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星期一

默契



《五個小孩的校長》裡,如果沒有謝先生,呂校長不會那麼好看。

兩個人的關係,難以言表,只能感覺。人生伴,是甚麼?或許,說到底,就是「默契」兩個字。

生活淡淡似流水,不用搞大龍鳳,在小黑板寫上「是日餐單」,已是微小而恆久的浪漫。伴侶的心情指數,反映在晚餐的味道中,好壞共嚐。結婚十周年嘛,不用大肆慶祝,外出吃頓稍好的就夠。

「我今天辭了職。」「嗯,我也辭了。」再大的決定,說出來,也無風雨也無晴,不用激動解釋,因為,你知道,身邊伴,會懂。搞不好,你們都在經歷相近的歷程,所以不謀而合做了某些決定。然後,人生漫漫長路,還可以並肩慢慢遊遍世界每個角落。

吸引力法則會令同類走在一起。呂校長有名校學生不教,教五個基層小孩,月薪$4500,包辦校工和校長。你以為她很另類?其實,謝先生也好不了多少。喜歡博物館,已夠冷門,還要放棄平靚正的影像投射,堅持製作「1:1的斷頭台」!

真正明白你的人,不需天天膩在一起,心裡卻會默默支持對方做最相信的事。年少時,找眼裡只有對方的人。人生伴,找目光一致,仰望共同理想的人,然後在各自的舞台,演繹共同擁抱的價值。

重要日子,不一定能在對方身邊,就像博物館展覽開幕,撞上了幼稚園招生。但謝先生把斷頭台搬到呂校長病床的窗前,告訴她:「因為你,我才可以完成它。」其實,呂校長又何嘗不是因為謝先生的支持,才能延續幼稚園辦學的夢想?

因為愛你,更懂得做自己。親密而不窒息,有距離卻不分離。當對方身處病榻,又自當不離不棄。這是一生修煉回來的默契。最理想的人生伴,不過如此。

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

離地的夢想



《五個小孩的校長》裡,最感人的,其實不是五個小孩,也不是校長,而是,家長的改變。

今時今日要贏在起跑線,而你的孩子是行將執笠的幼稚園內五條賣剩蔗之一,究竟是怎樣的心情?

不知孩子明天還有無書讀,掃街阿嬸話齋,這學校「今日唔執聽日執」,而你又無能力為孩子轉校,你會如何看自己?

不過,其實你連自憐的時間都沒有,因為生活迫人。嫻姨早晚忙着洗碗糊口,小雪爸爸拾爛鐵維生,盧爸爸工傷沒了一條腿,南亞裔媽媽連孩子返學的車費都付不起。

不期望,不失望,接受宿命,繼續苦幹,就是恆常狀態。然後,孩子因為要做訪問功課,忽然問你一條完全離地的問題:「你的夢想,是甚麼?!」

「夢想?即是發夢啦。你學校不教書,教你發夢?」但是,真的沒有夢想麼?不見得。忘記了?不可能。但現實的落差太大,難於啟齒,你懂的。例如跛子盧爸爸其實想做運動員;徐娘半老的嫻姨當年發夢當香港小姐。

然而,半放棄的成年人,冷不防孩子一問,翻開塵封的記憶,心態也起了微妙變化。籌備開放日的起勁,取代了數月前的認命。洗碗的嫻姨在茶樓帶來馬拉糕,拾爛鐵的小雪爸爸為學校造了新鐵閘。經常吵架的盧生盧太,合力在村口兜客。夢想帶來動力,動力成就自我價值,就算客觀環境不變,已不是同一個人。

父母對自己有希望,才會賦予孩子希望。就像南亞裔爸爸,起初認定女孩子讀書無用,但在畢業禮那天,竟叮囑一雙女兒:「你要讀到小學、中學、大學畢業。」

別怕夢想離地。離地,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元田幼稚園,不正是因為知其不可而為之,意外地生存了下來?

2015年3月24日星期二

一起分享的雨衣



看罷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那件六個人分享的雨衣,一直在腦海裡盤旋。

校長穿起透明雨衣,五個小女孩躲進去,黏在一起,肩膀貼着肩膀,頭驢靠到校長的腋下,像五人六足的走,大半身還是濕了。

那一幕,很浪漫。簡陋環境裡的依靠,心連着心的親密感,一步一腳印的互相信任,把呂校長跟五個小孩的關係,很形象化的烙在觀眾心上。

小珠害怕「行雷怪獸」,因為它吃掉了爸媽。她在大雨間掙脫了透明雨衣,瑟縮一角。呂校長問,你很想念爸媽,對不?小珠點頭。

校長說,爸媽也很想念你呢。雷,不是怪獸。是爸媽上了天堂,藉着行雷回來看你。以後,一打雷,你就知道爸媽在想你了。然後,校長扔掉雨衣,任雷雨打在身上。看,校長都沒有被吃掉,不是嗎?小珠笑了。

關於爸媽在雷雨中遇上車禍的事,小珠聽過很多解釋,例如「行雷怪獸會吃人」。但其實,她不需要解釋,只需要有人明白自己的感覺。呂校長不但明白,還替小珠把心魔,轉化成力量。

呂校長初上任時,發現孩子們為了躲避記者鏡頭,天天戴着口罩。如何令她們脫下口罩?總不成向稚童講解傳媒運作吧。最後,她自己帶上口罩,再脫下,問孩子,我戴口罩好看,還是不戴較好看呢?孩子異口同聲:不戴比較好看。然後,齊齊放棄了口罩。

教書,不難。育人,才最難。稚子,有種特別的磁場,成年人不一定能同步。但有時,福至心靈,就click中了。關鍵是,最原始的敏感度。片末的字幕說:「每個人,都有一些令他惦念一生的老師。」我敢打賭,每個孩子最惦念的,從來不是最有學術成就那一位,而是最能走進他心裡的人。

2015年3月21日星期六

我不完美,可以嗎?






小女子填詞的音樂劇《我(不)完美》,將於月底重演了。

去年首演,有這樣的一句Tagline:如果孩子問你:「我不完美,可以嗎?」你會怎樣答?

你,會怎樣答呢?

不是第一次填詞,但製作過程中,感受很深。或許是因為,今次的主題,跟八年來教學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有着太大關係。

有些事情,一直令我介懷。每當我向家長稱讚他們的孩子,得到的反應,都是意料之外的。

「他,很可愛啊!」「可愛,有鬼用咩!」「她很有創意呢!」「唉,有創意,有咩用?」「你的孩子,真懂事。」「懂事?淨係懂事唔得架喎。」然後,尾隨幾乎都是這一句:「讀書唔好嗰度弊呢……

另有一些,書已讀得很好了,家長一樣不滿意。「差少少,就一百分了。他就是拿不到!」「好明顯無盡力啦。」「就是不懂對自己有要求囉。」

其實,我好想問,如果成年人返工,已經很努力跑數,但老闆仍然繼續捽數,覺得你可以去盡點,再去盡點,你會有甚麼感覺?如果我們有很多優點,老闆也視而不見,甚至回贈一句,有鬼用咩?我們會怎麼想?

既然有些要求,自己都覺得不合理,為甚麼回頭卻可加諸自己孩子的身上?我們看孩子,究竟是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抑或一張成績單?

故事裡,每個人物,都有不完美的地方。身處爭崩頭才考到的貴族學校,而你偏偏是件垃圾,怎麼辦?

精英都是一個樣,垃圾卻有千百形態,總有一個讓你對號入座。下筆之時,我找到了自己,也代入了每個角色,說了很多一直想說的話。

一齣看似給孩子,其實更想給大人們看的作品。《我(不)完美》32729日在元朗劇院重演了,來一起經歷孩子們的成長旅程吧。

2015年3月18日星期三

煲飯男



其實,「煲飯男」很可愛。至少比擾民的水貨客,或者無禮貌的自由行,都更可愛。

湯漢斯拍過一套《機場客運站》,講他流落機場,以此為家,吃睡拉都在這兒解決,還認識了一位靚女。

想像一下,若有個貌似湯漢斯的外國型男,在機場為他最新款的MacBook差電,會跟「煲飯男」一樣被放上網嗎?

就算這型男,在機場偷電煲飯,被偷拍了,大概也不會被取笑,反而贏得好多個「like」!創意是也。

電話無電,要差電;人無電,也要差電。怎辨?山東阿叔,錯過了飛機,身無分文,情急智生,隨身家檔,有飯煲又有米,就地煲飯,為甚麼不?

香港人側目,因為這個阿叔不知規矩。坦白講,不只他,很多大中華的同胞,也不知道文明社會的規矩。有人隨處便溺,也有人隨處煲飯。

不知者不罪。最頭痛是,怎樣令同胞們知道?標語、提示,已經愈來愈荒謬。地鐵勸人「切勿坐在地上」,難道今天機場要掛上「請勿煲飯」,大街上要寫上「不准便溺」?都是常識吧。

國內也有很多標語,從來無人睇。香港人,無可奈何,唯一招數,就是舉報與通報。網上廣傳,是發洩也是提醒。錯有錯着,發掘了一個比「人在冏途」更有血有肉的民工故事。

關於中港矛盾,其實我一直覺得,最可悲的,不是肢體衝突,而是那種「與敵同眠」般的神經兮兮與惶恐。

商場、食肆、廁所、大街,大陸客無所遁形,香港人高度戒備,但見風吹草動,勢色不對,不能拔槍嗌「咪郁」,唯有掏出手機拍個大特寫。

我們,比拿槍的,更像警察。一眼關七,殺一儆百。如此戒心,如此仇恨,打從自由行大門打開那刻,迅速滋長。覆水難收,又要多少年月,才能一一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