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0日星期四

老師的聆聽者


禪修營中,遇上參加者T。

T來自越南,是個人生教練(Life Coach),全職受僱於當地某小學。他的工作,是協助該校老師處理人生問題:婚姻、家庭、事業等等。T透過聆聽與提問(coaching),幫助老師疏理困擾。

我聽得嘩然。在香港,很多學校連一個照顧學生的全職社工都負擔不起,遑論專門照顧老師的人生教練!而香港明明就比越南富有得多!

T說,此想法,來自辦學團體的行政總裁。總裁跟老師們感情不俗,老師有甚麼私人問題都愛找他傾訴。久而久之,他分身不下,又不想把老師拒諸門外,於是就想到,不如找個更專業的人接替這項工作。至今,T在學校已服務了四年。

總裁相信,老師快樂,學生才會快樂。有無實證?T的學校,是全越南最受家長歡迎的學校之一,因為老師被公認最有耐性和愛心。尤其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更視該校為樂土。

人總需要聆聽者,不帶批判地接受、愛護自己。老師也是人,而不是滿腔理想任君消費的奴隸獸。越南較諸香港,經濟落後得多,但精神追求卻走得更前。繼上回談及,出家在當地也是備受尊敬的「職業」,這邊廂,原來還有人生教練等別具創意的「員工福利」。

T說,他的職涵,名為「聆聽部門主管」(Head of Department of Listening)。我笑翻了肚。如果在香港,一定被誤作負責操練學生語文聆聽試卷的教職!(梅村禪修/四)

2018年8月26日星期日

出家這一行


禪修期間,分組工作坊中,輪流自我介紹,姓甚名誰,職業是啥。輪到大師:「我的職業,是和尚。」我忍不住笑了。

認真,出家,我以為是人生抉擇,卻從來沒想過,原來是種「就業選擇」。不知咱們的DSE「生涯規劃」,有沒有這選項?

但是,梅村裡從越南來的小和尚告訴我,出家在當地是「職業」。每個人由12歲開始,就可以決志出家。

今年22歲的他,本是當地科技大學的二年級生,一年前發現「和尚」這行業更適合自己,毅然削髮。說來神態自若,就像我們平日討論轉工一樣。

既是職業,當然有工作。出家人的工作,就是把正念及快樂帶給世界。所以除了自我修行,也定期舉辦禪修營,帶工作坊及策劃教學。為了提升教學質素,寺院還會安排定期的Toast Master演講訓練,為出家人「在職培訓」。

聽聽下,搞到我好羨慕。我問自己,日常生活做甚麼?煮飯、耕作、備課、教學。出家人做甚麼?煮飯、耕作、備課、教學。但出家人不用供車供樓趕時間迫地鐵跑數爭生意,只需與世無爭地做自己喜歡的事。

同組的營友笑言,出家這一行,原來咁好做,咱們幹嗎不出家?其實,出家人過的,才是「正常」生活。

對,香港人,心願好卑微,不過想做回正常人而已。與其問塵世人何以不出家?不如反問,為何不可在凡塵裡,用出家的心態生活?(梅村禪修/三)

2018年8月23日星期四

與大師的一席話


「大師,你常說不要期待任何事情,隨緣享受當下風景就好。但是,期待,是人生一大樂事,為甚麼不?」我問。

「期待,可以。但當期待的不出現,別失望就行。」大師微笑着說。「期待落空,怎能不失望?」「失望,可以,別失望太久就是。」「怎麼做到?」我想不通。「練習呼吸,然後冷靜察看問題核心。」

大師舉了個例子。他吩咐師弟為咱們的禪修營打點,但師弟不夠勤快,令大師既失望也憤怒。

但是,當他冷靜下來檢視問題,就想到倘若強迫大家再工作,積累了怨氣,接下來禪修營的氣氛會很壞。氣氛,比「完美」重要,也就不強求了。

再想深一層,師弟不勞動,除了怕辛苦,同時也是體恤大師監工的辛勞。也就是,衝突的背後原來有愛,先前的憤怒,頓時化解了。

「但,世事並不都像這例子般,有清楚的因果關係啊!」我想起很多有理說不清的事情,統統都是最令人失望的。

「當你不懂游泳,何苦去救遇溺的人?」大師說。我聽不懂。「想不通的事情,就先別去想。死命抱着一個問題不放,對其他等待處理的問題不公平。」

先專注能力所及的事。然後呢?大師沒說。我猜,他的意思是,能做的盡做,久而久之,對自己的能力會愈來愈清楚。量力而為,期望漸趨合理,失望的機會便較小,屆時自能盡情而輕巧地享受期待的快樂吧。(梅村禪修/二)

2018年8月20日星期一

粉紅裙子的故事


今年暑假,無去旅行。另類休息,是禪修於香港梅村。珍貴的幾天,當中印象最深的,有這故事:

「從前,有位媽媽,待女兒如珠如寶。她為女兒悉心選購了很多粉紅裙子,可是,女兒每次都不肯穿。母女糾纏大半天,每每吵架收場。媽媽憤怒極了,怎麼自己付出了這麼多,女兒都不領情?

為甚麼是粉紅裙呢?原來,數十年前,媽媽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到同學家中開生日會,看見壽星女穿起一襲漂亮的粉紅裙子,羨慕不已。回家後,央求外公外婆買給她。外公說,裙子太貴了,我們負擔不起。

媽媽失望極了,心想,他日長大了賺到錢,一定給女兒買最好看的粉紅裙,令她不要在同學面前失禮。豈料,裙子變成母女不停吵架的元兇。」

我們常常糾結,如何處理跟身邊人的關係。但我們不知道,所謂「跟別人的關係」,原來是「跟自己的關係」。

粉紅抑或其他顏色,我們以為是品味之別。阿媽買裙,阿女不穿,我們以為是施與受錯配。吵架當食飯,我們歸咎於溝通技巧不足。但是,真真正正的問題,是媽媽對粉紅裙的心結。

一段關係走進死胡同,往往跟對方無關,而是關乎那個連自己都不為意、不知道、早已忘記或不想正視的心結。修補好內在矛盾,跟自己和解了,與外在世界自能和平共處。人世間種種愛恨情仇的出口,原來就是反求諸己。(梅村禪修/一)

2018年8月17日星期五

與安多酚遲來的邂逅


自從花禪成為生活一部分,每一天都增添了很多簡單的快樂。但我沒想過,還有兩個意外收獲。

人們常說,做運動令人開心。小女子不才,無甚慧根。年少時,無間斷游泳七年,沒愛上過。成年後,多次開始跑步,感覺像受刑。

好悶好辛苦,還是其次。最要命的是,骨子裡認定,所謂帶氧運動,就是把人變成機器,不停重複某個動作,是個「非人化」的過程,好討厭。球類運動,算是喜歡。但我心知,那是跟朋友切磋的快樂,跟下棋差不多,而不是運動的快樂。

所以,壓根兒沒想過,一把年紀,因為插花,造就了我與安多酚遲來的邂逅。大清早,甫張開眼,興奮跑下樓,穿越長長的公園就是街市。陽光下大踏步,心跳加速,額角冒汗,心裡只想着待會挑甚麼花。

回程如是。買好花飛奔回家,大熱天時,豆大的汗珠在眼前滴下來,喘着氣看着手中絢麗的顏色,由心笑出來,好鬼爽!來回合共一小時的帶氧運動,就這樣不知不覺完成了。

還有作息平衡。花兒枯死,棄屍窗台的樣子,我見過,真的見過,內疚死。然後深切反省,怎麼自己忙得連每天花15分鐘換水和每星期買一次花的時間都掏不出來?太過份。

當頭棒喝。令我轉死性的,竟不是任何人,而是笑而不語的花。原來,我們都不需戒掉壞習慣,只要建立一個好習慣,所有事情都自動歸位了。

2018年8月14日星期二

花禪


自從數月前上了一個花禪工作坊,就愛上了插花。

每周一度,大清早跑到街市。眼前的花海,對我來說是個未開發的美麗新世界。

「阿妹,今日買咩?」老闆夫婦倆勤奮地開檔。「這個,是甚麼?」我手一指,天真地問。「這你都不懂?就是XX嘛。」

不知名的花,像歡迎新朋友般向我招手。本地康乃馨、越南小丁香、荷蘭高瑪、清香的茉莉、優雅的立梅、活潑的跳舞蘭⋯⋯

插花,沒有標準答案。老師引用明朝袁宏道《瓶史》關於「宜稱」的部分:「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過二種三種,高低疏密,如畫苑布置⋯⋯忌一律,忌成行列,忌以繩束縛⋯⋯ 」

參差不倫,意態天然,才是真・整齊。 老師說,要相信自己的感覺。各花入各眼,世人多愛主花,玫瑰、百合之類。我卻偏愛襯花:滿天星、黃孔雀、情人草、石竹、美女櫻⋯⋯他人眼中的配角,在我眼中是百看不厭的主角。豐富而清雅,悅目而低調,有種放在哪裡都能安然自處的氣質。

我像個小學生般每天悉心修剪花葉,為它們寫筆記。花兒成了我努力的動力,忙碌一整天,回家看見含苞的花開了,疲累全消。翌晨睡醒,未梳洗就跑去察看花兒。靜下心來,聞着花香,細看葉子的一刻,就是當下。

路過的老媽見我入定賞花,猛搖頭:「你是不是傻了?對着一片葉在笑。」然後,我傻笑得更厲害了。

2018年8月11日星期六

沒有壞人只有壞處境


如果《與神同行》打動觀眾的,是原諒的力量。那麼《與神同行2》令人反思的,就是原諒的原因。

又如果,人世間的相遇,難免交織着傷害與受傷、贖罪與原諒,那麼,三個地獄使者,一千年來一起共事,其緣不淺,其孹也深,箇中的糾纏,又該怎樣理解?

「世上沒有壞人,只有壞處境」。就連最單純的小女孩李德春,也殺過人。她殺人,是為了拯救自己的救命恩人解怨脈。

解怨脈救她,看似是出於殺了女孩父母的內疚,其實真正原因,是他也曾被敵方的主帥拯救,所以把自己得到的恩典,布施在他遇見的孤女上。

當年主帥動了惻隱,收養解怨脈作義子,卻因為偏愛義子引起了大兒子(即隊長)的嫉妒,最終令隊長親手殺了義弟。

隊長是父親引以為榮的兒子,卻對重傷的父親棄而不顧,令父親因失救而死。然而亡父臨終前卻慨嘆:「一切都是我的錯。」

世事總是如此環環相扣。每一個壞人,同時也是個好人。每個好人,也有不得已當上壞人的時候。善與惡,總是相生相剋。「當你埋怨,感到憤恨,無法理解的時候,把事情倒過來想想,就明白了。」

因與緣,未必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未必在眼前發生,也未必在有生之年發生,但合起來,就是一幅不多不少丁點沒偏差的圖畫。如果這就是人間的定律,那麼,誰又有資格,不去原諒誰?

2018年8月8日星期三

咩年危機


朋友近年很積極相約老朋友聚舊。

我說,向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他,幹嗎忽然轉死性。

「你不覺得,人到了某個年紀,好像忽然會做一些從前老大不想做的事?」他反問。

我笑。某年紀的某些突變,豈止交友,簡直到了照妖鏡也認不出自己的地步。

以前天不怕地不怕冷不怕熱不怕;如今船頭驚鬼船尾驚賊害怕寒冬討厭炎夏。

以前雖千萬人而吾往矣,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如今只覺人不在乎走到哪裡,只在乎跟誰在一起。

以前嚮往一心多用;如今追求一天只做好一件小事。

以前最怕困身,動物、植物、小孩子一律唔好搞我;如今深信萬物有情,任何生命都有本事感動得自己鼻子一酸。

以前最愛結交新朋友;如今最珍惜跟老朋友相聚。

以前喜歡的,忽然興趣缺缺;從不感興趣的,突然又想知想學更多。

身體很誠實。開講有話,咩年危機,親身感受是,未至於危,也不見得有機。只是,身心都變了一個陌生的自己。

飲暖水、看中醫、看書帶老花鏡、出入帶外套、出門住靚酒店……這些行為,你統統沒有?且慢別自豪。真正的轉變無關行為,而是不認不認還需認的:心態。

與其問自己為何變成咁,不如乾脆當成是人生的reboot。反正凡事無對錯。另一個階段也就像另一次人生。每隔幾十年,重生一次。命一條,但有三生三世,好不好?



2018年8月5日星期日

年金的真正利息


年金乏人問津,因為回本慢,鬥長命,傾盡老本,最終賺蝕未卜,壓根兒就是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

除非,參加者根本無甚老本,nothing to lose。年金的真正利息,不是那5%,而是一個人資產清袋後的社會保障。

試想像一位基層長者,勞碌半生,剩下一點棺材本。這筆錢,不能做甚麼,卻令他被高額長生津的資產審查拒諸門外。

同一筆錢,買了年金,就不算資產。於是,除了每月約$300年金(以最低入場費計算),還可以得到約$4000長生津,至少吃得飽穿得暖,好過抱着棺材本捱餓。

月入$4300,相對最低入場費$50000,一年就回本。相比一般人要十多年,非常划算。同樣道理,大概亦能應用於任何需要資產審查的福利中。所以,最應該買年金的,其實不是中產長者,而是基層。

其實,我不信今天推出年金會有市場。65歲起錶而人均壽命只有80多,無肉食。三十年後則另作別論。屆時人均壽命上100也不足為奇。65歲起長糧食足35年,性價比才更高。

何況,今天的長者,錢不多。30年後的退休人士,個個有份供了一世的MPF,贖回來,買年金,剛剛好。

即係點?即是打工仔用後生賺的血汗錢去為自己的晚年找數,賭一鋪,輸少當贏。如活不過回本期,只能慨嘆命裡無時莫強求。作為莊家的政府,卻無論如何成功賣甩或推遲照顧長者的責任。




2018年8月2日星期四

年金誰來買


茶餐廳內,兩位老伯,吃飽下午茶,邊剔着牙邊閒聊。「俾成百萬政府,過兩年,我釘左,咪益晒d後生?我先無咁笨。」說的,是政府新推出的年金。

許久沒試過,有個政策,身邊這麼多人談論。年金是老媽跟同代人這陣子的熱話,也是不少家庭近日茶餘飯後的話題,友儕間也有人認真考慮替父母下注。

年金,唔會蝕,有息收,食過世,花不完可留給下一代,聽落百利而無一害。但有趣的是,觀察所見,人人得個講字無行動。同樣是長者福利,年金跟銀債,反應差很遠。為甚麼?

賺年金,無捷徑,一句到尾,鬥長命。開頭十幾廿年,打個和,之後開始有賺。假設65歲開始買,以男人平均壽命81,女性87,命水若跟大市同步,買不買,差無幾,不如放銀行或床下底,至少隨時有錢用。

市場講的,是數字。主宰買賣行為的,卻是心理。長者最怕甚麼?無安全感。遇上重大事情如做手術、行動不便、請傭人之類,無錢傍身,好閉嗡。棺材本,當然放自己口袋最安全。

富貴長者又如何?大把錢,閒閒地攞得出數十至一百萬「散紙」的,會做甚麼?當然寧願用來幫子女上車。錢多到一個點,打跛腳唔駛憂的富豪呢?又已經沒有買年金的需要。

更何況,長者當中,剛滿65歲的很少,七老八十居多,現在才下注,輸在起跑線,心理壓力大,命都短幾年,還想鬥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