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9日星期六

取捨還是許願


或許這是風涼話,但我有時會想,社會有矛盾,未必是壞事。問題只是,矛盾最終如何化解。

有種東西,在世界各國,一直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唯獨香港例外。它,是理念(ideology)。

理念,令大部分人的取向,持續而穩定。例如我們鮮見支持工黨的英國公民,心血來潮選保守黨;或者台灣民進黨的粉絲,竟愛上小馬哥。

為什麼?因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套理想,究竟社會該如何運作,人民才有幸福。不同性格、經歷的人,擁抱不同價值觀,那不是忽然的激情,而是長期的體會。

理念的最大優點,是理性。意即選擇甚麼,便得包容甚麼。極權而高效,抑或民主卻費時;精英主義自求多福,抑或重稅高福利…… 政策可以調整、修正, 但取捨必須合乎邏輯。

每有社會矛盾,其實都是一個蘊釀理念的平台。不過,大部分時候,香港人都不是用取捨的角度去思考,而是大包圍地許願的。

聲討政府不派錢,同時希望減稅的,很可能是同一個人。高呼民主,同時懷緬殖民時代的,分分鐘也是同一班人。

可惜,政治理念不能大包圍,反之必須獨立運作至少十年八載,才見成敗。否則,互相並存,互相抵銷,萬事不成。

馬兒要好又要不吃草,順境時人人有得分,尚且過關。逆境中,針無兩頭利,沒有理念的社會,優次不分,注定吵鬧收場。

近年,吵鬧太多,終於開始有人講理念。不過我們不叫它作理念,叫作「核心價值」。究竟甚麼才最重要,搞清楚了,人民自會按遊戲規則生存。

不過,人所共識的核心價值,能否愈辯愈明,視乎公民社會有多活躍。每念及此,就覺眾聲喧嘩,儘管煩厭,總比一廂情願的許願,來得真實而可愛。

2012年9月26日星期三

權在人民

早幾天在拙欄提及,如何透過特首選舉,在民主路上進一步抗爭。

後續的討論中,有人問,這個棄保戰,棄立法會而保特首選舉,很冒險,很可能未入2017直路已在2016兵敗如山倒。

或者,應該說得清楚一點。立法會選舉,不是不理,而是不要斬件來處理。

2015區選、2016的立法會選舉、2017特首選舉,其實該視作同一個選舉工程的三部曲。

如果只能鋪鋪清逐票爭取,認命吧,我們永遠勝不過統戰式的配票。民主要行前一步,靠的,永遠是長遠視野。

視野,有別於氣氛。氣氛,可以由憤怒帶動,但那只是一時的匹夫之勇。視野,卻是一個理性而團結的共同願望。

根據《基本法》,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產生辦法,須經三分之二立法會議員通過,行政長官同意,並報人大常委備案/批准。

只要「2017全城選特首」的「契約」搞得起,人人期待民主行前一步,而我們又明知,這一步必須得到立法會的配合,你是選民,在2016的立法會選舉中,會怎樣選?所以,要救「近火」,還得先處理好「遠水」。

至於有人擔心,參與「契約」和最終投票的人太少,不成氣候。然而,回想上次民間選特首,明知不當真都有22萬人投票。今次,選出來的特首和立法會議員,手握政改命脈,投票率怎會是問題?

只要議題夠重要,也夠清晰,推動者又不為私利,一定一呼百應,反國民教育就是最佳例子。唯一擔心,是醞釀及推廣不足,市民不被說服,自然沒有行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時間不等人,起步要趁快。

普選未必盡如人意,但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普選。有了賞罰機制,誰也不再怕誰。眾志成城,花五年爭取變天,很值得,不是嗎?

2012年9月23日星期日

民主的戰場(下)

續上回,如果香港要有雙普選,就必須把握2017的契機,製造「契約」,令選民能授權一個,真心落實普選的人,坐上特首的位置。

但,重點是,這個人選,一定要在最後才定案。

原因,很簡單。槍打出頭鳥,一有人選,就像打開一罐子的蟲。有了目標,攻訐、謾罵、抹黑必然接踵而來。八卦的黑材料,瞬間就轉移了視線。人選的對錯,蓋過普選的討論,焦點一放歪,辛苦建立的凝聚力,即時瓦解。

再者,一談人選,自然人人都爭做大佬。鬥爭失感情,有礙民主事業的團結。市民對社會的內耗,早己生厭。民心一失,公民社會也鼓動不起。

我更擔心的是,爭做大佬,但其實連大佬都不夠。政界青黃不接,早已不是新聞。出任特首的黃金年齡,是五十出頭。數數手指,五年後,政治圈還剩下多少五十出頭的人才?

五年不短,也絕不長。要捧一個人很難,要摧毀一個人太容易。見光死。讓有志者韜光養晦,努力裝備,總好過氣候未成,便被阿爺打壓得體無完膚。共產黨都懂這一套,君不見權力核心的接班人,總是最後關頭才出現?

而且,如果我們認真把整個工程,視為公民社會的一次練習,「契約」其實比人選更重要。只要候選人履行承諾, 他姓甚名誰,真的不太重要。這才是代議政制的精神。

當然,最終還得有個人。就讓民主事業,民主解決。來一次初選,一人一票推舉民間的候選人。有了這個基礎,我才不相信他/她贏不了阿爺欽點的對手。

所以,不要再糾纏下次立法會選舉如何配票、洗樓、找樁腳了。時間、資源都有限,看清楚,哪裡才是真正的戰場。與其讓敵人把我們逐步消耗,不如看準時機,將對方一鋪清袋。


2012年9月20日星期四

民主的戰場(上)


上回提及,下一個民主戰場,是2017特首選舉。

我是衷心相信的,民主非天賜,一定要爭取。但只要公民社會運作得宜,說不定2017就可以邁進一大步。

重點是:一、部署,不要等到選舉前才做,現在就要開始。二、相反地,人選,要最遲才定,趕得及參選就行。

按2017年一人一票選特首的遊戲規則,即使只是一對一,中央屬意的人,都沒有穩勝把握,諒它都不會增加競爭,讓泛民漁人得利。

所以,要麼梁振英競選連任。但以他的民望走勢,可能輸得很慘。要不,中央就要在未來五年,積極培訓一個市民接受的後備,一樣不容易。

假設阿爺的心水,不是市民杯茶,餘下的問題就是,泛民的一個,市民又喜歡嗎?

民間對於香港的未來,一直有個很大的疑問:「政府雖然不濟,但若由反對黨接手,天天罵罵罵,怎麼搞得掂?」

泛民只破不立,源於不平等的遊戲規則。所以,未來的主要戰場,其實不是議會,而是公民社會。要令市民相信,自己獱旗,「搞得掂」,方法就是把「泛民的抗爭」,轉化為「民間的抗爭」,令置身事外的市民,覺得「自己有份玩」。

要鼓動參與,就要找出「最大公因數」——人人皆不異議的大前提。訊息,只打一個——「我們只支持落實雙普選的候選人」。而最後獲推舉的候選人,也必須承諾,任內把普選方案提交議會。

這是香港人之間的契約,可以由一封聯署去訂定,然後透過定期會議,由各團體在各自的圈子內跟進,招攬更多人加入,推動運動成形。

既得利益者,用利益去維繫,要凝聚很容易。民主運動,卻要靠理念承傳,需要時間醞釀。一傳十、十傳百,剩下五年,分秘必爭。至於人選,下回續談。

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

不平等遊戲


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這一仗,有幸有不幸。說的,不是個別候選人的勝敗,而是爭取民主的大局。

原本,政府有個如意算盤:只要泛民失守關鍵24,而在地區直選中又少於半數,反對勢力一鋪清袋,一天都光晒,暗藏枱底的政治任務,從此為所欲為。

然而,儘管建制派的配票,幾近天衣無縫,就是差了一點點,泛民命不該絕。地區剛剛過半數,整體也守住了否決權。

上屆,60席裡有23席泛民,四成差一點。今屆70裡拿下27,比例一樣。從這個角度看,雙方都沒進賬。亦即是說,未來一如以往,議會仍是一片膠着狀態。

可以想像,在誰也嬴不了誰的格局下,下一個改改方案,政府勢必故技重施:開出很辣的條件,迫議會表決。

泛民不接受的話,就是阻住地球轉的人民公敵。接受的話,就是變節投誠的民主罪人。橋不怕舊,最緊要work20052010,不就分別試過一次了?

市民不滿,但無可奈何。因為,真正的關鍵,並不是政府的方案好不好,而是其他人根本無空間去提出方案,遑論將之放諸對等的平台上較勁。強姦民意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令你無權選擇不被強姦。這,從來都不是一個平等遊戲。

所以,要推動政改,單憑投票,只可力保不輸,卻也永不能嬴。議會內的對抗,是必要的消耗。但議會外團結民心,才是突破宿命的建設。

如何團結?有大食大,我大膽一點想,該由選特首入手。有人可能會問,選立法會都應付不了,還那麼大貪想選特首?

那是因為,遊戲性質不同,所達致的社會效果,必也不一樣。選立法會,是同路人搶票的內耗,選特首,是槍口對外的敵愾同仇。當然,前設是,下屆將由一人一票定出勝負。(續談)

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

如何走下去


百萬大道上,上萬學生罷課。這場持久戰,看來群眾是決意跟政府熬下去的了。

三天前在拙欄提及,政府在國教科上立場軟化,恐怕只是把消耗戰變成游擊戰,無可能高調強推,不如低調逐一游說。事情會如何演變,真是天曉得。

有人說政府會用銀彈策略,那就要看彈有多大。53萬,太有限,甚至未必夠聘請一個職員三年,難令學校冒這個險。

最好的誘因,大概不是派錢,而是行方便。只要學校肯推,萬事有商量。沒教材,給你教材。老師不懂教,有免費培訓。認知不夠,為你國情研習班、認識祖國團……總之,萬事俱備,但求首肯。

於是,正常人都會想,反正免費兼就手,不妨拿份教材看看,不妨參與培訓聽聽,不妨接受統戰安排見識見識……許多個「不妨」加起來,就是防不勝防。

起初,或許只為知己知彼。久而久之,入了腦入了心,轉念一想,其實沒啥可怕,溫水煮蛙,從此死得很安樂。

做不做青蛙,只是一念之差。梁振英留下了一條「學校自決」的尾巴,來對賭人性的軟弱。

居危思危,上述都是猜想,但願別讓我言中。如何招架?抗爭,說到底,唯一可倚仗的,還是人心。

同文陳惜姿說,家長可以舉報洗腦教材。我覺得,也可反守為攻。民間無錢,不用印製教材,在已有的著作中組織書目就好。《1984》、《Animal Farm》、《活著》、《兄弟》、《大江大海》、《盛世》、《請客》《出師表》、《鹿鼎記》、《孔乙己》……隨手拈來而已,都能讀出既真且痛的中國。

至於教師如何把關,可由教協去組織,互相通報兼振奮士氣。群眾嘛,不如一年一度,回到公民廣場,暢論中國,儘管只是一夕交流,也可把熱情燃點下去。

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

天使魔鬼持久戰


執筆之時,梁振英剛宣布,國民教育由學校自決,細節不詳。可以想像,政府不過是把消耗戰,改成游擊戰而己(另文再書)。

過去的一段日子,政府其實一直在賭大細。意見不聽、輿論不回應、遊行不理、絕食視而不見……它在賭,賭事件會像大部分抗爭一樣不成氣候。它在賭,賭學生和家長開學後忙得一頭煙,議題不攻自破。它在賭,賭市民一如以往忽然激情、長期冷感。

不過,它賭輸了。群眾來勢洶洶,它終於醒覺一直都看輕了這股潛藏力量。群眾愈成熟,它就愈腳軟。有人說,這次小勝,因為國民教育是切膚之痛、因為學生感動了群眾、因為聯盟的手法恰當……我統統同意,只是,如果單單建基於這些,那只是剎那花火,而非公民運動的一個新里程。

我反而相信,能夠走到這一步,是因為「愛」。很諷刺,不是嗎?政府跟我們談愛國,卻沒說過,甚麼是愛。由幼稚園到大學的恩師都告訴我,愛,是恆久忍耐。翻譯成社運的語言,大概就是「溫柔的堅持」。

溫柔裡有等待,我們接受抗爭不會一步到位。溫柔裡有淡雅,不用面目猙獰地互相說服,只是像塊強力磁石般,以堅定意志呼喚同路人出來。溫柔裡有關懷,絕食不要搞出人命,只為喚醒良知。溫柔裡有包容,在迫爆的街道/草地上坐一晚,人人面不改容。

危難方見真愛,我們願與這城市的悲喜同在。無私,才是愛。一路走來,無人居功甚麼,只有無盡付出。我信的,情操一旦升華,就不會往回走。曲高和不寡,廣場上數以萬計天使般的臉孔,是歷史的定格,也是擁抱大愛的起點。因為,細節般的魔鬼,等我們去打這場持久戰。未來,戰場處處,又豈止國民教育。

2012年9月8日星期六

有些東西,比飯碗更大


把睡了的人叫醒不難,把裝睡的人叫醒最難。

有人如此形容反國民教育的抗爭。而我覺得,用於選舉,更貼切。

政府不只自己裝睡,還要拉我們下水。方法就是要我們相信,與其吵吵鬧鬧,不如配合政權,搵多個錢。

香港人最幸運、也最不幸的,就是未遇過太多壓迫,令我們願意犧牲飯碗去交換。久而久之,我們也學懂催眠自己,務實為上,才是信仰。

搵食,就是核心價值,我不懷疑。但這個價值,是否足以凌駕公義,我好質疑。

還記得九十年代的移民潮嗎?無數專業人士,狠心放棄辛辛苦苦建立的事業,漂洋過海洗大餅、開餐館,為了什麼?

由社會的尖子變身他鄉的二等公民,從頭捱過,為了什麼?不過是希望子女在開明而安全的環境下接受教育,健康成長。

如果搵食永遠是大前提,誰會放棄百萬年薪?移民潮更不會發生。對,我們等錢使,但踫上某些底線,還是會讓良心行先。

退一萬步,就算為飯碗,也要分清楚,那是短期施捨,抑或長期飯票。一位長期為少數族裔打拚的朋友就曾說過,她不會因為保皇黨曾經聘用少數族裔,提供一個飯碗,就原諒他們在「反歧視條例」中,投下反對票。

小恩小惠施捨你,大是大非出賣你。要分辨,還不容易?說話可以假,投票最真。網上輸入關鍵字,找出議會表決日期,然後在「立法會網頁」內的「立法會事務」一欄click入「立法會會議」,內文的第一個分項就有齊投票結果,事實勝於鴻辯。這幾分鐘,不花白不花。花了,不會後悔四年。

我信人要吃飯,也信人有道德底線,千鈞一髮,半步不退。最厲害的洗腦,是矮化選民,迫我相信自己市儈無能,只能在粗暴的政權下討飯做人。

明天,走出來,票站見。

2012年9月5日星期三

相煎何太急


我不懂,我真的不懂。

無論「超級區議會選舉」的出現有多彆扭,我都想不出杯葛它的理由。

超級議席,反映核心價值。如果建制派拿下三席,從此政府大條道理:香港人其實不愛民主。

支持民主的人,尤其自詡走得最前的,沒可能不明白這道理。刻下勢均力敵,多一個泛民的選民放棄投票,建制派就多一分勝算,此消彼長。

激進民主派要走抗爭路線,我明白、我尊重。然而,抗爭是如何煉成的?

四個月前,立法會否決罷免長毛的議案。如果沒有泛民的三分一,長毛早已一叮出局,要激進,都激不起。

激進民主派要拉布,如果泛民沒有三分一,立法會隨時可以修改議事規則,主席連剪布都慳返。

激進派拉布,其他泛民議員即使沒有加入,至少以缺席去配合。要不,議會何來久不久就流會點人數?

民主路上,無人可以孤軍作戰。激進民主派要保住舞台,泛民整體就必須有24席。激進民主派與傳統民主派,即使不是唇齒相依,都肯定是唇亡齒寒。

要抗爭,就要寸土必爭。老老實實,現屆泛民議員只有23位,如此時勢,要穩守都很難,何況再爭一席?杯葛「超選」,讓建制派坐大,是最愚蠢的做法。

民主遙遙長路,別人不及你走得前,是事實。但你與之割席,保皇黨必然坐享漁人之利。套用激進派的講法,要分清朋友和敵人。民主的最大敵人,就是保皇黨。與其互相內耗,不如兵分多路。 槍口對外,一起「整大個餅」。

而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投票。上屆有超過180萬登記選民沒有投票,如果當中的十分一肯走出來,歷史早已改寫。

是以,看見激進派呼籲選民杯葛「超選」,我心痛。你說這是擇善固執,我只道,相煎何太急。

2012年9月2日星期日

不可能一樣


恐怕沒多少人像我這麼得閒,像「煲劇」般「煲」盡所有選舉論壇。

今屆,好奇怪。舌劍唇槍聲疊聲,循例有。但細聽內容,很多時候其實無甚分別。

你認同的我也認同,你承諾的我即管承諾,你做過的我也多少做過一點。頂多,是爭拗真心或假意,抑或呎吋與力度。

舊日,壁壘分明。你說23條是惡法,我說是憲制責任。你說民主倒行逆施,我說普選非萬能。你說八萬五導致負資產,我說住屋是迫切需要。

要贏選票,就要有特色。曾經,他們都不怕企硬立場,制造對比。今屆,一反常態,人人落力淡化分歧。

有怎樣的遊戲規則,就有怎樣的步署。順境波,氣勢夠強。逆境波,盡地一鋪。兩者,都不會龜縮參戰。除非──

除非勢均力敵。不都是這樣說嗎,泛民和建制,早就沒有了64黃金比例,更可能是五五波。換言之,得票不相伯仲。如斯情況,誰最有利?當然是有效配票的一方。

我不會陰謀論附和「阿爺吹雞」之說。但建制派的得票分配往往比較平均、齊整,倒是事實。

候選人努力營造「我跟你其實差不多」的姿態,就是希望減低大眾的投票意欲。無額外票源,就無變數。5050的支持度,加上分票得宜,勝劵在握。

嬴個身位,輸個馬議席花落誰家,民心都沒得到多少,何苦? 我一直覺得,香港日後,該如何走,只有所有香港人一起表態,才有答案。而我總懷疑,全港約330萬登記選民,只有約五成人投票,餘下的160萬人,都到哪裡去了?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是「被登記」的。不投票,只是因為覺得無必要,或者不相信能夠左右賽果。刻下,就是一個左右大局的契機。別讓你支持的只是險勝,當然,更不要險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