女,應否搞移民。如今歌神的年紀翻了番,我們亦已屆當年父母的年紀,一切又回到原點。我輩再次思考,應否離鄉別井做二等公民。

我們這一代,何其幸運。非因既知道許冠傑,同時欣賞何韻詩,也迷上玄彬。

而是你本以為生得逢時,經濟起飛,不過就是營營役役,多勞多得,賣時間換金錢,悶出鳥來,咁又一世。豈料父母的移民掙扎,我們可以再試;祖父母經歷的世界大戰,我們也有幸親歷其境(還要是更厲害的生化武器)。當然還有六四與回歸,雷曼與歐債,SARS與COVID-19,雨傘運動與反送中⋯⋯

用打機的述語,我輩的「人生經驗值」,都算係咁。三幾年就來一鋪,驚心動魄,幾咁好玩。遙望下半輩子,世界大變盤,猶如重新活過,買一送一,抵到爛。

作為時代揀選的廢中,幾十年後終於聽得懂許冠傑。乜嘢係天才,乜嘢係白痴?總之人人立志休悲哀,繼續行,灑脫地做人,反正命裡有時終需有,至少豪情還賸一襟晚照。

2020年4月11日星期六

Happiness is FREE


復活節,全球依舊停擺,毫無復活之勢。

復活節,全球放假,卻不快樂。停工或WFH太久,呆在家失落了時間感,分不清星期幾,開始老人癡呆 。

但我總覺得,上天在2020年跟全世界開了個大玩笑,不是要咱們死,而是要咱們復活。世界崩盤,由量變到質變,你我在個人層面的質變,又是甚麼?

我們總以為自己想要財富、名利、事業、地位、美貌、愛情、婚姻、健康⋯⋯一追再追只想追趕生命裡一分一秒,這種追,是量變。

此時此刻看來,sorry,錯晒,其實追趕這些那些,只是手段,真正目的,是快樂。倒不如重新思考,何謂快樂,如何達致快樂,這就是質變。

快樂不外乎:隨心而行,欣賞生命。做得到這兩點,無可能不快樂。

不能隨心而行,往往無關乎外在的局限,而是被自我內在的思路困住了。把思路鬆綁了,就解困了,條條大路通羅馬。

不能欣賞生命,因為我們總被憂慮干擾,阻擋了更美好的視野。重新鍛練注意力,世界要多美麗有多美麗。

嘩,講就易。點做得到?其實方法很多,而且唔駛錢,關鍵是,找回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出外去旅行都有導賞,人生旅途何不由自己的心來做導賞?

這條往內探索的路,自己走了幾年,在關鍵時刻為自己差了不少電。這陣子忽發奇想,不如搞個webinar分享快樂,不嫌直白就叫《Happiness is FREE》!

快樂合該是免費的。快樂的人合該是自由的。詳情可看「心.導.賞Follow Your Heart to Appreciate Life」臉書專頁,期待大家來傾下偈。(https://www.facebook.com/minglokcoaching

2020年4月8日星期三

亂局新世界 今宵多珍重


我們一群中學同學,向來感情要好,畢業廿多年,每幾個月都聚一聚。 然而上次見面,已是農曆新年。近日禁足在家,心癢難擋,有人發起,不如搞視像聚會。

屏幕上準時彈出各人大頭,好超現實!平日聚首,大家熱熱鬧鬧七嘴八舌。但視像會議,一齊開咪嘈到拆天,唯有輪流發言講近況。夜媽媽盡訴心中情,眾人全神貫注聆聽,頃刻像時光倒流,好有青春少艾去camp圍圈傾通宵的feel。

是夜大新聞,E宣佈移民,6月起行!心路歷程,說長不長。反正從來得個諗字,直至見證7.21和8.31,deal breaker,無懸念,舉手不回。

唉。尖子一個,好端端有醫生不做,大老遠跑到冰天雪地的滿地可,做煮飯婆。旁人扼腕,當事人卻說,別把自己看得太偉大,反正也不全是為了孩子。自己在香港土生土長,年幼時無機會出國留學,中年前也不曾放洋生活,人生下半場,「見識下呢個世界有幾大,試下都無壞」。

重大決定,輕描淡寫,豈有千言萬語。算不上安心,卻也沒太多不安。見步行步,be water,never say never,明天又是新一天。

昔日,誰誰誰短暫離港,大伙兒也興高采烈搞歡送會。今次E移民,本也可以搞大佢。然而疫情這麼兇,恐怕也只能網上道別。

但話說回來,以往的聚會,只有在香港的朋友才能參加。今次視像相聚,身處海外的都一起加入了。說到底,何謂聚,何謂散;甚麼是分離,甚麼是在一起,其實任君定義。只嘆亂局新世界,唯求今宵多珍重,期待某日相會時。

2020年4月5日星期日

超越社交的心靈接觸


上月,C說,她被禁足,悶在家20天了,復課無期,就快發霉。

「可來找你聊聊天嗎?我跟爸媽申請外出一次就是。」她問。我說,聊天很好,但約法三章,不吃不喝不要身體接觸。

C爸爸充當柴可夫載她過來。我邊等邊想起,活潑的她,每次見面例牌衝過來送我一個熊抱⋯⋯

未幾,耳邊傳來奔跑的腳步聲,直至距離三呎之遙,急停煞掣。「喂!我來了啦!」C大叫,我被嚇了一跳,然後,我倆看到大家的口罩look ,一起笑了。

最反璞歸真的約會,何用吃喝,同行,就好。於是我們就真的由屋苑行到公園,公園行到山邊,山邊行到海旁,邊行邊談,邊談邊行⋯⋯

有一搭,沒一搭東拉西扯,談夢想與升學、友情與愛情 、青春期的掙扎、人生的意義,當然也談那個她發夢都沒想過遇上的大時代⋯⋯這種感覺,跟平日上課趕頭趕命談功課、談試卷、談答題技巧,感覺大不同。

走累了,兩個人隨心坐在石壆上,望着海一片,遠景不見,但在那個世界停頓了的當下,我們仿彿聽到了對方的心跳聲,有種微妙的能量互通 。

揮手道別後,我看看錶,咱們就這麼全程帶着口罩,隔着三個身位,「同行」了三小時。相比平日的社交距離,遠了。但心靈的距離,卻多了一份患難中的親近。

忽然想起17年前SARS期間,很多醫生只能相約家人在公園的兩端相見、揮手、飛吻。今天「禁聚令」也有排未完,香港人要加油,各出奇謀用創意連繫心靈。

2020年4月2日星期四

「我算係好啲嗰個」


無聊給朋友發訊息:「在幹甚麼?」朋友回覆:「張竹君-ing」。

從何時起,「張竹君」變了一個動詞。「睇張竹君」,變成了疫症中的生活寄托。

一開始不是這樣的。竹君起初出來見記者,有少少不自在、少少累贅 、少少怯場。然後,隨着疫情急劇惡化,她也急速進步,愈來愈順暢、自在、壓場。

竹君令我記返起一個典型公務員應有的可愛一面。不慍不火,實事求是,不轉彎抹角,不修飾,不雕花,有嗰句講嗰句。

公務員不是天生的政治家,通常其貌不揚,無乜政治魅力,說話沒太多抑揚頓挫,甚至無表情。公務員往往是一個謙虛的悶蛋,唔mean唔串唔會有punchline。

公務員不會把願景啊理想啊等等高大空的離地廢話掛在嘴邊,也不會天花亂墜吹噓美麗新世界。語言偽術,留給政治問責的講飽佢。

反正咱們就是踏實、盡責、勤力。埋首做好這份工,守住崗位有交帶。但求心安理得,對得住份糧,換口安樂茶飯。

公務員絕非令你心跳加速的紅酒,也不是醒神的「400次咖啡」,頂多是杯喝得人很舒服的白開水。然而在疫症中,我們最需要的,不正是多休息、多運動、多喝水?

退一萬步,香港人要求好低,不過希望領導者像杯透明度高的白開水,管治態度「似返個人」。

有記者關心竹君工時太長,不要少看她那句「我算係好啲嗰個」,簡直是亂世中的真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count your blessings。長路漫漫,沉着抗疫,香港人齊齊擁抱此mindset,日子還該比較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