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星期四

孩子的生涯規劃



教育界近年流行生涯規劃,即是輔助學生發掘自己真正的才能,繼而找一條最合適自己的路。

有報道說,與其輔助學生,不如輔導家長。因為家長往往才是生涯規劃最大的絆腳石。

是,也不是。誠然,在白紙上添顏色,總比改變原有顏色容易。家長的有色眼鏡,根深蒂固。然而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那有人想把孩子絆倒?

想深一層,這些能幹而高學歷的家長,連下屬犯了丁點錯誤都能驗屍般驗出來,怎可能看不出孩子的真性情?

當我們不住說,呢個仔明明這方面那方面都很好,為甚麼就是書念不好?好明顯,我們就很清楚孩子的長處和短處。真正問題不是看不見,而是不接受。

有甚麼辦法令聰明絕頂的家長接受現實?這是我常思考的問題。對讀書人來說,往績該是有力的參考吧。

多年來,見過很多孩子,路走得特別順。他們的爸爸媽媽,跟我說過以下的話,教我深深感動。

「我有三個仔,三個都不同性格。世上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唯一要求他們要一致做到的,就是凡事有獨立思考,做個對得住良心、頂天立地的人。」

「懂得考試,未來幾年受用。懂思考,一生受用。」

「孩子有孩子的路,只要他享受自己所愛的事,我別無所求。」

「有一天,孩子可以用他最愛做的事,去感動身邊的人,就夠了。」

例子太多,不能盡錄。想講的是,這些家長,一樣很有才幹和學歷。當我們把智慧用在對的地方,孩子的發展也將不可估量。

這個說法太浪漫?經驗告訴我,浪漫的人不多,但仍是有的。當想法一致的人走在一起,想法相近的人就會過來。想法相近的人堅定了,想法分歧的人也會開始反思……一傳十,十傳百,救得一個得一個。

2015年10月26日星期一

現代巴別塔



大學時代唸新聞系,老師說,大眾傳播這一科,快不用唸了。再過十年八載,社會已沒有大眾,只有很多的小眾。

這道理,到開始教書才懂。因為,漸漸發現,不論教甚麼,都找不到一個統一例子,把所有人弄明白。

近日備課之際,腦海忽然彈出一件無聊往事。話說小學時代,某天中文老師要向大家講解,甚麼叫作「冷手執個熱煎堆」。

當年,踫巧港姐冠軍李嘉欣因病入院,電視台改派季軍張郁蕾參選環球小姐。老師說,嗱,張小姐不就是「冷手執個熱煎堆」了?!

講真,對小學生用香港小姐來教中文,此舉簡直「騎呢」。但更騎呢的是,當時全班叮一聲,明晒。

很難想像此事會在今天發生。非因孩子早已不看港姐,甚至未必看電視。而是,何時起我們已失去了任何形式的共同參照。

大家都上網,用網上的例子行嗎?問題是,網上世界,一樣沒有大眾,只有零碎得像餅乾屑的小眾。

十年前流行講集體回憶,因為曾幾何時我們都談類似的話題,過一樣的日子。今天,沒有「集體」。同枱食飯,各自修行。同時上網,各自谷歌。

你投其所好跟孩子甲講Taylor Swift,乙卻只聽少女時代。丙看動新聞,丁只上高登。有人迷腐女,有人只愛忌廉哥,有人除了自己的臉書甚麼都不看。

於是一個簡單到不行的論點,竟找不到所有人都懂的例子來解釋。解釋一次,一個孩子懂了,其他全部釣魚。人生苦短,同一件事,奢侈得起講多少次?

資訊科技的天空無限遼闊,人與人之間卻愈發「lost in translation」。語言不同的人無法建成巴別塔,知識領域雞同鴨講的人,無法合力營運一個世界。

溝通工具愈來愈棒,但溝通盲點也愈來愈多,怎麼辦?集體教學面對的困難,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2015年10月23日星期五

我睇到你



學校裡,通常有幾類孩子。

第一類,渴望被聆聽,也搶眼,通常是尖子。教他們相對省力,不教也會「自動波」學習。

第二種,渴望被聆聽,但能力平凡,沒太多機會發表。給他們一個舞台,輔以鼓勵,慢慢就有所發揮。

第三種,渴望被聆聽,不果,唯有爭取注意,包括搗亂課堂、挑釁老師、犯校規等等。這些學生也不難搞,至少,他們還希望被關心。

最棘手的卻是第四種。不想被看見、不想交流、不想發問、不想有眼神接觸,甚至不想自己存在──「你睇我唔到,你睇我唔到」。

技術上,長期不說話,表達能力會衰退。但更重要的是心理關口:我知,我不濟,我失敗,何苦迫我自暴其短?

因為長期被當隱形,久而久之自願隱形。心理窒礙智商,如何放膽學習?而保守估計,這一類學生佔全港超過一半。他們寫來(如果肯寫的話)的自我介紹,往往是這樣的:「我是XXX,XX歲,讀XX班,最差嗰班。講完。」當老師的,除了搖頭嘆息,又如何是好?

想了又想,最後我找出了讀書時代珍藏的信紙,決定給每人回一封信,寫下對他她他她他的微小觀察。這是我跟孩子之間的小秘密。綿綿字詞,把話說白太土,暗示就好。你是多麼獨一無二,老師我是他媽的認真想要認識你、愛你、重視你。最想講而沒講那句是:我睇到你睇到你睇到你睇到你睇到你睇到你!!!

派信那刻,我告訴孩子,我有信必覆。但如果你不回信,我也不會寫第二次。每個人都會有人去愛、去付出,但你也得努力將愛抓緊。方法是,相信自己值得。

當然,寫信的另一好處,是順道作技術示範。當你認為生活乏善可陳,我就從天南地北開始,甚麼都寫得一餐。肯寫就是。

2015年10月20日星期二

方同學



方同學,名東昇,近日升呢,叫作昇爺。其實,聽不慣。咱們「張佬人」,尤其對男生,大都响全朶。方東昇,方東昇,由那些年叫到這些年。

當年方東昇進大台,不久就當上主播。鏡頭前的他,有點像N年前的廖忠平,觀眾都愛他的穩重。我卻心想,不襯他。

大學同學都知道他是爛gag王。上課忽然爆一句,他不笑,我們中槍笑死。爛gag不爛,因為文字裡有營養,也有功力。

某年我們搞了個圍內的大學線選舉,他和另一位女同學分別得獎。女同學的報道,寫鄧小平,她在台上多謝這位已故巨人,一時間,氣氛沈重起來。到方東昇上台,爛gag一出,就把歡笑帶回來了。

年前我在樹仁新聞系教書,帶學生參觀大台新聞部,剛巧是方東昇接待。事後,我問大家,對電視台的運作,留下了甚麼印象?他們甚麼都記不起,只是異口同聲:「原來方東昇真人咁風趣」。唉,氣死。

世界零距離》尾聲,重溫方東昇金句,獨欠「工欲善其事,唔好發脾氣」。但舊同學都知,他正是這一句的最佳示範。想見他發脾氣,應該難過去福克蘭群島找企鵝。

方東昇永遠都是禮貌周周的,跟人好像有點距離。但有一件事,我到今天仍清楚記得。畢業那年,他竟然給每位同學,親手寫了告別信,直接寄來家中!內歛,但真誠,就是他表達友誼的方式。

我們在九七前後唸新聞,當年人心惶惶。記得有人怕將來難搵食,決定轉系。送別那晚,方東昇說,做得好,俾心機做,哪一行都搵到食。

人各有志,當天轉系的同學,刻下也有很好的事業。方東昇則在雜誌訪問說,做新聞無得發達,有得發揮。方同學,期待你繼續發揮,以爛gag為新聞點精。其實,你不像廖忠平,反而像後生許多年的伍晃榮,哈哈。

2015年10月17日星期六

讓少數人先動起來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

教學踏入第十個年頭,機緣巧合,今年的工作時間表,又變回初出道那樣,排得密不透風的。一切似曾相識,心態卻不一樣。

以前最着緊的,是如何令學生達致課程要求。遊戲、工作坊、角色扮演,扭盡六壬幫孩子衝破盲點,提升技巧:語言表達、分析能力、讀寫能力等等。

今天,仍然明白技巧重要,但更着緊的,是教學過程中,自己在向學生傳遞怎樣的訊息。

今年遇上很多同學,習慣性欠交功課。如何是好?強迫交,可以。索性打零分,亦可。但前者,學生敷衍了事,算吧啦。後者,等於把早已毫無自信的孩子,打落十八層地獄,永不超生。

個多月來,不住思考,學生欠功課,是不能,抑或不為?有無方法,可以同時處理兩種學生?忽發奇想,不如這樣:偉大祖國讓一小撮人先富起來,我就讓少數人先交功課起來吧。

數十人中,通常收到寥寥幾份功課,先評分(水平使然,分數通常不高)。然後,親手附註十來廿條提問,協助同學把粗疏的答案,繼續發展下去。

如果同學願意回應提問,再交一次,則再打一個分,以新分數為準。欠交怎辦?可以在第二輪補交,但就只能享有一次評分機會。

這樣做,重點不在於分數高低,想講的反而是:同一件事,只要有恆心,每多做一次,就進步一點。

遲起步,少不免錯過一些機會,但仍可急起直追。方法是參考別人已被批改的習作,努力吸收,說不定遲來先上岸。人生,永無太遲。

那麼,最終仍然欠交的,怎辦?當然還是會打零分的。訊息是:做人,如果自我放棄,別人也將放棄你。

有無效果?嗯,由無人、到幾個人、再到四分一人交功課,龜速改善中,審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