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9日星期六

下屬就係我個客


她,在國際連鎖品牌集團任職,十年來都是top sales。數月前,升任主管。逆市中升職,可喜可賀。豈料對她來就,卻是惡夢的開始。

「講真,我寧願跑數。管人嘛,我真係唔得。無能為力!」她耍手擰頭。

平日做事賣力的她,扭盡六壬都推動不了下屬。在下屬眼中,這個主管好長氣、好煩、好chur。做sales,她是老闆的寵兒。做主管,卻變了下屬的公敵,深感挫敗。

「你怎麼看下屬對你的評價?」我問。「我知道自己長氣啊!但不催促同事就不交貨,把我的話當耳邊風,怎辦?」她追,下屬逃,再追,再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你從前是top sales,不如分享一下成交的心得?」我轉個話題。「這還不簡單?不過就是賣甚麼,和怎麼賣。」

觀人於微的她,往往跟客人閒聊數句,已可大概掌握對方性格,投其所好,挑選合適貨品,配合對方中聽的方法推介,瞬間成交。

「幻想一下,如果下屬就是你的顧客,你要推銷的,是這個工作。作為top sales的你,會怎close deal?」她一呆,曰:「我懂了!」

後來,她仔細分析了每個下屬的性格。賣甚麼?有人重視開心;有人想要成就;有人最等錢駛..... 怎麼賣?有人喜歡長話短說;有人需要事事提點;有人渴望虛寒問暖....

數月後,下屬們自發跑了很多數。她也不再是下屬眼中的煩上司。而她發現,管理,跟賣東西沒有兩樣。發揮top sales的本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用合適的方法溝通,自也無往而不利。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5月25日星期二

在路上的人


電影《浪跡天地》(Nomadland)裡,有這畫龍點睛的一句:「I am not homeless,I am just houseless。」考慮移民的朋友自嘲,我們不也正在homeless與houseless之間掙扎嗎?

在香港,很大機會,一世houseless。移民,帶着僅有的積蓄,總不至於houseless,但也從此homeless。

究竟,home 是甚麼?

電影裡女主角的鄰居、妹妹和追求者都曾邀請她一起生活。但這些offer,頂多是個舒適的住所,卻不是「家」。香港人要離開,找個安全、舒適的地方落腳,看似不難。但,那也是「家」嗎?

無奈本來的家,也不像家。最心愛的東西,都沒有了。女主角痛失摯親。香港人痛失曾經令我們引以自豪的所有。

情何以堪,唯有出走。她拍手無塵,唯獨眷戀父親與丈夫的舊物,因為「what is remembered,lives」。不想遷居別處,但求「原址保留」離世丈夫在世上活過的痕跡。然而既然如此,何必毅然上路?既要上路,又何苦仍背負情感的包袱?

在having 與 remembering 之間,她無奈接受後者,在home與house之間,她主動選擇前者。外在的放下,可轉化成內心的放下嗎?

「I may be spending too much of my life just remembering。」終於釋懷,是因為路上的聚與散,令她參透:「there is no final goodbye 。」

此時此刻,我城也有多少人,放得下許多身外物,卻放不下無盡的回憶與心結?離不開,留不低,情感煎熬的終極出口,是哪一天頓悟,旅居於人世間,不論往哪裡去,somehow we will see each other down the road。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5月21日星期五

唔好代我做人


故事一:

阿媽版本:每次孩子要求玩遊戲,總是玩到一半就走咗去。「玩,就係你玩;執嘢,就要我執。公平咩?」阿媽自嘲,似工人多過似阿媽。

小女孩版本:「我想阿媽陪我玩,而不是管住我點玩。」事緣阿媽一邊玩,一邊抱怨小女孩這裡做錯,那裡犯規,小女孩意興闌珊,半途離場,剩下一地玩具。

故事二:

年輕才俊受訪,記者問:「你走了不一樣的路,家人如何支持你?」才俊答:「他們對我最好的支持,就是懂得不要太支持。」才俊說,家人不反對他的選擇,就已是最恰到好處的支持。太支持,比本人更緊張本人的發展,反而是壓力。

故事三:

少女把心儀男生的ig照,遞給爸爸:「老竇,你睇你睇,這男生是不是很靚仔?」老竇架上老花鏡:「咩呀,又睇?早兩日咪睇左囉。」少女:「睇多次啦!」老竇反白眼:「有幾靚仔呀?你老竇我後生時仲靚仔。要不要看看老竇後生時的相?」

少女伸脷逃離現場......心暗贊許老爸的反應,表示知道,卻不要太在意,適時加些幽默感,這些「識做」的家長,邊處搵。

親子之間,不離不棄,卻常存安全的距離。「唔好代我做人」,是一眾子女的心聲。有需要時請伸出援手,無需要時完全唔好幫我。讓我走自己的路,自信是我的引路燈,你的愛是我的後循。有自信也有愛的人生,夫復何求?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5月17日星期一

早d抖的新日常


這陣子,香港人有個新日常。晚晚十點正,地鐵站人頭湧湧,演唱會散場咁款。轉車站候車月台之擠擁盛況,媲美集體收工。

十點鐘,集體歸家,對比往昔夜夜笙歌,人人忽然深閨,事關食肆齊齊打烊。限聚措施放寬後的那些ABCD區,聰明人才搞得懂。平凡人寧可play safe,若是商場舖,更是930一到,明天請早。9點last order,落遲些都無。

才剛入黑不久,已經周圍無嘢食,還有甚麼人生意義?不如返歸早d抖。入睡那刻,灰姑娘那午夜大鐘都未響,心理上已經覺得好夜。

發夢都無想過,疫情的副作用,是省電。記得有位支持環保的朋友,曾經舉腳贊成最高工時,原因是——省電。因為每天黃昏到夜晚的時段,商廈跟住宅同時用電,最浪費。如果人人工作時工作、返歸時返歸,天天數小時,起碼省一半電,條數好襟計。如今食肆提早打烊,人人早抖,也是異曲同工吧。

世事太荒謬,唯有換個角度看,凡事無所謂絕對好,更不會是絕對壞。就像即棄口罩和外賣膠兜,苦了地球,但少搭飛機也省回不少碳足跡。疫情帶來病痛,但也間接促成大家早睡早起、注意衛生。這陣子忽然覺得,相對吃喝玩樂都要去到盡的日子,有限度社交其實對身心都是剛剛好。

用一個廣角鏡,看清楚世事一環扣一環的沙盤推演,或許,無論多絕望的現況,終必落戶於某時某刻一個剛剛好的新平衡。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5月13日星期四

亂世中的謙卑

過去兩年,無論在個人抑或城市的層面,香港人和香港都失去了很多。但在急轉直下的大環境中,我們又有沒有得到些甚麼?

近日友儕聚會,大都只談兩個話題:移唔移民?打唔打針?

前者,無論當中的討論多麼激烈,去到最後,總是忽然有默契地一起靜默,然後有人打破寂靜:「唉,總之,一家唔知一家事啦。」後者,講到最切身的身體反應,話題又是終結於:「總之,自己知自己事就好。」

不知何故,這些氣氛,其實有些陌生。因為以往,我們都不是這樣討論事情的。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太平盛世時,人人有種霸道的自信。世事都有標準答案——自己所相信的就是標準答案!總之無所不用其極,誓要說服對方,藉口是「為你好」。

然而,亂世中,大家對於自己的判斷,少了點自信,多了份謙卑。明白此刻全世界不過齊齊在做一個大實驗。自己知自己事?其實大部分時間,連自己都不能掌握自己命運,任何抉擇,不過是場生命的賭搏。

到了這個地步我們才明白,任何人做任何決定,都是多麼的不容易。旁人哪有資格批評甚麼?就算大家的客觀狀況一模一樣(有可能嗎?),感受也因人而異。而感受,卻又是最真實,也最不容辯論的。

如果亂世能令我們的心變得更柔軟,少了批判,多了聆聽、接納、包容,人與人之間在患難中更願意互相理解,或許已是最珍貴的意外收穫。祝福滿滿,安好就好。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5月9日星期日

21日走佬套裝


一人中招,全幢隔離,閉關21日,網上瘋傳「執包袱懶人包」。查實,離家21日,是甚麼概念?

21日,夠去一次歐洲長途旅行。平日的行李箱,都裝甚麼?

梳洗用品和護膚品,不在話下。衣服但求易洗快乾,或挑破舊衫褲,用完即棄。告別那刻,心懷感恩,閒服幾件,伴我走天涯,終於功成身退。

閨蜜笑說最緊要帶女性衛生用品,想必營內不會供應。就算有,牌子、質地、size都不一定啱心水。 21日,容乜易中,周期已夠煩,無補給,煩上加煩。

有人說,其實隔離,哪像去旅行?頂多像宿營,青年旅舍那種。21日說長不長,但對潔癖者來講,私家床單、枕袋、被袋少不了,最好隨身帶備大支裝消毒噴霧。

另有人反駁,連宿營也不像,倒像細細個返鄉下。物資有限,無啖好食。預備麵包、乾糧、零食、杯麵、即沖飲品「看門口」,寧濫勿缺。

但講到尾,21 日,要用甚麼,怎麼過,視乎你是哪種人。工作狂說手機、電腦,還有各式充電器少不了。老人家說兩部長篇小說乜都夠。 減肥中年建議帶張瑜珈席,做運動兼禪修,時間好快過。

我呢?關鍵時刻才知甚麼最重要。Touch wood若要隔離,按摩球千萬別忘記。拳頭大小,居家旅行隨身必備,定時舒筋活絡,不怕生保床瞓捩頸,也不怕久坐不動屈到病。

七嘴八舌之際,消息傳來,21日強檢,忽然放寬,眾人抒口氣。老老實實,居家隔離,一靜好過一動,何苦搞場大龍鳳?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5月5日星期三

掙脫完美主義的迷思


你的life coaching clients,都有甚麼共通點?朋友問。

我有想過這問題。但是,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找共通點,不過穿鑿附會。真的要說,或許就是,來找我的人,大都有點「完美主義」吧。

明明已有90分,都不開心,反而很在意為甚麼不是100分?

明明已有100分,高興不到幾分鐘,隨即擔心,如果下次沒有100分,點算?

明明有好多人稱讚,但自己都不接受,還認定對方不了解事實才讚得出口。

深信做人要有價值,唔夠努力,自己就無價值,不被世界接納,不值得被愛。

任何事都有個「應該」的劇本。稍有偏差,「個心就好唔舒服」。小至物件放錯位置,中至事業遇上瓶頸,大至置身變幻的時代,一偏離「應該」,就質疑自己。

完美主義,不是壞事。它鞭策我們不斷努力。但努力過後,怎麼竟沒想像中的滿足感?卻徒添「再好都不夠好」的壓力?

慣性「chur爆自己」,然後,燒fuse般,忽然死機,急轉直下,懷疑人生,變出拖延症。無動力,唔願郁,心忖既然做極不夠好,做來為乜?唔做咪幾好⋯⋯

「我不夠好」的想法,像隻懸在半空的海盜船,令人生搖擺於「chur爆」和「唔郁」的兩極。實情卻是,成世人流流長,高低搖晃總會有,但幅度不用那麼誇張。

如何回到一個更中庸的狀態?29/5(六)晚跟大家網上分享,歡迎報名來聽。詳情看「心・導・賞Follow Your Heart to Appreciate Life」臉書帖子。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5月1日星期六

蒲公英的Why

音樂劇《蒲公英女孩》,本於去年上演,疫情關係拖到最近。看罷頓悟,很多事情,冥冥中真有其timing。作為觀眾,今年看,跟去年看,心情大不同。

天使告訴患上癌症的小女孩,想長回失去的頭髮,就要為這找答案: Why Cancer?於是,小女孩走上了一趟奇幻旅程。

Why Cancer,背後更重要的,或許是,Why Me?在一個有着共同經歷的地方,我們或許也問過無數次,Why Us?

小女孩相信,why,在上帝手裡,要上天堂問衪。問題是,死了才能上天堂,但她正是不想死才要找答案,怎麼辦?最後,小女孩找不到答案,死了。

更弔詭的是,原來一直幫她的天使,也就是一直蠶食她身體的cancer,亦是天堂裡的上帝。幫你一把的、令你痛苦的、在天堂迎接你的,都是同一回事,名符其實「神又係你鬼又係你」,想點?

天使問女孩,我可以令你無cancer,但同時你也不會擁有當中的整個人生,你要交換嗎?小女孩,懂了。做人,無得輸打贏要,更無話你贏晒。人生有喜有悲,才不蒼白不枉過。

Why Cancer?人生大部分事情都無答案,但無答案不代表無意義。意義在於,找答案的過程中,得到了朋友、創意、勇氣、經歷......過程,就是意義。

女孩的媽媽,一直痛恨丈夫跟小女孩許下虛假承諾。小女孩臨別前,說了這句:「故事,不在乎真假,只在乎我們在當中領悟到甚麼。」「那你領悟到甚麼?」媽媽問。「就是在最難捱的日子,仍可相信生命裡有最美好的事。」然後,小女孩合上,安然走進了天堂。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