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星期日

政改為了甚麼?(七)



續上回,要在市民與中央各自的底線之間取平衡,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

最理想的,是市民誓死反對篩選,而同一時間,中央又有信心,它屬意的人,在真正的普選之下,也能當選。千鈞一髮,關鍵性讓步。

不過,這個情況要配合太多因素。如果有,真是歷史性一刻。更大可能,是市民在政改的每項細節中,盡力捍衛一個較民主的程序,例如提名委員會的選民基礎大幅擴闊,把提名門檻進一步降低,群起反對機構提名等等。光是這一杖,已經很難打。

難在甚麼?對外面對中央,要團結表態。對內面對議會,要找辦法說服議員通過。嚮往民主的人,大都支持泛民的議員,但對於議員如何投票,卻有着分歧的見解。上次民主黨投誠一役,政治資本一鋪清袋。前車可鑑,泛民議員無路揀,只能當烈士,繼續反對方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作為一個民主的支持者,我對於當日民主黨走入中聯辦,好失望。然而,我又做不出,當他們過街老鼠般指責。因為,我覺得這當中,有個重要問題未處理好。

民主抗爭,長路漫漫。堅持一步登天的人,其實是少數。多數人都明白,一鳥在手好過兩鳥在林。所以,問題不在投誠,而是值不值得。民主黨的教訓,不在妥協,而是妥協的步伐太小。明眼人都知,增加五席超級區議會根本不能改變大局。

要令議員勇敢通過方案,民意其實要有清晰的指示,妥協的叫價在哪。一旦「到價」,議員按掣,而這一按,不會跟民主黨有同樣的後果。畢竟代議政制下,議員的角色,是執行而已,市民才是真正的老闆。若我們只懂妙想天開的要求,以及狠狠的罵,沒有任何議員,是會願意當這個醜人的。

2013年12月26日星期四

政改為了什麼?(六)

上回談及,中央在政改問題上,最着緊的,恐怕有兩件事。一、面子,另文已書。二、賽果。

我信的,其實中央不介意讓香港有民主,只要它能準確控制結果。無論是守前門的篩選,抑或守尾門的機構提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但操控,其實又不只一個方法。除了被動的落閘放狗,還有主動的以攻代守。

中央擔心,假如不夠愛國愛港的人(例如泛民)成功入閘,最終真的當上特首。但我懷疑,事情才沒那麼順利。

香港人,其實很務實。今時今日激進泛民有市場,因為大家無票。素來泛民入閘,使命不過是當電兔。他日有了認真的一票,香港人還是會選擇一個面面俱圓,又會做實事的人。這個人,如果能夠由中央親自培養,就最理想不過。

幾手準備,中央肯定有。近日江湖不也開始流傳很多熱馬、冷馬?梁錦松、黃仁龍、陳智思、陳德霖、林鄭、葉劉……不過,真命天子,通常不會過早曝光。

如果民意能夠力抗篩選,卻用真正的普選去支持一個中央屬意的人,就是一個雙贏局面。一則中央可以放心讓「自己人」管理香港,而對市民來說,出線者的認受性又不容置疑。政通人和,指日可待。

所以,在是次諮詢中,群眾其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誓死不能向篩選妥協。另一方面,也要想辦法表達一個信息,只要遊戲規則公平,香港市民對中央的哪一位親生仔,都絕不抗拒。

立場拿捏好,就要留心時機。在關鍵時刻,群起迫使中央,把枱底篩選化作枱面競爭,同時讓某些中央屬意的人,凝聚出明顯的支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然而團結就是力量,人人老早心中有個譜,總比見步行步,更有機會促成變奏。

2013年12月23日星期一

政改為了什麼?(五)

上回談及,中央在政改問題上的底線。 

隨便問一位支持民主的人,香港應該哪一天有普選,他也會答你,其實普選應該昨天就有。但是,就算最極端的民主鬥士,都不能否定,中央在政改上有個很重要的角色。於是,在這個已經拖得太久但又不能一步登天的拉鋸中,如何中間落墨,就成為了政治角力的關鍵。

總 覺得,是次政改,是一次很好的「囚徒博弈」(Prisoners' Dilemma)示範。我信雙方都是希望通過方案的,因為倘若一拍兩散,無論對人民還是中央都無好處。但儘管如此,雙方都不想率先讓步。因為哪個囚徒先自 首,就很容易自我犧牲,成全了對方。所以,關鍵是,有沒有可能,令所有變天的因素,同時發生,令中央和人民,同一時間,一人行一步,促成變天? 

老實說,我沒有肯定的答案。但連建制派都說,中央不是鐵板一塊,我不會打定輸數無彎轉。常理推測,中央最着緊兩件事:一、面子。即是它說不,就是不。

例如,講明不要公民提名,就是不要。不過如果換個講法,把公民提名的精神內化成基本法所訂明的「民主程序」的一部分,又有無得諗?你知啦,就像咱們中國從來不實行資本主義,咱們有的只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已…… 

如此想來,沿用提名委員會,其實不是問題,找個辦法把它的提名跟民意掛鹇就是。四大界別不變,也不是大問題,只要選民基礎大大增加就行,一百萬?二百萬?三百萬?反正就不是目前的廿萬。有門檻,也不是問題,門檻再修正和降低就是了。

中央有底線,港人也有底線,政改就是在底線與底線之間尋找空間。大原則不能妥協,但爭取手法可以靈活變通。至於中央最着緊的第二點是什麼?續談。

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

政改為了什麼?(四)

續上回,要理順管治,最好方法,不是換領袖。因為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不論如何換人,總有人不滿賽果。所以,與其奢望皆大歡喜,不如令大家不論贏輸,都尊重遊戲規則,配合大局。

尊重的大前提,是參與。包括參與建立規則的過程,而不是只許研究政府想你研究的方案。也包括自由參與規則之下的遊戲,由提名、參選以至投票。亦即是,真真正正的普選。

當然,我們不能抹煞,在政改議題上,中央的角色。所以,該問的是,真普選,有沒有超越中央的底線?如有,逾越了什麼?

所謂中央的底線,視乎說的,是法律,還是政治。如果只看法律,很簡單,就是要合乎《基本法》。這個大前提,幾乎無爭議,全香港人都同意。

但在法律之上的考慮,例如提名委員會的運作、提名門檻的設定等等,多與少、鬆與緊,實乃政治取向。政治,是一種角力。當中,中央有角色,人民也有。民間力量的大小,對於最後定案,不無影響。

很多人批評特區政府把領導人的說話,當作諮詢框架,是誤把政治當法律。我覺得更要問的是,政府為什麼要這樣做?

有些東西,是明知的。政府明知香港人很尊重法律、明知我們很守法。我們對法律,幾乎有種不問只信的忠誠。只要好好利用這份忠誠,把爭議包裝成法律,香港人就會放棄質疑,繼而放棄爭取。把中央的指導思想,放入諮詢文件,客觀效果就是,製造錯覺,此乃法律,沒有商量餘地。

怪不得政府的。換了你來打這份工,只要把民間的角色盡量矮化,就可以盡快通過方案交差,為什麼不?但作為市民,就要睜大眼好好看清楚,所謂底線,說不定只是心理戰。又或者,是隻開大口來討價的獅子而已。

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政改為了甚麼?(三)



上回提及,究竟有沒有一套制度,能在今日怨氣沖天的香港,把四方八面火遮眼的人重新拉過來,心平氣和商討事情,重建政通人和的局面?

有人說,香港立立亂,是因為管治者不受歡迎,或者力有不逮。所以,政改是為了找一個方法,去選出一個既有能力、大家又喜歡的人。

世上有沒有一個人,是人人都喜歡,無人討厭的呢?如果是藝人,還可能有。從政者,肯定無。因為政治關乎利益,利益卻總是對立的。擁抱自由經濟的人反對民粹主義,開明的人又討厭保守的管治。順得哥情失婦意,是政治的必然。

但事情其實沒那麼複雜。因為一個制度本身,已經是一種魔法。找個人見人愛的人,很難。找個無人反對的制度,相對容易。而大部分情況下,只要人民相信遊戲規則,即使選出來的人,完全不入流,也只能願賭服輸。

就像天地會的兄弟爭做香主,於是協議,誰能手刃鰲拜,就能坐上這個位置。結果,韋小寶錯手殺了鰲拜,人人都看不順眼這個乳臭未乾的小子,但也無聲出。政治,說穿了,不過是在適當時候,令一些人心甘情願襟聲而已。

制度的好處是,它的存在本身,已經是一種公信力。它不需確保結果完美,卻確保了任何不滿賽果的人,不能再起爭端。然而,大前提是,遊戲規則,我必須有份建立。不然,為甚麼要遵守?而玩遊戲的過程,我也必須有份參與。不然,為甚麼要尊重賽果?

如此想來,就不難明白,普選跟良好管治,有着多麼密切的關係。所以,如果政改諮詢,不是真心與民共建,根本無人會認真對待方案。如果選舉過程,不是無篩選的一人一票,根本不能理順管治。不能理順管治的政改,要來幹嗎?(續談)

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

政改為了甚麼?(二)



上回提及,政改諮詢,你我一定要回應。因為倘若今天不表態,他日有了一人一票(那怕名不符實),再談改進,政府睬你都傻。

但要表態,得先把一些根本問題,想得很清楚。最重要的思考點,莫過於:目前政府的管治,有沒有問題?若有,問題在哪?

有人說,近年社會矛盾多多。例如有人想扶貧,但有人不贊成加稅。有人主張復建公營房屋,卻有人認為不應干預樓市。

然而意見不一,其實很正常。人人意見一致,才不正常。一家人事事思路一致都好難,何況一個社會?所以,有不同意見,不代表管治有問題。意見不能在理性的平台上溝通,導致諸事不順,才是管治的最大敵人。

近年有個很恐怖的現象,就是不論議題,人人極速扯火,永不言和。你有你講,我有我吵。每個人都爭着發言,無人聽別人發言。你叫他冷靜點,他咬牙切齒:我──未──講──完!

有人借文革來形容刻下氣氛。但這些人的解決方法是:跟他所批評的人,鬥大聲。

一群長期情緒激動的人走在一起,你想起甚麼?我想起家暴。同一屋簷下,有人狂躁、有人抑鬱、有人訴諸暴力,反正就沒法齊齊安靜下來,說一句話。

遇上這個情況,社工會告訴你,要把當事人分開。然而,除了移民,人民是無法跟一個政府分開的。

市民跟政府,就像一對關係極差,卻又不能離婚的夫婦。雞犬不寧絕不出奇,不搞出人命已經偷笑,遑論要推動或實施政策。

政改的意義,就是為了令早已反面的各式人等,願意重回談判桌;令社會由癱瘓的處境,返回工作狀態。做得到的話,功德無量。然而,要有怎樣的制度,才有這種效果?(續談)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政改為了甚麼?(一)



千呼萬喚,政改諮詢終於出爐。

對於政改,我審慎悲觀。連日所見,不難明白,所謂開放式諮詢,其實處處落閘。這個不許想,那個不准提。實情是政府早已焗好個餅,等你鯁下去。

然而,我還是很認同司長之言,大家應該積極表態。因為,此乃爭取普選的最後機會,不言而喻。一天沒有選票,政府責任所在,難以放下政改。他日一人一票,政府大條道理目標已達,那怕實際操作千瘡百孔,小圈子精神長存,再要求改進,真是睬你都傻。

要表態,但從何說起?政府說聚焦,而聚焦的真正意思,是嶄件。所有做過政府或大機構的人都知道,嶄件式意見,最易應付。你說門檻有問題,它說選民基礎可以擴大。你說機構提名是篩選,它說最後選擇權在市民手。甲問題用乙來解釋,乙漏洞有丙來掩飾。有理說不清,方案已草草通過。

我覺得,在回應每個細節之前,有幾個大問題,要想得好清楚:

一、目前政府的管治,有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在哪?
二、有沒有一套方法或制度,能夠改善目前的管治狀況?
三、這套方案,有沒有超越中央的底線?
四、反過來說,在中央的底線之上,有沒有方案能滿足大部分市民的訴求?
五、假設在中央與民眾期望的夾縫中,找到中間落墨的方案,又如何確保議會通過?
六、假設問題二至五都梳理好,回頭再看問題一,政府的管治,會因而改善嗎?如果有,咱們預期新的政治局面,是怎樣的?

天下間沒有一個地方,是為政改而政改的。市民如你我,必須把整個形勢,通盤想清楚。政改是為了甚麼?政府每個建議,對大局是利是害?心中有把尺,受,還是不受,便了然於胸。(續談)

2013年12月8日星期日

不言而喻



關於政改諮詢,最有趣的,是林鄭之言:不言而喻。

司長說,如果我們理解特首的憲制責任,則必然明白特首要愛國愛港,是常理之內,不言而喻。

這句話,恐怕只有林鄭能說。換了是CY,一定千夫所指:又玩語言偽術?!

不言而喻,即是你講晒啦。你說愛國就愛國,不愛就不愛。親疏有別,變相篩選(下刪一萬字……

然而,出自林鄭之口,儘管大眾仍未完全釋疑,至少在場的傳媒收貨了。

是以一邊看,一邊慶幸,宣讀聲明的,是林鄭而不是CY。政治這回事,就算你有道理,最好還有觀眾緣。如果是歪理,就更要由受歡迎的人去講。

曾鈺成曾在友報寫了一篇關於魅力經濟學的文章,說得不能再好。他說,再有能力的人,如果沒有魅力,都不能在政圈立足。

諷刺的是,如果時光倒流二十年,從來沒有人把魅力跟林鄭掛鈎。她不像肥彭跟你當街吃蛋撻;她沒有陳四萬的可鞠笑容;也沒有眾人媽打逢人抱抱的親和力。她只是一個低調實幹的政務官。

但在一個多事之秋,這種好打得的紮實功夫,變成了可貴資產。同一件事,由她來擔大旗,不論主子抑或市民,都稍稍放心。

然而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如果魅力真的這麼重要,如何確保將來的特首,魅力沒法擋?

魅力這回事,各花入各眼,唯有自己揀。不是我杯茶,大條道理都當成語言偽術。合心水的,語言偽術一樣甘之茹貽。冤豬頭都有盟鼻菩薩,重點是,豬頭是菩薩的真心選擇,而非劣弊驅逐良弊,爛橙對爛橙,任你揀。

如此想來,真正的普選,怎可能有篩選?這個道理,套用司長的講法,實乃常理之內,不言而喻。否則,全香港人都是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