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8日星期三

家朗的球衣


古有國皇的新衣,今有家朗的球衣。

勢估唔到,關於港隊奧運的第一單大新聞,跟賽事無關,跟球衣有關。

面對無的放矢的道德審判,伍家朗的神回應,猶如國王的新衣。細路仔唔講大話,只懂把事實一五一十攤在枱面。罵人者無所遁形,自動收聲,連page都delete埋。

真相的力量,原來咁厲害。以前多少人說,運動員無資源,都無人理。如今,錯有錯着,真相曝光,全城心痛。哎喲喲~原來堂堂港隊代表,連衫都無得着,陰功豬!

其實,做打手,一樣陰功。家朗說,鬧還鬧,搞清楚先鬧。問題是,奢侈不起。打手的責任,正正是趁未搞清楚,好盡快鬧。重點,是鬧過、鬧咗。

雖知道這年頭,識時務與否,不單看你做了甚麼,也關乎你還沒做甚麼。躺平也是罪,不如有鬧錯,無放過。要擦存在感,也要交功課。咁大壓力,擦槍走火又如何。

反正罵人者也少擔心,萬一家朗被嚇得失魂落魄,差點放入袋的獎牌,就咁跌咗,茲事體大,始作俑者該當何罪。事關家朗連對着林丹都不腳軟,自問老夫算哪根蔥?

倒是這樣一搞,本來今年氣氛驟減的奧運,再次變成熱話。本來對賽事不算熱衷的,也忽然齊心集氣,為家朗打氣。上下一心,多謝幫襯。運動員以後從此有衫着。罵人者錯有錯着,壞心做好事,無間道的極緻。世事,就是這麼諷刺。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7月24日星期六

我究竟點先幫到佢(下)


上回提要,很多人來coaching,希望幫助身邊人。他們心知,給予同理心很重要,卻又總是做不到,為甚麼?

因為,給予同理心,往往並不是要做甚麼,而是不要做甚麼。

不批判、不給建議、不假設對方該怎麼、不心急對方何時作出改變⋯⋯

「可不可以,只是靜靜陪着我,走進我的狀態,並一起好好待在這個狀態裡?一會兒就好⋯⋯」是很多人生卡關的人的心聲。

「即是乜都唔做?咁點得?!」是很多助人者條件反射的反應。

弔詭的是,乜都唔做,其實是在做更多:同在、聆聽、陪伴、代入、分享、分擔⋯⋯反之一旦急於做任何具體事情,這些工夫都會被催毀 。

同在,就是為車子入油。入滿油,再談要往哪裡也未遲。很多例子證明,諸事糾結的人,得到「乜都唔做」的同在感,相比不斷接受具體幫忙,更快move on。

助人者「忍唔到手」,往往是因為,其實自己內心都很焦慮。焦慮對方踢極唔郁,焦慮對方唔郁自己點算⋯⋯唯有越俎代庖,不停插手。但愈插手,對方愈覺得被批判,就愈發躲在洞穴內不肯出來。

一個追,一個逃,再追,再逃。原本已經棘手的事情,混合了雙方強烈的情緒,就變得更加剪不斷、理還亂。

「唔通我緊張佢都有錯?」助人者自覺委屈。無錯,無錯,只是對處理問題無幫助。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功課。搞不好,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才是助人者真正需要透過coaching去探索的一課。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7月20日星期二

我究竟點先幫到佢(上)


Coaching clients當中,有很多人,非為自己而來。

他們可能是別人的父母、伴侶、朋友、上司等等,眼見身邊人遇上人生瓶頸,所以來參謀一下:「究竟我點先幫到佢?」

「咁你平時點幫佢?」 「為他想辦法啊!一個辦法唔得,就多想幾個,想到得為止。」「咁最後得唔得?」「唔得啦。」

Clients形容,身邊人就像一架「唔識郁嘅車」,「已經不停俾路牌佢」,也開動不了。

「你會駕車嗎?」我問。「會⋯⋯會呀。」對方不明所以。「依你的經驗,車開不動,最普遍的原因是甚麼?」「無油囉!」

「車子無油,你給路牌,會發生咩事?」「還是開不動吧。」對方邊說邊自己笑了。

車子不是不知前面有路,而是就算有路,都無力行。它需要的不是路牌,而是入油。無路牌,最多行錯。但無油,縱有萬千路牌,都郁唔到,甚至當場崩潰。

那麼,「油」,究竟是甚麼?

在coaching裡,我們相信,一個人「無油」,是因為情緒未疏通。例如:內心充滿恐懼,或老舊心結未解開,所以踏不出腳步,無法往前走⋯⋯

在情緒的卡關點,當事人需要的,是 「被感覺、被明白、被接納、被確認」,方能漸漸化解情緒。一句到尾,關鍵就是——同理心。

「給予同理心」,就是「入油」。同理心是令長期卡關的人重新開動的燃料。然而,具體怎麼做?為甚麼很多人都知道,給予同理心很重要,卻又總是做不到?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小小爬行星


一切,要從一條等待收養的蜥蜴「小巴」說起。

小巴現年11歲,早前主人移民,把牠寄養於Jim和Amy處。

Jim和Amy是本地設計師,作品靚到無人有,十年前已不愁客源。然而盡管事業如日方中,當時二人沒把生意升呢,寧願每年花半年浪跡天涯與大自然為伍。環島騎單車,跨城市長跑,攀山涉水感受天大地大。

搵食,不是核心價值。探索與感動,才是。Jim和Amy一直很想透過設計去講這個訊息。然後,小巴來了。為了照顧小巴,二人狂啃書,讀得興趣都出來了,於是決定多養幾條爬蟲。多養了,索性來個空間大改造:木箱、燈光、溫度、植物、空氣草⋯⋯儼如微縮版熱帶雨林。然後又想,既已萬事俱備,何不再養更多?最後變出一個豐盛的小小爬行星。

近日爬蟲更孵了蛋,綠色小不點破殻而出,對世界充滿好奇頭愕愕。小巴作為老大哥,時而爬出露台曬太陽,時而樹枝過樹枝周圍去,時而冷眼瞄着小不點,彷彿在說少年你實在太年輕。

Jim和Amy把小行星命名「Little Little」,因為人生裡最大的感動,往往來自最微小的東西。二人把爬蟲初體驗,連結設計的美學元素,推出工作坊。參加者由起初對爬蟲害怕,到勇敢觸碰並全盤接納,把爬蟲握在掌心、抱在身上那刻,心,都軟下來了。

Jim和Amy說,心念,就是種子。心軟心念轉,我們總是在每個心軟時刻,little by little,開始突破自己。捉緊當下能量,發揮於即場創作中,成品抱回家,從此莫失莫忘。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7月12日星期一

愛的加速師


這陣子忙着相約不同朋友。某甲問,你不是趕散水吧。我失笑,這年頭,真要散水才不會這麽高調。或許,要散水的不是我,而是被我約吃飯的諸位。

萬試萬靈。社交平台充斥朋友們的執屋post,這個不要那個送人的,發個訊息問候,皆回覆曰: 「本來都無諗住公開了,不過你搵到我,我也想告訴你,我下個月/下星期/過兩天便走了⋯⋯如不嫌趕,出來見個面?」

臨別談心,竟也不再牽掛大是大非(還談不夠嗎),只顧想當年。往事趣事瑣事糗事,愈數愈過癮,咁又大半世。明日各自天涯,還好來得及把幾十年來的悲喜得失,封印在一個緊緊的擁抱中。

從前相信,做朋友,有事定必拔刀相助。現在只信,做朋友,要無事常相見。有些心意,不可等某個日子。明日復明日,未必有下次。

伴侶亦然。近日很多同居多年的朋友忽然閃婚。大吉利是心想,你我有乜冬瓜豆腐,至少有個身份去辦後事。也有同性伴侶隱藏身份多年,忽然 come out,如果明天自己人間蒸法,至少曾經終於自己。也有老人家忽然借d易給對方送好大紮花,男人老狗第一次,就算一個屈尾拾被捲入時代漩渦,至少我有送過花俾老婆⋯⋯

亂世是個加促師,推着大家去加速經營關係、確認關係、公開關係。由一貫闊佬懶理的安心,演變成愛得太遲的焦慮,再轉化為珍惜當下的覺醒。至少,我們可以告訴自己,這些年雖然經歷了太多沉重的傷痛,猶幸付出了並且得到過很多很多的愛。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7月8日星期四

《疫光飛行》(下)


出版小書《疫光飛行》的過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是:過去一年全世界都在講「resilience 」,而小書裡每個置身社會最底層的人物,皆是resilience的極致。

Resilience是甚麼?不光是熬過苦難的持久力,也是把苦難轉化成能量、置至死地而後生的恢復力。

視障按摩師因為被迫停業而想到跟咖啡店、餐廳、書店等cross over預售按摩劵,開拓了新市場;少數族裔因為無錢買口罩,於是組織團隊縫製具民族色彩的優質布口罩出售,由受助者變身供應者;離異夫妻因為互相幫忙為孩子「撲」口罩,重新釋出善意修補關係;露宿者因為躲避感染風險,重拾生活與工作的動力,爭取上樓⋯⋯

明明已是窮途末路,但最終不但熬過難關,還開出多條新血路,不論是從無到有的建立與發展,抑或心態與眼界的提升,在在都驗證了老掉牙那句:辦法總比困難多。有危,就有機。

面對無常,我們不逃避也不硬撼,務實、靈活、見招拆招,成個feel,很熟悉,很「香港」,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就是這種柔軟卻堅實的氣場。

曾幾何時,我們以為,香港人失去了鬥志,在安定之中開始食老本,害怕走出comfort zone ⋯⋯但這一「疫」,在很多不為人知、有血有肉的故事裡,從新看見我城的生命力,久違了,但沒有蒸發掉。原來,只要搵得返呢團火,再多的天災人禍,都只是一塊resilience的磨刀石。

感恩有幸近距離見證這一切,僅立此存照,大家共勉。

*****
網購連結:https://www.mybookone.com.hk/static/detail_w/YWxsLnNhbGVJZC4xNDA0ODQ2MjExNzA2NzEyMDY1.html?c=searchPage&fbclid=IwAR102-WAB4Flwdfx4Jd8d-dPyPrB59UEXbr20NkFY9y7KN_Z2NXw3EDsixA

2021年7月4日星期日

《疫光飛行》(上)

世紀疫症曠日持久,你我的生活紛紛出現結構性改變。

然而,除了個人層面的生活調適,也可從一個既宏觀也近距離的角度,見證更多隱形而真實的人和事嗎?

自去年初,我的心裡一直就有這個想法。沒多久,竟也真的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剛出版的拙作——《疫光飛行》。

不為君王唱贊歌,只為蒼生說人話。書中人:露宿宿、劏房戶、殘疾人士、基層家庭、失智長者⋯⋯置身社會最底層,究竟如何渡過這艱難的一年?

某天,我們正在趕工製作小書,攝影師說了句:「逆光拍攝,配合不同技巧也可以有不錯的效果。」

忽然之間,有些東西,好像通了。我們都不喜歡 「影背光相」,最怕不清不楚。但其實,逆光拍攝,也可以是一種style、一種角度、一種體驗、一種嘗試。

書中各人哪怕在風平浪靜的日子, 也長期「背光」,不被大眾看見。偏偏,在生死一線的疫情中,他們的生命力與創意,令人眼前一亮。

把最困難、最黑暗的日子,當成一個全新的遊戲來玩,化為創意練習。這,不是何不食肉糜的浪漫,而是有血有肉的歷煉與成長。

其實,背光,換個角度看,光不正是在人的後面,守護着我們前進?搞不好,我們以為自己背光 ,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光源,唯有互相照耀 ,才能共渡難關。

在真實變得愈來愈罕有的時代,讓我們化作彼此的光,互相看見,時刻互勉。

*****
網購連結:https://www.mybookone.com.hk/static/detail_w/YWxsLnNhbGVJZC4xNDA0ODQ2MjExNzA2NzEyMDY1.html?c=searchPage&fbclid=IwAR102-WAB4Flwdfx4Jd8d-dPyPrB59UEXbr20NkFY9y7KN_Z2NXw3EDsi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