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星期一

單身中女搞移民(下)


上回提要,我和老友 Nanna搞了個Webinar《單身中女搞移民,係咪身痕?》。

走?不走?Nanna用正念過渡起跌,我以coaching尋覓答案。

Coaching理論:一個人,只要認清「我是誰」,而重大決定又跟「我是誰」脗合,人就「自在」。

那麼,我,究竟是誰?

記憶回溯,扒出一件往事:1996年,A-level放榜,成績還可以,老師鼓勵我們申請全費獎學金到海外升學。

今日放榜,明天面試 ,事情發生之快,內心連消化的餘地都沒有。步出面試室,工作人員叮囑,下午準時四點在家等電話,倘入選,即晚頒獎。

豈料,一邊等,心底隱隱有把聲飄出來:這樣,真的就好了嗎?

放洋留學一直是夢想。心中也清楚,自己家境平平,獎學金是唯一機會。然而,這一走,豈非不能在香港過97?

千辛萬苦考進新聞系,就是為了親身經歷這一刻。我城命運未卜,但求榮辱與共。一個屈尾十掉頭走,真心ok?

愈想,愈不安,盯着電話,念力發作:不要響不要響不要響⋯⋯

然後,四時正,電話響了!

嘟嘟——嘟嘟——嘟嘟——我抖着手拿起聽筒:「喂」。聽筒另一端,是打來傾閒偈的好友。那刻,我抒了一大口氣⋯⋯

原來,在我的心裡,夢想重要,但有些東西更重要。 多事之秋,能跟自己成長的地方同甘共苦,千金不換。

今日回看, 我——是誰?心之所向,就是「我」。眾聲喧嘩,千頭萬緒,但靜下心來, 每個決定,唯有忠於「我」,方自在無悔。Webinar足本重溫:「心.導.賞Follow Your Heart to Appreciate Life」 臉書專頁。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11月25日星期四

單身中女搞移民(上)


我與Nanna,兩個中女,得閒吹下水。Nanna是正念修習者,我是life coach,常常一起發夢,不如籌組「中女旅行團」,四圍出走,寓淨心於遊埠。

豈料世界大反轉,忽然由去旅行,變成去移民的抉擇。這晚,剛在台灣新屋入伙的她,和仍然留港的我,搞了個Webinar:《單身中女搞移民,係咪身痕?》。

當初Nanna部署移民,如意算盤是帶埋老媽出發,相依為命不離不棄,自己揸移民簽證,老媽揸旅遊簽證,待Nanna拿到身份,媽媽也可依親入藉,掂!

殊不知,正要出發就迎來疫情,老媽無法成行,自己的簽證期限卻在倒數,怎麼辦?內疚、自責,丟下老媽,我係咪衰女包?

胡思亂想停不了,等等,先靜觀呼吸。正念是,接納自己的情緒,不要自責,然後,好好思考,下一步怎辦?

正念也是,合適時候做恰當的事。移民法例朝令夕改,這刻不出發,他日自己和媽媽都可能不再合資格⋯⋯所以,起行不是「衰女包」,而是「該做的事」。

該做的事也包括,臨行前安頓好老媽。踏破鐵鞋,找來曾在院舍工作的鐘點女傭,照顧技巧比自己更周到; 同時安裝「BB Cam」,全天候越洋監察老媽,求個安心。

一年轉眼過,政策又再改,移民監坐極未完,囉囉攣⋯⋯謠言滿天飛,又是正念出場的時候:別去控制不能控制的事,盡心做好自己能做的事。

Nanna沒想過,原來移民是最好的正念練習。這刻的她,放下了所有無謂的擔憂,帶着既來之則安之的平常心,繼續活好每一天,等待人生下一頁⋯⋯(待續)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11月21日星期日

青春期事件薄

故事一:這電影,數年前她帶囝囝一起去看,母子倆開心得很。如今,續集登場,她興致勃勃,心想二人又可手牽手入場。

豈料,已升中的囝囝,看着媽媽老早買好兩張票,遲遲疑疑道:「媽,這戲,我跟同學約好了一起看。其實......我大個啦,不一定每齣戲都要跟你看⋯⋯」

她聽罷,心在淌血,半響,擠出笑容:「那我們改天去吃放題,好嗎?」囝囝笑着點頭,秒答:「好啊!」

故事二:亭亭玉立的女兒,叫她陪伴一起買衫。她滿心歡喜,期待母女倆像姊妹般,開開心心挑衣服,交流打扮心得,大出血再回家。結果,半件衣服未買,就不歡而散。

「又係你要我陪你,我幫你揀,你又發脾氣,想點?」她自覺委屈。女兒也委屈:「我只是想你陪,而不是要你俾意見,你可否不要事事為我作主?」

故事三: 她投訴近年女兒左一句「你好煩」,右一句「我唔駛人關心」,忽然變了頂心彬 ,跟小時候判若兩人!

女兒一樣滿肚苦水:「返學校要見人,回家又要見屋企人,究竟幾時我才可以一個人?」 她想逗女兒開心,女兒卻想要「me-time」,最後往往吵架多過吃飯。

青春期的仔女,是不是好難搞?仔女們如此形容他們眼中的「最佳父母」: 凡事不介入、不過問、不主動建議;同時耐心陪伴、真心接納、默默支持。

一句到尾,就是「信任和空間」。說易不易,說難也沒有多麽難。兒女的青春期,或許也是為人父母放下「分離焦慮」的過渡期吧。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11月17日星期三

「全知」家長的分離焦慮


連串中學生自殺事件,專家分析,父母對子女要求高,為子女帶來極大壓力。

然而,很多子女覺得最大壓力的, 倒不是父母要求之高低,而是操控之強弱。

操控形父母最明顯的徵狀,是每事問。如果我唔問,點知佢同咩人一齊?如果我唔問,點知佢關埋門做緊乜?如果我唔問,點知佢有咩打算?如果我唔問......(歡迎填充)。

乜都要知、立刻知、全盤知,不然就好無安全感、好不安、好焦慮。意外地,很多對孩子其實要求不高的家長,都是如此。揭開底牌,心裡最惶恐的,原來是: 以前事事纏着我報告的黐身寶寶哪裡去了?

其實寶寶沒去哪裡,他只是實實在在的長大了。

青春期的子女,大都有能力自行處理事情,並從中建立面對世界的自信。過程中他們需要空間、時間,慢慢摸索。但如果被「全知」父母不斷打斷、追問,就會覺得有壓力、窒息,甚至無法長大。

「我要搞掂自己,已經好煩。仲要照顧阿爸阿媽的情緒,我會爆炸。」子女異口同聲,父母未必是壓力的來源,卻多數是催化劑。

別以為細路才有分離焦慮,父母對於踏入青春期的孩子,分離焦慮更嚴重。究竟父母追求「全知」,是為子女好,抑或出於自己的焦慮?搞清楚,事情就好辦。

若是前者,講真,子女其實沒你所想像的需要監控。後者,學習把焦慮放下,便可無後顧之憂享受仔大女大的輕鬆。而這,不正是為人父母最大的盼望嗎?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11月13日星期六

全心保存真的我


偶然會為 coaching clients 做性格測試。

其實性格,跟了自己一世,豈會不知?但知道,又不一定講得出。

測試把「你是誰」徹底掃描,client恍然大悟:「對啊!我不就是這樣?」

測試像鏡子:看清楚,人就舒暢。測試是肯定:原來世上有我這種人,我不是垃圾。測試也像老師:提供努力方向,把你的獨特性發揮到極致。

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測試令人全方位看見自己,全盤接納自己。每個人都是一個package,無需比較,善用就好 。

測試眾多,我偏愛「16 personalities test」。友人知我屬INFJ(Advocate)型,送我視頻《十個理由為何INFJ不能過「正常」生活?》,笑到碌地。公諸同好:

1. 腦袋永不休息,不從眾。 (鄙人按:包拗頸)

2. 凡事都要有「意義」。(鄙人按:轉牛角尖)

3. 長期multi-task。(鄙人按:攞苦來辛)

4. 思考複雜,分析上癮 。(鄙人按:諗多咗)

5. 重視自我實現,輕視物質回報。(鄙人按:堅離地)

6. 目標堅定,不作多餘事。(鄙人按:認真你就輸)

7. 不求優於別人,只求超越自己。(鄙人按:廣告tag咩!)

8. 不追潮流。(鄙人按:Out)

9. 相信安全即沉悶,勇敢則自由。(鄙人按:你揸車我唔會行埋來⋯⋯)

10. 慣性突破思考框框。不,INFJ的世界根本無框!(鄙人按:師兄你玩晒啦!)

真係照肺一樣透徹。但我永遠都愛這樣的我。寫於又添一歲的這天。大家共勉。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11月9日星期二

最好的禮物


「當下就是最好的禮物」(The present is the best present)。

這個講法,不是第一次聽,相信《Present》的作者Spencer Johnson,也不是第一個這樣講。是以,讀《Present》最大的得着,竟非關當下,而是關於過去與未來。

「已發生的不用回想,未發生的不去幻想」——是很多人對「活在當下」的理解。但,真的是這樣嗎?

人生有點經歷的你我,撫心自問,所謂放下,與逃避過去,不就真假難辨?所謂不想未來,與放棄,亦屬一線之差?

以為時間過了,就放下了吧。其實只是把感受掃了落地氈底,繼續發酵,很久以後,在你毫無防備的關鍵時刻,加倍奉還,壞了更多大事。

Johnson說,過去,不會過,除非,從中學習過。唯有直視它、面對它,找出真正的課題,與之對話,將之內化,才可以順利過渡至「當下」。

同理,未來,不但不能不想,還要好好創造、積極規劃。因為若沒有未來,「當下」其實意義不大。唯有當我們擁抱未來,才知道「當下」必須做甚麼。「未來」,是每個人「活著的意義」。走在實踐意義的路上,才會帶着目的好好經營「當下」 。

沒有內化了的過去,就沒有當下。沒有可實踐的未來,也沒有當下。佛系不是活在當下。逃避不是活在當下。躺平也不是活在當下。

「當下」,既是獨立的一刻,也是整條人生時間帶上的每一點 。「活」,就是那個把點串連成線的過程。最好的禮物,就是我們都可以,做自己人生點滴的串連者。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11月5日星期五

辭與別


不辭而別是傷感; 即辭即別是唏噓。

這兩年,香港人對於辭與別,都不陌生。而相對「別」,「辭」又更奢侈。

別,本是必然。人本來就是世界的過客,每個段落有人同行,然後各奔前程。就像日本人愛說的「卒業」,從一個階段離開 ,在另一處開始。

但階段與階段之間,要有個mark,那就是「辭」。Mark an end。Mark a beginning 。儀式不用鋪張,大可從簡,但一定要有。那怕只是一句道別、一個擁抱、一個心領神會的眼神。

辭,可把不捨轉化為對未來的盼望。辭,有與無,是天壤之別。祝福與創傷之別;move on與流散之別;圓滿與缺失之別。

一直告訴自己,誰誰誰要離別,盡力好好的「辭」。把這些年的情,封印在一個擁抱裡,然後天涯各自珍重,也心安理得。

這天,趕往教課的路上,突然收到學生媽媽的訊息:「簽證剛出了,不日出發。所以,今晚是仔仔最後一次來上課了。」

噢!忽然這麽快。我心想。看看錶,還有15分鐘就開課,但總得做點甚麼。四顧一下,馬路旁剛巧就是文具店,衝進去,飛快買了一張咭,咭上寫着:

「You are not alone.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trust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you bigger than all obstacles.」

無巧不成話,本來就想好,今晚要帶孩子們做Metta Meditation,把祝福送給你愛的人以及這個世界。那麽,不如索性祝福要離去的,也祝福留下的。合上眼,靜觀數分鐘,張開眼,在咭上寫上贈言、合個照。感恩很多的巧合,令我們在此亂世有緣遇上,而且能夠鄭重地說再見。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11月1日星期一

最新熱門科


報載,新一年大學聯招,部分昔日爭崩頭的科目,如政治或新聞系,獲考生列為首三志願的數字,大幅下跌。

這結果,不教人意外。我最好奇的反而是:有沒有哪科,被列為首三志願的,大幅增加?

報道沒提及,只能從旁推敲。在大學任教的朋友說,這兩年,忽然間,多了人,首三志願,必有一選,是哲學科。

從前的哲學系,每屆總有一兩個die-hard fans。其他人嘛,選哲學,當水泡,成績平平,買保險,打個底。

今天,後備變正印,而且同學對學習的投入度,丁點不「水泡」,倒有點像「真愛」!

我的觀察,也不謀而合。從前,孩子們聽到哲學,大多眉頭皺,心想:關我咩事?

但近年,討論選科,每每有人提及哲學。同學仔坦言,問心,書,讀多少都一樣,事關我還未搞清楚——做人為乜 ?

真心想知,苦無答案,唯有多讀書。然後轉眼幾年,踏足社會,變出另一現象:年輕人,要嘛很早婚,要嘛堅決不婚。

前者,一畢業,嗱嗱聲拉埋天窗,三十歲未夠已為人父人母。外在世界,諸事徒勞。但回家關上門,孩子伏在自己胸口甜睡的樣子,千金不換。人生的意義,莫過於此,也只能如此。

後者,心想做人「得個捱字」,枉談人生的意義。生有涯,做人過得自己過得人,於願足矣。他日兩腳一伸,不要麻煩人,跟世界無拖無欠,最好。多餘的關係牽掛,例如婚姻或子女,可免則免。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