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星期四

男孩如此長大


三小時,十二年,光影留情,歲月無聲,只剩下淡淡然的青澀與哀愁,淡淡然的留白。因為它所講的,都是生命裡的「in-betweens」。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充滿大事。Boyhood》(《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裡男孩Mason經歷父母的離異、再婚、再離婚、三度結婚、三度離婚,而他就在不停的搬家,轉校裡過着日子,同時也經歷着成長的迷惘。

但是,鏡頭下我們看不見這些大事,例如婚禮或者簽紙離婚,當然也沒有典型的荷里活式起承轉合。我們只是平靜而真實地感受男孩如何在變化與變化之間的「in-betweens」中生活。

波瀾起伏的歲月,隱伏於日常中。而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被這些很落地的「in-betweens」去界定。男孩明明是自己生命裡的主角,卻同時也像自己生命的旁觀者。不斷適應,不斷觀察,不斷理解──何謂成長與人生。

小孩子就是,別人隨口說的,你總是太認真,因此以為爸爸會把私家車留給將來十六歲的自己。青春就是,別人都要你認真,你卻仍想「take it easy」多一會,教授問你要甚麼,你語塞,因為你還在摸索。成年就是,你終於發現,那些你以為很棒的成年人,一樣理不出生命的方向,就像那個看着自己離家,哭崩了的媽媽。爸爸說,人生,就像披頭四各自代表的四種態度,單獨不成章,融在一起,就平衡了。但是,比例如何拿捏,誰來教我?


「我們總是說,捉緊當下。其實,是當下捉緊了我們。」而當下,永恆在變。人生就是,被每個不由自主的當下抓住。成長就是,學習把那個客觀的當下,融入內心主觀的當下。內在與外在的對話,投入與抽離的徘徊,慒懂與懂得的交纏,就是成長的印記。男孩問,這一切,都是為了甚麼?爸爸說,至少,你感受過。

2015年1月26日星期一

在水窮與雲起之間



年輕的Juliette Binoche,很美。中年的Juliette Binoche,有韻味。《坐看雲起時》要不是由她來演,演不出那種人生走到分水嶺的複雜與糾結。

摰友逝世,婚姻失敗,成名太早,沒有朋友,追不上時代,名氣走下坡,剩下一個不離不棄的助手。助手欣賞她、尊重她,赴湯蹈火為她賣力,當然也充當閨密,是她唯一的傾訴對象、生活伴侶。

如影隨形的關係,難免撲朔。對號入座以為是同性之愛,未免膚淺。真正的元兇,是寂寞。人生下半場,前無去路。當年飾演海倫娜的演員,自殺而終。今天的自己,如何面對這角色?當年的摰友導演,竟選擇在拿大獎那天,自我了結。走到了人生這個關口的她,又該如何自處?新晉女星的狂妄,益發映照自己的蒼白與脆弱,無依無靠,驀然回首,只有忠心的助手。

很喜歡那些曖昧的吸煙場面。助手總是替她點煙,有時懶得點,就二人分享一支煙。是習慣,是懶惰,還是一種內心安慰?心煩時,吸煙,是心靈的鎮定劑,鬱悶的解藥。而吸助手吸過的煙,就是情感的美沙酮,補償了內心的一片空。

空虛令她對身邊的水泡依附、依戀,繼而希望全盤佔有和操控。讀劇本那幾段戲中戲,殘酷地一層層揭開,關係如何變酸。由合作無間,到親密,到嫉妒,到依賴,最終逼使助手在窒息前一刻,決定永遠消失。

助手失踪,猶如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故事卻刻意略過她所受的打擊。鏡頭一轉,只見仍是年過四十的她,自己溫習劇本,上路不需要旅伴,遇上好角色更大方推薦她曾經看不起的新人擔綱。她,終於放下自己,也找回了自己。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最難過的,總是在水窮與雲起之間。過得了這個樽頸位,世事如舊,心境卻已豁然開朗。

2015年1月23日星期五

青年創業的障礙



究竟用公帑資助青年創業,作用有多大呢?

友儕當中,近年不少人創業。故事聽得多,奇怪的是,平凡人如你我,創業的最大障礙,其實,原來,竟然,不是資金。

要扶助青年創業,或許得先問,他們都是如何創業的?簡單劃分,大概有幾種:

一、賣貨的。例如走水貨賺差價,或者做些手工藝來賣。這些人,通常會有個網上商店,或者租個實體蚊型小舖,比如近年很流行那種劏房式辦公室舖。

二、賣服務的。他們通常有一技之長。例如,美容、化妝、攝影、表演之類,周圍接生意,介乎創業與當freelancer的狀態。

三、賣創意的。例如設計手機apps,幫客戶度橋,甚至做研究。

對這些人來說,創業的最大障礙,不是不夠資本,因為打從一開始,已是人工除外的無本生意。弊就弊在,連生意都無。

空有一身武藝,但無人知,生意就做不起。但大規模的宣傳,又太花錢。供與求要遇得上,難過宅男娶老婆。

有說網上世界,已是最好的免費宣傳平台。理論上,是。但實際上,網上資訊雜亂無章,有財力的買家都不會上網找人供貨。我倒聽說過,有年青人創業的點子,正正是提供度身訂造的人肉網上搜尋服務!

幸運的人,不是沒有。見過做手藝的朋友,十年不發市,忽然遇上某大機構,落單承包所有紀念品,忽然就站穩腳步了。也有賣飲品的朋友,因緣際會,遇上某集團,茶水房全線長期入貨,生意就上軌道了。

如何提高這些「偶然」的機會率,政府可否擔任某些中介角色?為羽翼未豐的事業,提供更多曝光的平台,一旦有了第一個機會,路就易走多了。做紅娘,相比派錢,或許更功德無量。

2015年1月20日星期二

五歲小孩會講「行政長官」嗎



我認,我關注的,實在很無聊。但我真心覺得,整份施政報告,最礙耳的,不是特首批評《學苑》搞港獨,而是那個五歲小孩的故事。

梁振英說,有位五歲小朋友問他︰「行政長官,我長大後住哪裡?香港還有沒有足夠的土地?」

奇怪的,不是這個還在唸幼稚園的小孩,會那麼憂慮無屋住(而且不是現在無屋住,而是「長大後」無屋住)。也不是因為世上有個天才兒童,五歲已經知道房屋跟土地供應有關。而是,小孩竟然喚梁振英作「行政長官」!

講真,我聽過幾歲小孩把特首叫作「特首」、「梁振英」、「CY」,甚至「689」,但從未聽過小孩叫特首作「行政長官」。其實,就連成年人都不會把梁振英叫作「行政長官」。這個正統到不行的稱呼,是留給立法會主席交波給特首發言時用的。

一個故事,熟真熟假,入信與否,往往就是敗露在這些小節上。而我一廂情願認為,近年官員「說故事」之風,其實源於2007年特首選舉梁家傑那個「82歲張伯希望有生之年可以親手投票選特首」的故事。

故事要感人,首先必須是真的,不單事件真,感情也要真。切膚之痛,同聲一哭,話說到群眾心坎中,才有感染力。七年前有張伯,雨傘運動裡有好幾個黃伯,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聽得人心有戚戚然,不想回憶,未敢忘記。但五歲小孩談買樓?金牌編劇也寫不出。

其實,施政報告,合該是悶的。不用雕花,講得出,做得到,也做得好就夠。五歲小孩的故事,不過是東施效顰,只證明某人的語言偽術又再升呢。施政報告出爐那晚,剛巧有飯聚,席間有人說,梁振英(對,而不是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聽來幹嗎?反正都施不了政!全場大笑。而我,只覺悲涼。

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

如何賣杜如風



其實,我一直覺得,杜如風有幾分似阿Sa蔡卓妍。

圓圓眼,包包面,真性情,神經刀,跳脫,夠放,還有那說話獨有的節奏、腔調和懶音。

想像阿Sa在未走紅前,若在大台主持旅遊節目,用一聽就認得是她的腔調,講足半個鐘,很可能一樣被數臭。

但是,當阿Sa出現在大銀幕,她不但不趕客,還挺討好。她不用「食角色」,而是角色食她。喜歡你是你,角色跟你來寫,慢慢就紅起來了。她從不是票房毒藥,更可能是某程度的票房保證。

如此想來,杜如風的《流行首爾》,引來罵聲四起,多多少少,乃非戰之罪。因為,我們只懂得用大台慣常的旅遊節目模式,去量度她,批評她:跳來跳去,做馬騮戲,遊遊蕩蕩,言不及義,你搞咩?

誰叫我們早已習慣了蔡瀾嘆世界或者李純恩帶你找好吃的公式,附以美女戥腳主持很假的一句句:好味啊──好靚啊──真係架?!

看杜如風,不能當作「正常」旅遊節目般看。嗯,以旅遊書比喻吧。四平八穩,有齊食買玩資訊,交通指南、折扣贈劵和搶眼封面的,是主流。另類的作者卻只是隨心隨行隨寫,字多字少有時畫隻龜,像日記也像私相薄。杜如風,就是後者。

要賣杜如風,就要用這方式定位。「One man band」的鬼靈精,話知你的旅遊方式。收費台,做得起,因為觀眾根本就在找有別於大台的東西。但回到大台,拆不走觀眾的既定思維,就變成炮灰。

做另類市場,要由主持人做起。先愛上你,自然愛上你的角度和風格。以前,大台努力打做粒粒新星,度身訂造宣傳大計。今天,即買即用,自生自滅。《流行首爾》之死,誰最蝕抵?當然不是杜如風,而是,因循而慳力水的大台。

2015年1月14日星期三

暖場司儀



看頒獎禮,愈來愈不期待得獎金曲。幾分鐘的歌,唱不夠一分鐘,未熱身已玩完,聽者無癮。講真,我覺得這些安排對得獎者極不尊重。

最期待的,是「暖場司儀」。而這個,又是現場觀眾的專利,因為電視不會直播。收音機有得聽,但哪及得上目睹司儀表演時那些抵死表情那麼過癮。

暖場,顧名思義,當然是用來緩和冷場。電視要去廣告,現場無事做,就由暖場司儀來填空。今年港台十大金曲的暖場時間,叫人拍爛手掌。聞說,這是司儀最用心度gag的一次。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多事之秋,「悲劇+時間」,自然育成笑話。

曾志豪和羅啟新,一唱一和。以前,成龍大哥首本名曲「警察故事」,堪稱香港警隊主題曲。今天,恐怕要轉,因為警察變了慈母。可以唱「無法可收手的一對手,帶出傷痛永遠在背後……」,或者「媽媽,我沒有過錯……」,又或者「I just call to say, arrest you……」。

譚玉瑛為甚麼長青?因為名字改得好,叫「育嬰」,注定要主持兒童節目。但如今,連「放學ICU」都沒有了,怎辦?不如捧紅學生新偶像,如黃之鋒。但家長不太喜歡。而且,之鋒可能做做下節目被拘捕,大吉利是。那家長最喜歡甚麼?孩子學英文。所以,新一代兒童節目,應該是「四點鐘許Sir」,教你凡事「recap in English」。

亞視要自救,做甚麼好?尋找他鄉的故事?不,尋找他鄉「白武士」才對。而今年的「年度感動人物」,還用找?當然是捱足義氣的亞視員工。

Behind the Scene」的東西,永遠最好看。暖場司儀相對大會司儀,說甚麼都可以放一點,盡一點,打入觀眾心坎一點。但當然,其實今時今日網上世界甚麼都能重溫。在哪兒?動動腦,搵得到,就執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