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星期日

誰的當家作主

王光亞批評香港的公務員不懂規劃,只懂執行,觸動了整個公務員團隊的神經。

稍安無躁。究竟主任說的,是十數萬默默耕耘的工蟻?抑或由公務員變身司、局長的工頭?還是公僕出身,再被黃袍加身的蟻后特首?

如果主任矛頭所指只有特首,那他不但沒有誤解,反而一針見血道破問題──由公僕「升呢」至特首,能力卻無隨之提升,凡事聽候指示,當一天和尚敲一日鐘,直至下台夠鐘。這一點,我猜不但公務員,相信不少廣大市民也由衷同意。

所以,主任口出狂言,我不嬲,只是奇怪。怪在阿爺不是從來希望我們聽教聽話、唯命是從的嗎?他不是從來強調發展兩制,還得顧及一國的前提?特首只想做好呢份工,不是正合阿爺心意嗎?反對派一天到晚大喊當家作主,不也觸動中央神經嗎?

怎麼,現在反過來,要勞煩中央操心,香港的管治階層不夠獨當一面,不懂當家作主了?

所以,主任之言,重點其實不是「公務員」,而是「當家作主」。

中央不喜歡香港人當家作主,例如港人治港、全面普選。中央只喜歡領導者當家作主、當機立斷、當下平亂。香港亂,中央不勝其煩。人人有份作主,更煩。唯獨只剩一家之言,一人當家,事情就好辦。咦?邏輯怎麼這麼熟悉?不就是極權政府的一貫思路麼?噢,這一套,都冠在香港頭上了。

所以,當上上下下的公務員跳出來解釋,公僕的職責本就不是決定,而是執行;問題在將領,而不是勤懇苦幹的大軍;非戰之罪,諸如此類,恐怕徒然掉入圈套。

我反感,不為公務員捱批。只為何時起,我們要跟極權管治看齊。別忘了,五十年,還未過。

2011年7月28日星期四

公投如刷牙

月前政府剛推出遞補機制時,我正外遊於瑞士。

刻下諮詢鬧哄哄,政府嚷着要堵塞變相公投的漏洞。巧合與否,我也正捧着Swiss Watching一書在看,關於公投的一段,讀得津津有味。

瑞士有七百多萬人口,跟香港差不多。國家長期處於聯合政府狀態,沒有一黨獨大,與咱們立法會的權力分佈很相似。

公投,是瑞士解決大小議題的機制。瑞士公民在100天內儲夠5萬個聯署,或18個月內有10萬個聯署,足以啟動全國性公投。個別州份要求更低,按人口比例,數千至萬多個聯署已可提案。

若國會不同意,也可同時提出另一議案,公平競爭,較多支持票者取勝。即使政策被推翻,政府也不用下台。習作打回頭,修正再提交就是。

公投的內容,層出不窮。由禁煙到取消軍隊,加入聯合國到歐盟,都是由人民集體決定。甚至世貿的大樓應否擴建,都得由日內瓦的人民投票通過。

如此算來,每個瑞士公民平均一年投票好幾次,但並不勞師動眾。因為當投票變成習慣,熟習了程序與模式,行使權利也不過像刷牙洗臉那麼簡單。

香港的選舉,光是宣傳選民登記和投票日也要敲鑼打鼓。當地關於公投的報道,往往直接剖析問題的核心,街坊街里茶餘飯後都會觸及此話題。

我讀得神往。心想,如果在香港,幾萬人簽名便可啟動一次全民表態,掟蕉、瞓街,還哪有市場?

與其逼官員引咎辭職,不如逼他把爛攤子修正為止,是不是更有建設性?

杜絕曲線表態的方法,怎麼不是開拓合理的表態渠道,而是索性把表態權拿走?

政府認為公投是無事生非搞搞震。但咱們最嚮往的穩定繁榮,瑞士認第二,恐怕無國家敢認第一。這,又該如何解釋?

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

免費權威

上回提及,《從1000公里到0距離 e-Marketing營銷藝術》裡,有許多有趣的網絡營銷故事。然而,合上書,我卻不住思考,網絡上的宣傳,究竟反映出怎樣的消費心態?

例如書中提及的其中一個獲獎橋段,是「巧克力上的耶穌」。話說一天,有人發現某牌子的巧克力上,竟浮現聖靈的模樣!巧克力被拍下放上網,又有觀眾向電視台報料。一時間,「耶穌顯靈」之說,不逕而走,巧克力也因此大賣。但這一切,當然只是巧克力商的佈局!

可以想像,如果「耶穌顯靈」出現在電視或報章上,必遭衛道之士猛烈抨擊。但在網上流傳,就連最認真的受眾,都可能一笑置之。

由傳統媒體發展至網上平台,不是時空、地域的突破,而是心態的放寬。亦真亦假亦平常,為營銷造就了許多發揮空間。平日開不起的玩笑,也來得容易接受。

我們都以為,互聯網的最大好處,是免費。是,也不是。作者說,不少研究指出,受眾普遍認為,只要是免費的消息,虛假也無妨。如此推論下去,「免費」所省掉的,不是錢,而是守則和包袱。

更有趣的是,研究發現,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傳媒。他們最相信的,是朋友。但朋友的資訊哪兒來?不就是由傳媒來。

網絡營銷的威力,就在於把媒體的影響,轉化為朋友的力量。你以為那是友人心水推介,like一下,forward一遍,一傳十,十傳百,商品也就大賣了。

由昔日街坊街里的口耳相傳,到後來尋找權威,左一句電視話架,右一句電台話架,到今天權威破產,你以為自己甚麼都不信,只信臭味相投的老友?想深一層,消費者所追捧的,不過是借屍還魂的另類營銷技倆吧了。

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

你玩.我賺

Google推出互動台劇,請來九把刀當編劇,人氣偶像任主角。網民如上帝,操控男生的感情抉擇。網民也如男生,未到結局,焉知禍福。幾天內,短片已錄得逾70萬點擊。

教我想起早前讀過嚴啟明、陳俊雲所寫的《從1000公里到0距離 e-Marketing營銷藝術》。

網上營銷,重點不在促成交易,而在引起話題。有參與,才有話題。書中剖析的經典個案,統統讓你心癢癢想玩埋一份。

例如主題故事「從1000公里到0距離」,日本某品牌在全國甄選出一雙兩地相隔的情侶,分別從東京和福岡,跑步到大版相遇。

網上全程直播,網民天天追看,連二人的短訊、電郵、網誌都一覽無違,更可登入替其中一方打氣。

屏幕一直倒數,直至重逢那刻,顯示是0mm,全國歡呼!此時,一句小字在畫面飄過…and yet, love needs distance……原來,故事賣的,是0.02mm世上最薄的安全套!這距離,令愛更沒距離。兩小口得了大獎,以及一世任用安全套。

互動,是先決。關鍵,卻是共鳴。Google台劇說:「愛情就是不停『搜尋』和抉擇」;大堡礁看準你想要「荀工」;「1000公里」則道出相思之苦。

但我最愛的,還是Burger King的「賣友換包」。遊戲很簡單,任何人在facebook上,每刪除10個朋友,便獲贈一個華堡。

刪除那刻,朋友的相片在眼前遭熊熊列火燒毀,然後被放到Burger King群組的刪除名單上,同時,對方也會被通知。然後?當然是連串報復行動!

這個構思,好明顯是幽了所有facebook用家一默──人人都有一堆未經大腦便加入的「朋友」。結果? 遊戲中,共十萬個朋友被犧牲,Burger King送出一萬個包,總值十萬美元,即是平均宣傳費一美元一個人,划算吧!(待續)

2011年7月19日星期二

小師兄的告白

與Jason結緣,始於為某校作周會演講。

「這是林澤銘同學,他也是個作者啊!」負責老師帶我參觀圖書館,巧遇個子小小的他。

「是嗎?你寫哪一類書的?」我好奇。「小說。」「何時開始的?」「好幾年了。」「噢,這樣說來,在行內你是我的師兄了!」他腼腆一笑。

後來我知道,Jason小六時已出版第一本書。今年中四的他,有九本著作,最近一本,叫《港孩告白》。

坊間人人談港孩,「但沒有一本書,是孩子寫的啊」,他有感而發,下筆了。

我寫《港孩》之初,最想聽的,就是孩子的回應。急不及待讀罷Jason的大作,想不到,文質彬彬的他,筆下有火。

不是謾罵、發洩的火,而是以童眼道破國王並無新衣的一針見血。

孩子想出夜街,父母說,你還小。但衣物隨地扔,父母卻說,咁大個人,怎麼如斯沒執拾?究竟孩子是大還是小?

老師尖聲高叫,指責同學腳步太吵,誰更破壞寧靜環境?

成年人愛問孩子意見,但孩子甫開口又被制止,那不如不要問了。

在書中,Jason好幾次強調孩子的自主性。這年代,孩子早熟,自尊心強,成年人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去尊重。

疲勞轟炸的提點,是「煩」。打爛沙盤問到篤,是「干涉私隱」。孩子成功,衷心讚賞就夠,不要「唱通街」。孩子失敗,別責難,默默支持就是。

作為一直跟家裡同住的「大孩子」,我在Jason的著作中,讀出許多共鳴。可見不論年代的家長,不分孩子的年齡,都存在着某種「關心則亂」的緊張。Jason的觀點,我們不一定同意,但至少,可供借鏡。

23/7(六)下午六時,我與Jason將於書展同場交流。萬分期待向小師兄討教。當然,也歡迎你來。

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

補習社上市

現代教育上市,坊間有個頗負面的說法:公司先前不惜舉債派息,然後借上市集資來還債。整個行動,其實是「明益」舊股東。

也有說,教改令兩次公開試合而為一,補習市場將急劇萎縮,上市,是趁收爐前撈一筆。

有沒有哪麼悲觀,言之尚早。更準確的估計或許是,教改對補習市場來說,有辣有唔辣,上市就是攤分不明朗因素的最好方法。

少了一次考試,市場不一定縮小。新學制下,添了許多新科目,有一些,從前聽也沒聽過。父母不懂教、沒空教、教了不安心,惶恐了,就回到補習社來,尤其一些主力操卷、貼題目的補習社。

從前,不合格才補習,要應付公開試才補習。今日,有些孩子自出娘胎便補習。有人的地方,便有補習。公開試少了,補習的人卻愈來愈多,年紀也愈來愈輕。

孩子年紀小,補習社的選址就未必處於人流旺的地區,反而依附屋村屋苑而生,租金也相對廉宜。

上述這些,都是機會。但,隱憂是甚麼?

小孩子的補習,「托兒」成分重,功課輔導為主,師生比例不能太大。相較於幾百人一起看投影的操卷特訓,成本效益望塵莫及。再者,由一個大中心轉戰較偏僻的地區,租金下調了,但分店散落,人手支出卻增加了。一來一往,賺蝕也未可知。

更核心的問題是,制度改,牌局變,以往的贏、輸家重新洗牌,混沌期至少延續至明年第一屆文憑試之後。今日的長勝將軍,不一定是將來的贏家,不如先攤分風險才賭下去。

進軍國內,又行麼?可能。但那是個更大的未知之數。

教改的震盪,逐步浮現。補習社上市,看來不過是各界摸底探路的開始。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咨詢不是終極答案

見報之日,原定是立法會就遞補機制表決之期。

早前政府決定擱置表決,先行咨詢。其實,教人擔憂多於歡喜。

不知何時起,「咨詢」變了一個百搭答案。舉凡各界聲討,政府想不出好點子回應,唯有以「咨詢」換時間。隨便湊合出一份三幅被的文件,定一個咨詢期,等民情降溫。然後,意見照受態度照舊,過了海便是神仙。年前關於政改的「套餐式」咨詢方案,印象猶深,官樣文章,我們還想看多少?

最弊是,循例咨詢完畢,政府大條道理當是民意之所向。市民白吃了一隻死貓,連申冤都再沒資格。咨詢,很多時候不過是強姦民意的最強技倆。

其實,我有時真的很懷疑,有些東西,究竟有沒有咨詢的必要?正如我們不會就婚姻生育學術宗教等自由作咨詢,也不會就生存權、求學權等作咨詢,因為都是公認的基本權利。選舉與被選權亦然,不然不會被寫進基本法裡。

我也懷疑,杜絕「濫用」,是不是剝奪選舉權的理由。正如有人濫用綜援制度,故意不工作去拿福利,我們也不會因此把整個制度取消吧。頂多透過公眾教育或輿論批判以正視聽。

林局長口口聲聲說,五區公投投票率低,民意很清楚。既然民意已經那麼清楚,議員也不是蠢的,會計算對自己政治前途的影響,會否再來,也成疑問,政府又何需緊張兮兮搞出一個大頭佛?

今日,不知還有沒有人仍然上街抗爭,也不知抗爭會演變成甚麼程度。我不同意透過擾亂秩序去爭取權利,但更害怕有人借着一、兩個混亂的畫面,乘機抹煞整個議題背後的大原則。畢竟,與暴政相比,鏡頭前的「暴力」,又算得上甚麼?

2011年7月10日星期日

與命運同居

我愛王文華在《開除自已的總經理》中,談他如何勇往直前開拓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然而,這份義無反顧,若無後來他對「無常」的領悟去對照,將顯得多麼單薄。是以,令我思考再三的,其實是他談及爸爸的一段。

王文華29歲那年,上司的妻子得了癌症。她36歲,美麗、善良,是個賢妻良母。王文華問,怎麼人生如斯不公平。

然而,他眼見的,是上司連問人生公不公平的時間都沒有。他仍威風澟澟工作、興高采烈論政、愛心滿滿的帶孩子、溫柔忠誠地照顧妻子。大難臨頭,大腦不但沒有死機,反而超水準地全速運作。

平生首次,王文華看見,甚麼叫成熟。「成熟,就是能承受很多不確定的事情並存在生活中,但晚上仍能睡著,起床後仍能興高采烈地去處理每一件事。成熟,就是能承受快樂和悲傷並存在生活中,該快樂時不悲傷,悲傷過後也能自己快樂回來。而這一切承受,不是為自己,都是為別人。」

他不明白這份韌性如何修來。然而幾年後,他修成了。秘訣是,當你除此以外再無選擇,自能把一切摃起。

當七十歲的王爸爸患上癌症和中風,王文華的價值觀也中風了。王爸爸畢生勤勞、守法、愛國、無不良啫好,教導兒子善有善報、人定勝天,然而晚年,壞事未及做一件,病跨在床。

王文華陪爸爸走完最後一段路,在拍痰、抹身和復健練習中,終於明白,人生,沒有「為什麼」。「沒有人陷害你,也沒有人保護你……壞事發生,它就發生……人生的難題……從來沒有答案,從來沒有,斬草除根的方法……你只能做到你該做的,然後與命運握手言和、微笑同居。」

面對無常,懼怕、挑戰、駕馭,都及不上「接受」。先接受,才能超脫。如此想來,無常,是咒詛,也是祝福。

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率性宣言

王文華在著作《開除自已的總經理》中,反覆提到他的處事作風:大事感性,小事理性。

例如接受或辭掉某工作,放洋還是回流,交哪一些朋友,他都是憑感覺、甚至直覺的。然而,一旦下了決定,每一小步、每個環節,儘管看來微不足道,他都用最大的理性去計劃、去應付。

不知怎地,這一句,深深觸動了我。我想,更貼切的說法是,他凡事「感性決定、理性執行」。 而一般人的做法,該不會是反過來,理性決定,感性行事?

我們都習慣用許多的計算、分析,去找一份筍工:哪個行業有市場、哪門手藝最吃香、哪份聘書條件最優厚。我們習慣用許多指標去擇偶:他事業有成否、顧家否、有無樓揸手。我們習慣找許多資料、請教各路英雄,該在哪裡定居:生活指數、空氣質素、教育制度如何如何。

大事情,我們總是左思右想,算過度過,慌死蝕底。然而百密一疏,忘了去問,這選擇甚麼都好,但,是不是我想要的?

我偏執,總相信要用很多理性說服自己去做的決定,通常不是最想要的。也正因如此,就會引起很多執行上的感性問題:懶散、無心機、發脾氣、耐不了苦……最後失敗收場,還以為是當初決定錯誤之禍。下一次,唯有發揮更大的理性去計去算,走火入魔,卻也捉錯用神。

「感性決定、理性執行」,至少無悔選擇,因為是真心所愛。路上步步為營,也增加了成功機會。也由於做小事的時候必定比大事多,整體而言,人還是挺理性的。當習慣了在每件小事中培養分析力,久而久之會滋養大決定的感性與直覺,不致走得太遠。

噢,這算不算是借理性為名的極端任性宣言?車毀人亡也罷,我還是相信,沒有感性(甚至率性)支撐的理性,其實,都是違反人性的。

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整固之遇

三十歲前,我都在念書。三十歲後,開始教書。於我,一年之計,不在於春,在秋收的九月。而暑假,雖仍有工作,倒也算是「年終」的休息及整固期了。

說是整固,不過是不停看書、思考。這天,偶然讀到它,豁然開朗。

它,是《開除自己的總經理》。總經理,是王文華,即《蛋白質女孩》的作者。寫愛情,他大賣。我愛的,卻是他寫自己。

旅居紐約、東京、佛羅里達;任職過Dun&Bradsheet、廸士尼電影公司和MTV電視;當過推銷員、作家、節目主持;他不安於室、愛玩愛笑,卻同時有著極高的自我要求。

他以幽默的文字回顧黃金十年,沒有比較,只有自省。但我看到的,都是跟主流那麼不一樣的價值。

在紐約忙得天昏地暗,他豁出去兼讀電影製作。因為他認為「熱情不能供養在家」,「沒時間」也從不是不作某事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是「沒熱情」。

他全力以赴爭取自己想要的,不問值得與否,就算不能到達目的地,他仍相信「這樣的過程,令生命更有趣」。踏遍天涯,他的結論是「不需要活在第一流的城市,而是要在任何城市,過第一流的生活」。

別人的價值,不必然是自己的價值。相親的女孩,都只着緊他的名片。他反問為甚麼一份工,竟能比一個人有趣。他辭職,別人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他也反問,為什麼休息,不能就只是為了休息?

他相信人生最值得的決定,總有一些風險。開除自己那刻,他沒犯錯,沒跟上司鬧不和,更沒令公司虧本,原因不過是「在這裡我只是一盞平庸的日光燈。達到了功能,但從不引人入勝」。

人要找最熱愛的事來幹,要幹便要發光發熱。他的想法說到我心坎裡,同時讓我知道,還有很長的修行路。猶幸此路不孤,前輩早己現身說法。

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我還未死

外遊小休,因為想真正休息,嚴禁自己讀報。回港在即,一口氣追回兩星期的新聞,幾把火燒上心。

林D9提議取消補選,群起攻之,不敷贅言。細節,不夠篇幅探討。想講的,是幾個不能妥協的大原則。

<基本法>賦予市民選舉權,這包括定期選擇,也包括補選。但局長說,補選投票率低,就取消補選,也取消了我的投票權。

權利是我的,不行駛,是我的事。錢是我的,我不花,不代表可以共產。我為什麼要因為一次別人發起的公投,永久失去屬於自己的權利?

如此說來,<基本法>賦予婚姻生育自由,現代人都不生小孩,是不是又可以乘機取消?我們又可否說,有人離婚再結婚,是浪費婚姻註冊處的公帑?

因為民憤,政府的方案,由「以剩餘票最多的去替補」,改作「由出缺人同一名單的人補上」。對此,我仍是有疑問的。有人出缺,死亡除外,其他原因都很值得研究。例如議員誠信有問題,甚至可能影響選民對他所屬團隊的評價。那麼,為什麼仍要讓同一團隊的人頂上?

時勢、情況改變了,選民就有權重新考慮及選擇。難道如果霆鋒和柏芝離婚,霆鋒就要娶五年前的後補?也太荒謬了吧?

其實,政府要避免五區公投的「鬧劇」重演,還不容易?索性限制辭職的議員,不能在當屆的補選再參選,乾脆、俐落,講完。我相信,連曾發動變相公投的尊貴議員,也不好意思冒天下之天不韙反對。政府是想不到?抑或另有所圖?

今天,在港的話,我一定出來遊行。因為,不行駛權利,權利就會被沒收。親愛的特區政府,請不要當香港人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