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星期二

青春心事


近年遇上不少超年輕的coaching clients。青春心事有誰知?

她,十四歲,來談「愛」。「我不信『無條件的愛』這些bull shit。就算父母師長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愈優秀愈被愛。唔好同我講唔係。」

「無條件愛你的人,真的一個都沒有嗎?」我問。她,沈默良久,然後慢慢點頭。「有,公公。公公會無條件愛我。」

「公公如何愛你?」「公公會幫我吹頭髮,逐條逐條由濕透吹到全乾,好靜,好溫柔⋯⋯不會催我做功課,也不會說我要點點點才會點點點⋯⋯不過公公已經不在了。」

他,也是十四歲。「我在思考如何面對媽媽的新男友。」「你不喜歡媽媽交男友?」「不是。我只是不喜歡她交男友令我想起『我爸爸很爛』這事實。所以其實我討厭的是跟媽媽離婚的爸爸,而不是這個陌生阿叔。我如何可以放下對爸爸的恨?」

他,十五歲,同齡朋友最近走上自毀之路。「世界好像都不一樣了。」我繼續聽。「從前她老愛把我頭上的帽子扒下來,我覺得很煩,but now I really miss it。」

一周後,他再來,沈默了半天 ,然後拿出電話播了一首歌。「你聽過這歌嗎?它說,失去與死亡,都是大自然的循環。」然後用小得幾乎聽不見的聲音,把歌詞唸了一遍⋯⋯

迷惘中不乏老練,脆弱中練就堅強,邏輯厲害同時情緒敏感。面對這一代的孩子,或許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實大人真的不需要,也沒能力去給予甚麼,除了那個很安全、無時限、超自由且比海還深的整理空間。




2023年3月24日星期五

向不合理借力

待楊紫瓊封后,才有空看《奇異女俠玩救宇宙》。

氹氹轉的畫面裡,捉到一個思考點:一家人面對難關,各有甚麼應對機制(coping mechanism )?

漂洋過海,生活艱難。年紀不小,擔子很重。上有高堂,下有女兒,還有一盤不賺錢卻常被稅局找碴的洗衣舖生意,點搞?

媽媽以「chur爆」來應對。腦袋塞滿各式家事與工作,長期multi-task,手快腳快唔好俾佢停,同步操控全世界幫這忙那:五分鐘煮麵;客人要攞衫;我講左幾多次洗衣袋不要貼膠眼仔⋯⋯

爸爸以「盼望」來應對。「我總看事情好的一面⋯⋯這是我的生存之道。」對妻子包容、對客人寬容、對評稅官都有送曲奇的窩心。「Be kind. Especially when the world is uncertain. 」

女兒以「厭世」來應對。人生如Bagel,生命是個無底洞,諸事皆徒然,做人有咩意思。

Work嗎?偏偏人生這場遊戲設定,原來要「唔合理」 地應對,才可跨越多元宇宙向另一個自己借力。事關你一直堅持的「合理」,不正是問題的根源嗎?

當然應對不是終點。化解才是。如何化解 ?看見自己。

當媽媽終於看見,自己的苦無關生活擔子,而是兒時被父母遺棄的創傷⋯⋯

當女兒終於看見,自己反叛厭世的軀殼下,藏着害怕不被愛不被接納的靈魂⋯⋯

當爸爸親口承認,自己的樂觀善良背後,也有點一廂情願的天真⋯⋯

現實很磨人,但當我們都看得見自己的脆弱,並願意放下所有「合理」前設,一家人才能重新連結,成就夫妻倆最後的一句:「來世我還是要跟你一起⋯⋯報稅!」

2023年3月20日星期一

招聘廣告要點寫

你沒讀錯,我沒寫錯。風水輪流轉,今時唔同往日。從前你我他煩惱如何寫求職信,今天僱主懊惱如何寫招聘廣告。

E公司請人,招聘廣告前後改了三個版本,一份CV 都收不到。

J公司也請人。幾個月了,鬼影沒一隻。終於有兩個申請,結果一個no show, 一個面試也遲大到,怎請得落手?

我看了看E和J的招聘文稿。「無賣點喔。」「吓?俾錢請人還要有賣點?」

唉⋯⋯(長嘆10秒),工揀人,人揀工。數十年下來,求職市場出現極大變化。那些「求其搵份工開飯」的心態,早已蕩然無存。

簡單劃分,求職者有三種。一、條件高要求也高,只找薪優糧準的荀工。二、長期失業,乜工都報,卻又從不獲聘。

第一種你請不起,第二種不想請。剩下第三種,條件中上,要糊口但未至於手停口停。得閒睇下招聘廣告,JD(Job Description)皆是雞肋——工作性質、薪酬、前景統統食而無味,棄之可惜。

諗下先,揀下先,等下先,再睇下先⋯⋯手機繼續碌。在眼球爭奪戰下,一份沒特點的聘書,就這樣敗給忽然彈入來的各種養眼資訊。

甚麼是特點?因人而異。聞說有僱主在 JD上寫了「朝十晚六絕不OT」,當堂多了回應。又或「全港唯一XXX」,橋不怕舊,最緊要受,至少臭味相投的人肯來傾下偈。

特點是甚麼,不是重點。重點是:mindset。不要光想「我要請人幫我做甚麼」,而是「對方為甚麼要來打工」。家家有求,如何把這個空缺,sell出去?僱主們,加油!

2023年3月16日星期四

咩Grade思維


有個講法:A grade 學生替C grade學生打工,B grade學生打政府工。

人生在世,畢生追求,不過自我價值。那麼,A、B、C grade的自我價值來源,分別又是甚麼?

A grade學生的行為模式:品學兼優,積極進取,自律高效。自我價值的來源:做贏家——在制度中當個勝利組,得到客觀具體的嘉許與讚賞。考試或考驗都難不到他,無考試無得爭無嘢追反而空虛。這種思維,豈能不成為老闆眼中的fit馬,大集團的high flyer?

B grade學生:聽話,努力,跟大隊,從不標其立異。成績中上見得人(雖然不常被看見),考大學亦無難度。自我價值的來源:在學年年升班,在職論資排輩升級,足以證明自己穩定增值。思維不就跟政府工的獎賞機制不謀而合?

C grade呢?夾雜世人眼中各種問題行為:不交功課、走堂、不溫習⋯⋯真心,往往不是因為懶,而是「唔明做來有乜point」。自我價值的來源:不是制度的嘉許(無point的制度有甚麼資格嘉許我?),而是帶着思考去生活,「跟隨自己個point」。

在學校總是另起爐灶搞亂檔;在商業社會就索性自己做老闆。C grade頑童請來A grade fit馬幫自己打江山,快靚正狠準,不正是夢幻組!

胡蘿蔔不同,路自也不同。無對與錯,只是選擇。

想起這個,是因為最近葵涌邨垃圾房「美術館」被清場一事。掛畫的人、拆畫的人、下令拆畫的人,都分別是哪一種思維?在我城,擁有某種思維的人,又都在他們該有的位置嗎?歡迎對號入座。

2023年3月12日星期日

愛我別走


記憶中沒看過莊梅岩寫充滿喜劇感的短篇。但我不會說《愛我別走》是喜劇,反而更像「悲劇+時間=笑話」,為三年多來的壓抑恨恨出了口悶氣。

愛我別走,誰別要走?漠視你悉心送禮還無啦啦講分手的女友?走了很久卻又忽然回魂的老竇?還是跟着浩南哥出生入死的細細粒狗狗?

那麼,愛又是甚麼?江湖一別,不求再見。借出的錢,不望歸還。老黃只求小林遠走高飛做自己,小林離家闖盪前路艱難,卻從沒停止給老黃寫信報平安。

付出的無條件;接收的搏盡無悔。亂世裡談愛,太奢侈,但當中有比愛更大的憐憫、諒解、包容、牽掛,以及「在心中」的默契⋯⋯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老黃堅持寫滿一大盒無法寄出的信 ,收拾整理粗糙的人生離散。觀眾對號入座,卻看到無以名狀的集體創傷與收復。

十個故事,講緊好多嘢。Get到。係香港人嘅,都get到。最有共鳴是「Time Capsule 」咖啡廳。

「凡係好嘅嘢都take time,凡係難嘅嘢都take time,凡係有原則要堅持嘅嘢都take time。」

「Take time係要預埋迎接困難的時間、盲摸摸的時間、行回頭路的時間、中途放棄的時間、挫敗沮喪情緒波動想躺平的時間⋯⋯」

「你個心,好急。」——我跟全場人一起笑了,卻也有點想哭。心急了一百幾十年的香港人,忽然要學習take time,點捱?

或許就是靠着消化了世事之荒謬再laugh it out的耐力與智慧,一步一步走到最後。Meanwhile,「善良啲,幫吓人」,時間會過得好快。謝謝這個字字珠璣笑出淚的夜晚。

2023年3月8日星期三

Dating App 與代溝


近年不少家長朋友來coaching ,討論子女玩dating app的問題。

他們說,dating app,好恐怖,跟個陌生人傾幾句,就被人呃咗,騙財騙色甚至送命都有份。

我會心微笑。的確,這年代,多喪心病狂的事都可發生。腦海想起的卻是早前跟年輕人關於dating app的討論。

「Dating App怎可能不安全?!Dating App才最安全。」年輕人好大反應,我洗耳恭聽。

「有圖無真相,你騙我時我也可騙你,好公平。連樣貌都不能信,就只能靠思考交流,無得呃,最易露底。」

「 有些人,吹墟到自己多厲害,傾多幾句,就無貨賣,你知道,出來date,盞唗時間!」

年輕人說,dating app的好處,是路遙知馬力,「磨爛蓆」三幾個月甚至一年半載才決定是否正式約會也未遲。

「平日在甚麼場合,可觀察一個人這麼久?靠見面,才能認識朋友,大家都無位走。不肯定對方來頭,先別說很嚴重的後果,光是拍拍合照被放上網,後來俾人起底,都唔抵!」

我不肯定上述是否所有dating app用家的心態,但這觀點的確耳目一新。至少足以證明部分年輕人態度之審慎,也非家長所想像的——「隨便找個人就乜乜乜」的狀況。

更值得思考的是,作為家長,我們有沒有胸襟和耐性,去用年輕人的邏輯,完整地理解年輕人的思路?

抑制往往由dating app是否安全的客觀討論,變成「你為甚麼不聽話」和「你又為甚麼不相信我」的情感傷害,令親子溝通進一步斷纜?

而我們其實都知道,親子關係惡化,才是對於青春期子女成長過程中最最最危險的事。

2023年3月4日星期六

除下口罩的這天


執筆這天,大家終於可以除罩相見。

興奮得一早落街,行來行去,幾咁自在。別了早已熟悉的窒息感,重拾久違了的新鮮感。

忽然覺得,怎麼街上的死氣,厲害了那麼多?方想起從前教通識科時,不就常說英皇道和軒尼斯道的懸浮粒子密度極高?我總是叫學生對着大街吸口氣,邊講這一課的⋯⋯

三年的口罩生涯,保護了我們的呼吸系統,同時也把我們對城市的敏感度封了盤。混濁的空氣、街角阿哥阿叔們「打邊爐」的煙味⋯⋯從前避之則吉,今天竟像遇上老朋友般,尷尬得來有點雀躍。

環顧四周,目測除了鄙人,幾乎人人都仍戴着口罩。偷聽大家的討論,「買咗太多,唔戴好唗」竟是最重要的原因(唔係卦⋯⋯)。

在食肆坐下,矇面老闆說:「戴慣左啦,焗啲有咩所謂,安全嘛!」我笑了,事關在戴着口罩的人堆中,作為唯一臉上無遮無掩的我,感覺一樣超安全,哈。

不安全感倒無關防疫,而是再見三年來認識的朋友,咦,原來你係咁樣的?熟悉當中帶點陌生,大家相視訕笑,有點靦腆,要熱下身先。

有學生,更搞笑,口罩繼續戴,皆因「呢期箍了牙好樣衰」,豈料午飯時,脫下口罩對望那刻,齊齊笑到肚痛!

原來,你衰我都衰,青春期,箍牙是常態。同病相憐,就無所謂誰比誰醜,反而有種不言而喻的連結。

三年了,我們都在用窒息感去連結彼此,是時候讓開懷大笑的互相感染終極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