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星期日

我咁樣係咪好差


「我咁樣係咪好差?」幾乎每位life coaching client,都曾有此一問。

「咁樣」可泛指任何情況:待業、單身、工作不順、關係卡關、人生欠缺目標⋯⋯

「係又點?唔係又點?」我問。Client大多一呆,邊想邊說:「好差咪⋯⋯無得救囉。唔差咪⋯⋯唔會有進步囉?」

「為甚麼『唔差就唔會有進步』?精益求精不行嗎?」我聽不懂這邏輯。「因為不夠好才會迫自己進步。不夠好才會鞭策自己努力。」

他口中的「鞭策」,其實是「自責」。「為甚麼一定要自責才會進步?不可以開開心心進步?」

Client思索良久,然後嘆口氣:「其實⋯⋯我不懂何謂開心地進步。我人生所有進步,都是被罵出來的。」

嗯,這我懂。Client是同代人。我們這一輩,都是在長輩嚴厲的責罵下成長的。被罵,就發力跑,再被罵,再跑快點。跑到氣咳,忽然罵聲停了,就乘機抖抖,由頂峰回落。久而久之,自己都相信了,自己是個「唔鬧唔得」,「有人罵會進步,無人罵就退步」的人。

人大了,罵人的長輩不在了,但這種思考模式早已植根,唯有自己取代長輩,繼續罵自己,最後,進步不成,自我卻完全崩潰了。

其實,人與生俱來就有求生和求進步的本能。被罵,會帶着恐懼去進步。被接納,會帶着自愛去進步。In any case,進步還是會發生的。前者或後者,自己有得揀。

接納自己,放下好壞的標籤,自也不會因着標籤而情緒崩潰,省回氣力向前走。不自滿,也不自責,總之,明天比今天多走一步,就夠。

2022年7月27日星期三

潮池再遇


有些至愛的食物,平日天天滿足口腹之慾,關鍵時刻,就變成滿足心靈的comfort food。區家麟的文字,大概就像這種精神食糧。

從前習慣,去一趟旅行,就讀一個主題的書。某年,香港開始變,卻還未變成今天這樣子。帶着上路的,都是紀錄香港變色的作品。

到埗探望舊學生。她鍾情中國語文,卻因敵不過DSE那死亡之卷,最終放洋唸會計。我問,可惜嗎?她說,還好,只是偶然想念可以肆無忌憚讀中文書的日子。

離開前,我把行李箱內的《二十度陰影下的自由》送給她,感覺除了送上優雅的文字,還在她家留下了一度香港的風景、一撇時代的見證。

又某年,探望旅居海外工作的友人,想趁機讀點輕鬆的。友人看着我打開行李箱,大叫:「嘩,你就好,買到區家麟!」我答:「有幾好?通街書局都有。」

下榻他家,此君包食包住,車出車入,我無以為報,臨走放下區家麟的《他他巴》給他。多年後,他把《他》帶回了香港,今天,《他》又跟着他,一起移民離港。

區家麟的書,在我手上,都變成了環遊世界不停結緣的潮池生物。而今天,又早已不是通街書局都買到任何書的光景。

在「七份一書店」捧走區氏幾部書那刻,我感受着手心上的重量,心想不知最終它們又會落戶到哪裡。

在太平盛世,潮池不過就是「一灘水」。亂流下,卻已是剎那的永恆。謝謝每一粒字。記住每一次相遇。

2022年7月23日星期六

肚腩與腹肌


他初來時,總是悶悶不樂,提不起勁,但說不出原因,也不知從何入手去解決。

「那我們先隨便聊聊吧。」我邀請他坐下。他提及生意發展不明朗;也擔心家人;也有談談疫情啊移民潮啊之類⋯⋯

Coaching第一步,先搞清楚事實與感受的差距。「那不如先具體盤算一下,你所擔心的,情況有多壞?」

於是,他回家計數,竟發現生意不但不差,資產更是新高,亦有穩定被動收入,家人也一切安好,名符其實生意興隆,家宅平安。

「但我還是囉囉孿,為甚麼?」他大惑不解。我在腦內快速倒帶,好幾次會面中,他比較起勁的時候,是關於甚麼的呢?

我記得他肉緊憶述白手興家的過程;我記得他說當生意陷入低潮如何搏命力挽;我記得他分享如何打點一切,令家人生活愜意⋯⋯

「咦?怎麼好像當諸事不順,你就很起勁。事事順利,你反而悶悶不樂?」我問。

「好似⋯⋯係喎。」他眼珠一閃。「對!其實我是要——解決問題!一有挑戰我就natural high!」我仿佛聽到他腦裡叮一聲。

有些人害怕面對難題。有些人沒有難題要面對才最害怕。他笑說難怪很多男人一退休就抑鬱,因為忙碌和解難令男人有存在感。

「那你今次,想找哪個難題挑戰一下?」我問。他端詳一下自己,視線停在腰間的米芝蓮車軚上。「不如,就把它解決掉!我從沒成功過。」他古惑向我眨眨眼。

臨別,我看着他擬定好的減肚腩計劃,期待下次觀摩他的朱古力腹肌。

2022年7月19日星期二

點先Click得中


天天看着孩子不覺大,怎麼轉眼,我的life coaching小店,也已三歲了?

這三年,世界變。每度周年,都想有個主題,扣連內心之餘,呼應一下外在世界。

第一年既是新開始,由無到有,齊齊「Fear Less,Make Happen」。開講有話「做人無夢想同條鹹魚有乜分別」,但coaching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人,其實都有夢想,只是恐懼太多,未能實踐。何不加點勇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二年,疫情來襲,毫無懸念,當然要「Share Your Love」。Share口罩share物資share資訊,更重要是分享愛。隔離不疏離,肉身要隔離,心仍在彼此隔離。此「隔離」抑或彼「隔離」,差別在於愛,很老土,但關鍵時刻,老土最不嫌多。

今年呢?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既有久別重聚,復有倉促仳離。人有悲歡離合,然而就算沒有togetherness,該也可有bondedness?前者是地理同在,後者是心靈連結。後者更值得經營,前者自也無懼失去。對,主題不如就叫「Bondedness」!

而仍然together的人,我們也很bonded嗎?Bonding該如何建立?不言而喻默契滿滿,抑或坦誠表達盡情肉麻?過於堅持自我會吵架收場,害怕衝突又會埋沒真我。我們都不是孤島,如何自在做自己,同時與別人緊扣在一起?

一切,還完基本步,或許就是,兩個字:溝通。生活中能跟任何人暢順溝通的人,也是跟世界最bonded的人 。

8月小妹有個「一Click即中:溝通心法 」Webinar,歡迎一齊來jam下。詳見「心・導・賞Follow Your Heart to Appreciate Life」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inglokcoaching

2022年7月15日星期五

收服長氣袋(下)


長氣袋之所以長氣,有時是表達障礙,更多是情感需求。

她有這趣事。年尾appraisal,當她一五一十向老闆總結自己的工作,老闆的視線忽然由文件裡轉出來,盯着她:「XX,其實我係你老闆,你在做甚麼我很清楚,說重點就可以了。」

她頓時語塞,方醒覺老闆是老闆,不是傾訴對象。老闆不需要過程,只要結果。以結果為目標,廢話少講。

然而,問題來了,不能向老闆傾訴,但自己的崗位又完全沒有拍檔,一個孤島運作多年:「我受受埋埋咁多寃屈氣,誰知道?」她有點激動地說。

工作諸事不順,老闆不能講,伴侶不想聽,仔女不理解,閨密偶然互呻,但都不會由頭至尾整個過程聽一次。

然而,對當局者來說,由頭至尾的聆聽,畢竟是很重要的。

每個人,不論快樂或悲傷,都需要同在感。最好的同在,當然是親身共同經歷。做不到的話,完整的聆聽,也算另類同在。聽了,彷彿也就一起經歷了。未聽完便中斷,感覺卻是結伴探險,但對方中途離場。分享中途被遺棄,比不分享更難受。

長氣袋見人就講,講完又講,骨子裡是尋求「全程同在」。一次,只一次就好。但這一次,一直未完成,就會不斷找下一個人講,別人都被嚇得雞飛狗走。長氣袋追,別人逃,再追,再逃,形成惡性循環。

收服長氣袋,沒想像中困難。給予一次完完整整的同在聆聽,讓他/她說到完說個夠,就會發現,同一個故事,他/她已不需再講第二次。

2022年7月11日星期一

收服長氣袋(上)


長氣袋,梗有一個喺左近。

然而,無人天生想做長氣袋。長氣的人,要麽不知道自己長氣,或者就算知道,也控制不了自己。前者是技術障礙;後者是情緒障礙。

先談前者。記得當初她來coaching,一坐下,就開始用長篇小說的功架,去講自己昨天煮的杯麵。煮一個杯麵要三分鐘,她描述自己如何煮一個杯麵,花了半句鐘。

基於coaching不否定也不打斷的原則,我只能趁她稍為停頓,快速推進一下劇情:「吃完麵後,發生了甚麼事?」「就是帶孩子去學琴啊⋯⋯」然後又下刪一萬字,形容學琴路上堵車的狀況。

聆聽,是EQ的訓練。遇上長氣袋,聽者難免不耐煩——可否快些到重點?

問題是,當事人自己都不知到重點是甚麼,唯有把所有細節通通攤出來,以防萬一。當聽者總結:「你是想說,要兼顧家裡大小事務又要湊細路,分身不暇很辛苦?」方恍然大悟,對啊!我要說的,不就是這個?

感覺就像,寫文章,要先把腦袋裡的一片混沌嘔出來,再看看如何篩選、梳理。Coach就是client的原稿紙,把糾纏不清的思路一一接住,再讓他無後顧之憂地反覆修改,直至千錘百煉。

有些clients,更滑稽,熟知這套路,劈頭就說:「明樂,你聽我講,再告訴我,其實我想講甚麼?」然後我們笑着一起找到了重點。

後來,她沒再講煮麵的故事,反而精準地向家人表達了感受。家人覺得不再長氣的她,沒有了那麽煩,也終於聽懂她真正的需要,紛紛伸出了援手。

2022年7月7日星期四

人生自己揀


朋友「花生」,應邀來跟同學仔傾下偈 。

同學說,更生人士分享,不是沒聽過,說得這麼入肉,卻是第一次。一句「囚友之間連內褲都是 share着阿公」,聽得女同學們花容失色,簡直是預防犯罪的最佳tagline。

但更深刻的,卻是猶如旋轉門的經歷。花生說,命運待他不薄。學壞到入獄到出冊,前後11年。24歲出冊後由夜校中一讀起,直至成為註冊社工,也只是11年。同學仔嘩然。11年?!換了是自己,晨早放棄。憑甚麼一直堅持?

花生說,做人唔駛左諗右諗。任何事都只有兩條路:堅持?放棄?在獄中最後的日子,只思考一個問題:我是誰?我想坐牢一世,抑或做返個好人?

好明顯,是後者。然後,出獄那年見到傑青陳慎之的報導,驚訝對方由古惑仔變身社工。膽粗粗致電報館要求聯絡陳生,陳生贈他一句:「做社工,好易,兩個字:讀書。」收到! 讀。讀到尾。畢業那刻,high過吸毒。是真・快樂。

我笑花生,13歲貪玩加入黑社會,24歲心血來潮打電話去報館,你的兩個人生轉捩點,都係「自己攞嚟」,足見命運在我手,自主即自由!

同學們一起笑了。稍頓,嘆口氣,有感而發:「其實,如果坐過監、吸過毒,都行得返出來做社工,我地平時認定自己乜都做唔到,係咪自己困住自己?」「唔好睇死自己唔得,可能就會得?」「人生,好難,不過都算有得揀?」

花生和我,沒有給答案。真正的答案,也是每個人自己揀的吧。

2022年7月3日星期日

只願心中有花


「其實,乜嘢係靜觀?」她邊說邊端詳我在studio插好迎客的花。

她發現我偶然提起每天練習靜觀,於是問。「好難解釋,要試嗎?」「好啊。」眼睛仍留在花與花之間。

「就借賞花靜觀吧。專注欣賞,當思緒飄走,不要責備自己,把思緒帶回來,就好。再飄走,再帶回來。5分鐘,我幫你計時。」

她開始細看,我在一旁感覺她崩緊的肩膊鬆了,呼吸節奏變得穩定從容。

夠鐘。「感覺如何?」「好奇怪。其實近來很多煩心事,今天也頗不順利。但專注賞花那刻,有一剎那,真的不心煩。」

「煩心事不見了?」「不是,我知道煩事仍在,只是我沒太在意它,專心賞花。」

「或者我也該在家供盤花,行開行埋望兩眼,哈!」她半開玩笑說。「那要解決煩惱,倒容易。」我陪着笑。

「這體驗,如何應用於我們一直談的話題上?」半響,我問。「嗯⋯⋯或者,問題天天都多,在乎是否被負面情緒牽着走?」

「過往我慣性把專注力放在壞事上,再將之放大,所以常常不開心?」 「其實,情緒波動否,可自己控制?也有方法控制?」

我沒答,等她說下去。Coaching journey走了大半年,「點解我咁慘」是無限loop的主題。苦樂跟環境無關,跟視點有關,她道理上明白,但真心有感,宣之於口,是第一次。

執筆之時,又屆七一。記得廿五年前這天,下着雨。今日,一天之間由一號波到三號再到八號。外圍風大雨大,只求心中有花,專注呼吸,自當有心有力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