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9日星期六

扮中坑的一夜





開小差到東京玩幾天,第一件事,就是找吃。

到新橋吧!每次造訪,我總是二話不說拉着當地友人,豪氣地建議。

然後,嬌滴滴的昔日同窗們,扁着嘴還我一個鄙視眼神:你知不知道,這種地方,只有中坑阿叔才去?

我知我知,那兒居酒屋雲集,且不是像「和民」那種雅緻餐廳,而是大排檔式的菜館,日本中年上班族(俗稱Salary Man)下班後的吹水聚腳地。

然而,我才不敢說,剛過去的平安夜,我還不是與一班八十後去了吃蛇,大除夕拉大隊做腳底按摩。心態,早就跟中坑阿叔相去不遠。

這回好了,賣甩女性友人,扯着旅居東京的肥仔堂弟,直奔兩個月前才開業的「有楽町産直飲食街 」。

盤踞於有樂町站架空橋底的轉角位置,燈火通亮,人聲鼎沸。幾家鋪各有自幔佳品:岩手豚、長野雞、静岡魚、熊本馬...即日由當地直送。

肥仔問我吃甚麼,我想都不用想,一屁股坐下賣馬肉的一家。當年蛋家雞見水、窮學生見馬,怎都吃不起馬刺身。刻下豪氣來一盤,有齊馬頸、馬胸、馬赤身,我瞇起眼嘴嚼,忍不住說,如此鮮味,真是從沒嚐過。肥仔看着我大鄉里出城,不禁失笑。

眼前的未吃光,肥仔竟問,走不走?原來,幾家鋪相連而打通!桌過桌,鋪過鋪,每家只吃幾皿最有名的,跑勻全場才罷休。身旁的阿叔看得瞠目,懶得動身,索性點別家的菜過來吃,一樣行!

大杯酒、大塊肉,拍枱拍櫈大聲講大聲笑。失儀,卻盡興。尤其遇上千杯不醉、多多都吃得下的對手。酒過三巡,有點眼花,回頭四顧,全場一個遊客都沒有,半位女士找不着。心想,如果沒有過勞死和那永做不完的「殘業」,當個本地中坑,還算幸福。 皆様,ご苦労様,乾杯!(東京行.一)

2011年1月26日星期三

機會

「如果你問我,寧願做一個1977年畢業的香港人,抑或2011年畢業的香港人,我會選後者。因為,現在的機會多好多。」──梁振英在剛過去的《新聞透視》中如是說。

其實,我一直有點介懷,當上一代堅持新一代有許多機會,而新一代又總是埋怨機會太少,我們所說的,是一種怎樣的機會?甚或,究竟是否同一回事?

記得某次與某政府高層茶聚,他搖着頭說:「我就是不明白,怎麼今日年輕人都說沒有機會。看你!說辭職便辭職,要寫作便寫作,上一代那奢侈得起?」

然後,我終於明白雞同鴨講的原因。

高層說的,是選擇的機會。相比往日,行業、工種、聘用形式,都更多元化,是不爭事實。上一代生活艱難,不胼手胝足苦幹,開不了飯。今日我們三餐不愁,選擇自由,還怨三怨四,不是不長進是甚麼?

然而在後生眼中,卻又是另一個故事──我們有許多橫向的選擇,卻無甚機會縱向往上游。

生活無憂,可以享受過程;然而前無去路,也就只能享受過程。

有機會負責,才會學懂負責。能向上,才愈發積極向上。當年若沒有移民潮、要不是回歸後本地化、如非正值經濟起飛,梁振英會否仍是今天的梁振英,或許連梁本人也說不準。緊抱夢想,是因為曾經夢想成真。雞先,定蛋先?

上一代羨慕我們的自由,天曉得我們一樣嚮往努力就能成功的香港故事。沒有鬥志,年輕人難辭其咎。但心理因素,很大程度也受客觀環境操控。當我們埋怨年輕人混混噩噩,也曾否體諒崛頭路裡找出路的難度?

每一代的處境,也是獨一無二的,無需誇大也無容輕視。我只希望,對照比較,不為標籤謾罵,只為認清自我。不以時代為恥,不以自我為傲。從這一點起,不慌不忙再出發。成功,則仍在不遠處。

2011年1月23日星期日

學在知覺麻木前(下)

上回提及,在討論「香港核心價值」的一課上,我請同學把記憶中香港的聲音/說話、氣味、畫面、集體行為,盡情寫出來。

高中生的版本,是這樣的﹕

聲音/說話﹕平反六四、董建華下台、你有壓力我有壓力、官商勾結、得閒飲茶。

氣味﹕汽車死氣、汗味。

畫面﹕遊行、示威。

集體行為﹕遊行、示威、反高鐵、圍立法會。

十五分鐘內,幾個同學埋首寫寫寫,然而大部分答案都是相同的──都是報章常見、書上常載的。

初中生的版本又如何?

聲音/說話﹕埋嚟睇埋嚟揀、打你個死人頭,打你隻死人手、埋單,唔該、你個仔/女近排點、喂,記得facebook我、還政於民,平反六四……

氣味﹕煙味(尤其垃圾桶旁)、魚蛋、燒賣、雞蛋仔味、廢氣味、食肆廚房油煙味、商場夾雜冷氣的漂白水味、麥當勞紙袋透出的薯條味、夏天的蚊貼味、止汗劑味……

畫面﹕人來人往的中環、祟光門口等人、迫地鐵、香港夜景、毓民掟蕉、o靚模去書展、法輪功、朝早搭車人手一份免費報紙、同枱吃飯人人掛住玩iphone、迷債苦主示威……

集體行為﹕七一遊行、反高鐵、罷食大家樂、搶購演唱會門券、iphone和ipad、菲傭聚腳皇后像廣場、自由行來購物、渣打馬拉松、六四燭光晚會、書展排長龍、上facebook悼念菲律賓遇害港人、互傳陳冠希、阿嬌淫照、炒股票……

萬試萬靈。初中生的版本,總是更闊更廣,更有生活感,也更有「人味」,更貼近真實的香港

孩子不過相差幾歲,由初中升上高中,書讀多了,試考慣了,活動密集了,思考框框,卻也變得更窄了 。

如果拿着高中版本去歸納香港的核心價值,會得出什麼?想必下筆字字艱難吧。要求救,又唯有死記硬背報紙起來。

太遲開始的靈活學習,其實不過是另類填鴨。

2011年1月20日星期四

學在知覺麻木前(上)

我一直懷疑,其實高中才來學通識,是不是有點遲?

當然,有人認為,高中便要學,實在太早。這不一向是大學才有的科目嗎? 十幾歲人仔,便要討論連大人都不看的時事,你想他們得出什麼真知灼見?

因為,我們都相信,學生要熟讀林行止潘小濤劉銳紹(誇張一點的更以為,要寫得出他們所寫的),才能來應試。鬥快看最多報章東施效顰,集大成便是「多角度」思考。

而其實,中學程度的通識基本要求,不過是重新磨利孩子們的生活觸覺。能夠掌握事情簡單的來龍去脈,歸納平日的觀察,再說說個人意見,合格有餘了。

可惜的是,最好奇最好學最敏感的個性,除着孩子年紀漸長,早被迅速磨平磨蝕。踏入高中的孩子,往往已被道聽塗說的大道理大議題,壓迫得連與生俱來的洞察力,都沒有了。

話說那是一個談「核心價值」的下午。香港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民主自由?聲色犬馬?吃喝玩樂?一味求快?還是更赤裸裸的錢、錢、錢?抑或,最貪心的「All of the Above」?

人言人殊。而我最怕的,是學生不求甚解背出一堆陳腔濫調的答案。

好吧好吧,即管以此理解「核心價值」﹕一個城市的價值,會透過城市生態反映出來。不如先撇開「核心價值」的內容不談,嘗試重溫一下,在我們記憶中的香港--我們土生土長的地方,是怎樣的?

於是,我同學們,把過去十多年在香港最常聽的聲音/說話、聞到的氣味、見到的畫面、經歷過的集體行為,一一寫在白板上。

而我必須說,每一次,我都很詫異,怎麼高中生與初中生(甚至高小生)眼裡所見、記憶所及的,可以如斯南轅北轍……

2011年1月17日星期一

感覺關總掣(下)

孩子們說不出好故事,哪怕要說的,其實只是他們最熟悉的事。

不是因為沒有說故事的技巧,而是壓根兒對所說的,沒感覺。

沒感覺,因為我們總以為,只有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才該有感覺。

然而,其實最平凡的事,只要說得有感情,一樣動人。記憶所及的,是某同學的這一段﹕

「上周醒來,發覺天氣轉涼了,有點秋意從窗口飄進來。我心想,太好了,因為我一直都很怕熱。於是,我找出了一套很久沒穿過的長袖運動套裝,爽快穿上,到樓下跑了幾個圈回來,微微出了點汗,不累也不膩。然後家人都起床了,我們一起去飲茶,好像許久沒這樣過一天了。」

沒什麼大不了的情節,但我們都聽得動容。因為當中,有說故事者的情感,比起那些沒血肉的「飲左茶囉」、「跑左步囉」,更教人相信,那是真實存在過的經歷。

又有一次,某人如是說:「上周三放學回家,媽媽對我說,我愛你。」

「吓--咁核突?」「咁肉麻!」「咁老土!」小鬼們嘩聲四起。我記憶中,這是少數反應熱烈的開場白。

「嗯。」同學續說:「因為小時候媽媽間中也會這樣說。近年我們長大了,少聽了。最近她忙得幾乎幾星期沒跟我們說一句話,上周下班看見我們在家,就走過來給我們擁抱,說I Love You。我和妹妹都很開心。」

本來仍在尖叫的小鬼,突然靜了,好像都在思索,自己跟家人,平日是如何表達愛的呢?

理解、表達事情,需要技巧,但更要依憑的,其實專屬閣下獨一無二的真實情緒。情緒,不一定靠驚天動地的事情來啟動。感覺的開關掣,在我們每個人手中。有感召、有話想說,再談組織與技巧也不遲。

2011年1月14日星期五

感覺關總掣(上)

早前在拙欄提及,我的通識班上,愛叫同學分享「一分鐘故事」。

看似尋常的聊天,卻原來比測驗默書,更叫孩子為難。

孩子都說,故事講不好,是因為不懂取材,不夠技巧。但我思疑,其實真正欠缺的,更原始,而且跟所有都市人一樣,是對生活的「感覺」。

「上周……去了印尼。」某次,某甲如此展開他的故事。

「然後呢?」我問。「無……無啦。」「多說一點?」我鼓勵。「在飛機上看了兩套戲!」我打了個突,心忖﹕這兩套戲一定史無前例的精彩。

「然後呢?」「套戲……120分鐘。」他那恨不得找洞鑽的樣子,告訴我其實他並不是要談那齣電影,而是壓根兒想不到要談什麼!

追問下方知,去年孩子的家曾接待某印尼學生,今次是交換計劃的下半部,輪到孩子造訪印尼。

首次隻身深入彼邦一個陌生家庭,怎可能沒故事?幾天以來,都幹過什麼了?

「沒什麼呀,都是吃飯睡覺出街之類。」孩子說。「有沒有甚麼跟香港不一樣的?」「嗯,好像沒有。」

「哎呀,怎可能?一定很好玩!」等聽好戲的同學們,難掩失望之色。

其實,說不出故事的,不只某甲。大部分孩子,都對別人的故事很有興趣,卻無甚意欲講自己的故事。這方面,還挺像成年人世界,永遠隔離飯香,認定自己的生活,乏善足陳。

出國幾天,即便只是吃睡拉,在別國的文化習俗中,也總有點觸動情緒的片段吧。倘若真的跟香港一模一樣,就更是大新聞了。

絲毫未覺當中有文章,大概是因為,我們的七情六慾五觸覺,關掉了總掣,而且關得太久,久遠得生了鏽。沒有值得說的感覺,因為早已沒有任何感覺。

究竟怎樣令孩子重拾感覺?這問題,我至今也沒答案。(待續)

2011年1月11日星期二

信心包底

又一瑜伽中心結業。

一街苦主,旁邊通常也有一群事後孔明。「早說預繳消費靠不住,也就別參加嘛!」

曾幾何時,我也是孔明之一。不是用家,當然口響。一旦有需要,就發現除了預繳,根本別無選擇。

散買一個月,是天價。抵得了幾個月的話,已夠買一年會藉。而基本會藉,其實不貴,幾千元玩足一年。

戲肉,是買了會藉後,定期造訪,定期被死纏游說,某天一時心軟買下其他療程(美容瘦身、私人健身訓練之類),計時炸彈,從此埋下。

即使從經營者的角度看,我也實在體諒預繳的要求。一個健身中心的投資,幾千呎地方無數設施,沒有長期客戶,怎生存?

問題是,一個中心要大量客戶才養得起。競爭白熱化,鬥快開、鬥遲死,客戶像賭仔,賭自己是幸運那個。

競爭問題,又會衍生信心問題。信用咭公司恐防瑜伽中心結業,扣起部分預繳款項。瑜伽中心因為沒有餘款周轉,死得更快,惡性循環。

曾有行內人建議,由同行接收苦主,以未消費餘額購買新中心的療程。個人認為算是好橋,至少客戶不至於血本無歸,經營者也賺了送上門的客源。同行不是敵國,互相攤分風險。

由是想起政府力銷的自願醫保計劃。

七折保費、長期病患也保、不因賠過而加價,不算最吸引。重點,在於風險管理。

保險公司的最大噩夢,是一眾高風險受保人同時中招,好比銀行擠提,賠不了,等執笠。有政府500億資金當後循,也就像有銀行存款保障,信心問題,迎刃而解。多了人買保險,更多人攤分風險,公私型醫療分流長遠更有效。人口老化當前,算是幾贏局面。

政府近年的政策,甚少教人舉腳贊成。對自願醫保,我倒有期待。惟望做好規管,別要出閘脫腳,好事徒變醜聞。

2011年1月8日星期六

一分鐘故事

「一分鐘!講上周發生的一件事。」——是我慣例的開課「儀式」。

表面目的,是破冰。

「上星期……看了XX的演唱會。」

「嘩,你買到票?」「我撲了許久也撲不到!」「好看麼?睇相!睇相!」眾小鬼眼睛發亮,瞬間由陌生人變成雞啄唔斷的糖黏豆。

但其實真正原因,是要孩子把「說故事」變成習慣。

通識,教了一段日子,愈發覺得,其實更應搞好基礎訓練。聽讀寫講都好,通識不會差到哪裡。反之,連講身邊事也期期艾艾,絕不可能把艱澀的時事說得頭頭是道。

「上周……放假睡到十二點囉,冇啦。」「上星期……畀中史老師鬧囉,講完。」。「老師,上星期冇發生呢……真係冇。」

要講一件事,孩子卻只能吐出幾隻字。長一點的,則甚有麥太跟麥兜說寢邊故事的風格:從前有個小朋友,早睡晚起,第二天,他死了!

於是,老師也只可「擠牙膏」般,把重點字字逼供出來。

「嗯……前兩日……班早會表演。」「噢,表演什麼?」我倒是真心好奇。

「唱歌。」「唱什麼歌?」「自己寫的。」「這麼好玩?怎樣寫?」「就是把我班同學的特色,寫入歌詞再譜曲,再拍成短片囉。」

「嘩!」全人類齊聲讚歎。戲肉……終於出來了!就集中講這個,再來一次吧!

可以想像,重組後的故事,精彩多了。眾小鬼,聽得入了神!

幾個月下來,故事的質素明顯進步了。孩子視通識作洪水猛獸,因為它戳中了咱們不敢不想不擅表達的死穴。 但當習慣性「自動波」吸收、組織、表達,就發現大小故事,俯拾即是。

「哦,我懂了。」口痕友儕贈我一句﹕「通識,即講故事,即是『吹水』。」

這個嘛,我會說,吹水,跟情理兼備的分析,層次還差很遠。但至少,有水可吹,是個開始。

2011年1月5日星期三

被困之樂

這,可能是風涼話。這樣說,有點折墮。但,爛玩精如我,實在頗享受被困機場。

記得大學最後一年,參加了一個交流活動。全球數十間大學的華人學生,一起回中國尋根。

最後一站由上海到香港,飛機飛了兩小時,差一點點便到達,突然機長宣布,機件故障,需要原機折返!

已經記不起,為什麼不在香港降落修理,而要千里迢迢回航。只記得二百個學生,盤鋸在離境大堂的哄動場面。

吱吱喳喳水裡來火裡去的討餐劵換食物,掏出報紙雜誌「霸地盤」。布在,人在,好有野餐feel。高聲談笑,開壇玩啤牌。那年代,沒有手提和上網,派個代表打長途報到就是。反正既來之則安之,本來同學中還有幾個頭暈身㷫發高燒,玩完幾個回合,小病小痛不藥而癒。差不多到了深夜,才浩浩蕩蕩再起飛。

當日的團友,已不常聯絡。每隔三幾年重遇,談及這一幕,倒還是興奮如舊。

又有一次,一個人流落莫斯科機場,呆了一整天。飯吃過、書看罷、歸家無期、言語不通。心血來潮給友人寫了封信,事後友人一隻字沒讀過,因為,信,寄失了!但他認為我流落異鄉仍想起他,認真唔話得,從此友誼更上一層樓。班機誤點,我賺了一個好朋友。

平日爽約「放飛機」,誰都不原諒你。但飛機不飛,沒人會怪你。工作多得推不掉,風雪路阻正好小休。沒工作等運到,更沒準時上機的必要。搞不好,像湯漢斯的《The Terminal》般,因被困機場譜出戀曲,該是宅男們的最大喜訊。困獸鬥, 被迫搭訕,沒人懷疑你立心不良嫌你言詞劣拙,隨時得米。

想說的是,小病是福,小困是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看見航機誤點,而看不到誤點之樂,該不會是咱們的最大盲點?

2011年1月2日星期日

風雪中的選擇

留學倫敦那年,我們在「新生入學需知」中,發現了這一句:「如考生因任何原因未能到試場應試,校方概不負責。」

過目,即忘。直至踏入考試季節,天氣冷得叫人想冬眠,偶然還刮起雪。香港的地鐵遲到三分鐘,即上頭條。倫敦地鐵動輒停幾小時,是閒事。天氣壞時,一停便是幾天。

我們都是住在離校很遠的廉價宿舍,備戰得頭昏腦脹之際,想起了「入學需知」那一句,心涼了一截:若考試那天刮大雪,交通癱瘓,豈不是前功盡費?

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一群青春少艾,七咀八舌想辦法。走路吧,幾小時,一定到。不是吧,下大雪,未見學校已橫屍街頭了。呀,找個住近學校的同學,提早到他家屈蛇吧!快速一瞄,全場人都是住在Zone3、4的窮光旦,哪兒有這個竇?

有!有了!在學校附近酒店租個房,一起擠進去待天光!不不不,太貴了,不如找B&B,幾十個人一起睡,說不定能破健力士紀錄大全,哈哈哈哈!對呀對呀!不如現在就物色地方,低價訂購,考試期間高價沽出,撈一筆,嘻!

你一言我一語,吱喳喪笑討論了一個晚上,讀過的書幾乎忘記得一乾二淨。後來考試前夕天氣好轉,大計沒成事。我們卻為着這些鬼主意,興奮了許久。沒人想過去投訴校規無理。更重要的是,因為大雪而要「諗計仔」,我們覺得超好玩!

因為香港學生在風雪中滯留倫敦的事件,喚起了舊記憶。暫且不討論港孩、怪獸家長現象,我倒惋惜,孩子們一早失掉童心。

大風雪百年一遇,光是趕上了,已教人血脈沸騰!被困機場,其實也有許多樂趣(另文再書)。如果壓根兒不把它當災難,就不用喊苦喊忽了。

新一年,不管順逆,祝人人常抱玩樂享受之心,壞事都變史無前例的刺激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