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星期一

價值的播種



忙着為新一輪通識班招生。

每次宣傳,都好頭痛。事關我們反對考試主導,不貼題不派雞精不操卷,家長朋友一頭霧水:「那你教通識,其實教甚麼?」

明白的。大部分人眼中,脫離了考試的教育,哪算教育?橫死豎死,索性講大點。我覺得,教通識,其實是──為某些價值播種。

例如,愉快學習。久不久就有家長問:「你覺得我個仔點?」我答:「不錯啊,他是個開心的孩子。」豈料家長聽罷,丁點不開心:「吓?開心?淨係開心點得架!」

不欲辯論人生觀,但如果我的孩子擁有全世界,卻不快樂,又如何?他啥都沒有,但一生開開心心,夫復何求?

開心輕鬆,又不等於hea。人生最緊要好玩,但玩也要玩得好認真。摺高衣袖,落手落腳,集思廣益,才有勞動與腦動的快樂。這些,操卷辦不到,所以我們有工作坊、小組討論、戲劇探索以及外訪。

我信的,任何學科,都是工具而已。最終目的,是透過教育去體現人的價值。考試主導,最錯就錯在不斷淘汰,不斷製造恐懼,不斷強化挫敗感。因為尺得一把,第一只有一個,其他人都是失敗者。

本末倒置,不是嗎?教育,貴乎充權。我明明「唔得」,都覺得自己得。或者說,我們相信無人是「唔得」的,只在乎找個方法,令自己得。

年輕人在參與、思考和拆解社會議題的過程中,重新檢視自我,放眼世界,建構自己的人生觀。人有自信,就不怕錯,也勇於去做對的事。

價值觀,幫得到考試嗎?有人問。托賴,歷屆學生,通識科也是大步攬過。道理很簡單,同一件事,自信的人,一定比騰雞的,做得好。

課堂實際如何操作?185(日)下午四時有免費講座,歡迎小四至中六學生的家長參加,留座電25120699

2014年4月25日星期五

小環魚蛋



家住銅鑼灣,常吃魚蛋,竟然都要看報紙,才發現譚小環。

報載,前港姐冠軍譚小環在銅鑼灣開店賣魚蛋。明星經營食肆,不是新鮮事。由早年張國榮的「為你鍾情」、張堅庭的「表哥茶餐廳」,到近年谷祖琳的「小甜谷」,不一而足。

但分別是,明星都愛用自己做生招牌,打鑼打鼓,我阿乜水要進軍這區那區。但譚小環,卻只是若無其事充當員工,密密篤魚蛋,顧客走漏眼。

一直覺得,其實譚小環不像港姐冠軍。冠軍有所謂冠軍相,如朱玲玲的高貴、鄭文雅的大方,李嘉欣的驚艷。而譚小環除了身材高挑,樣子其實很有鄰家女孩feel

你會相信,她細細個住屋村,閒時幫阿媽落街買鼓油。左鄰右里的牛哥、七嬸,都忍不住讚她乖女。她美,但美得沒距離,美得很入屋。美得當你見到她,無衝動V手合照,反而想請她吃雪條。

許是如此,雖則紅顏不許見白頭,她卻能「順利過渡」。由港姐變人妻,摺高衫袖幹粗活,毫不突兀。搞不好你還懷疑,曾幾何時她早已在公仔箱,演過類似角色。她沒有明星的ego,洗盡鉛華,仍然讓人看得很舒服。

所以,小環魚蛋,無需事先張揚,只等市民報料、傳媒發現。今天的小環,有另一種自在。是以論及大台舊僱主,做到了連昔日大台陳總想做都做不來的「君子相分,不出惡言」。

不過,相對小環,我又更欣賞鄭艷麗。由被電視台力捧,到在電影演脫星,到今天在麥記打工,她甚至沒有「做生意」的光環,路更不易走。

傳媒揭了出來,換了是以前,讀者一定尖酸刻薄地一齊笑。但今天網民齊撑:自食其力,值得佩服。由九十年代至今,受眾也在煽腥色的文化中,開始醒過來了。

2014年4月22日星期二

必要的沉默(下)



究竟「必要的沉默」,是不是順民教育,我覺得,兩睇。

因為,試題到底只是試題而已,不是立場書。考生寫的不一定是他相信的,他相信的又未必會寫。

反而覺得,恐懼,是因為我們太習慣跟隨坊間主流的思考模式,結論自也想當然。

例如,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題目裡提及發生的「事情」,是一些打壓事件。想當然地以為,「力陳己見」是指抱打不平。想當然地以為,「沉默是必要的」是叫人明哲保身。

順着這思路,要貼題,就要當順民。然而這些既定戲碼,又是否題目唯一的可能性?

上周做節目,有應屆考生分享他所寫的故事:喜歡時事的他,對很多新聞議題都有感覺。於是他努力跟親朋好友談論政事,也拚命當鍵盤戰士跟陌生人筆戰。

他相信真理愈辯愈明,凡事應該力陳己見。但後來發現,跟人理論,有人牛頭不搭馬嘴、有人搶咪、有人離題。鍵盤戰更糟,一個暱名戶口,就可以跟你磨扯半天。於是,他放棄了,寧願化說話為行動,走上街頭,無聲勝有聲。眾聲喧嘩,一事無成。反而沉默,可以引來回響。所以,他認為沉默是「必要」的。

他的角度,很有趣,因為既貼題,也打破了慣常理解。人人假設「力陳己見」是正面的爭取,他卻看穿負面消耗的可能性。人人以為「沉默」是負面的妥協,他卻看成正面的持久戰。正因如此,所謂「必要」,也有了新定義。不是為世所迫的必要,而是信者得救的必要。

更有趣的是,力陳己見與沉默,我們看成正反對比,他看出了言語跟行動的對照。徒勞無功的說話,及不上遍地開花的行動。同一題目,同樣談政治,換個角度寫連評卷者都未必想過的觀點,這才是突破思考框框。

2014年4月19日星期六

必要的沉默(中)



上回,由DSE作文試題講到香港的教育制度,扯遠了。這一篇,說回考試。

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

有學生說,這些題目,打死不選。因為,「發生了一件事」,意即要花時間構思故事。「力陳己見」,即要有見解。而最後發現「沈默是必要的」,就要有更強原因,推翻自己。試場內手心冒汗,時間倒數,還要思考反轉再反轉,簡直是搵自己笨。

我莞爾。單憑這幾句,就知道香港學生對考試的操作有多熟悉,對自己有多了解。知己知彼,分數悠關,挑戰難度,可免則免。但若換了是課堂討論,這其實是個很好的題目。

有人說,必要的沉默是,男/女朋友悉心打扮了,你覺得不外如是,千萬不要力陳己見,微笑就是。因為他/她的自信,比外表重要。

也有人說,父母病重,拒絕接受治療。為人子女很想曉以大義,但回心一想,身體是父母的,要尊重病人自決,還是沉默了。

又有人說,老闆一意孤行,你想力陳己見,但明知對方聽不進耳,不如等他撞板,自然改道而行。同樣道理,怪獸家長,也該沉默地放手,讓港孩成長。

這些都不是甚麼大議題,但我覺得,小事寫得好,其實更動人。在討論中,有人提出,很多時候,所謂力陳己見,不一定很有見地,只是情緒發洩。反觀沉默,也不代表懦弱,只是出於包容。而包容的沉默,往往比發洩式據理力爭,更能解決問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尤甚。

走筆至此,想起有前輩說過,大是大非絕不能退,但人生九成時間處理的都是小事,開心,比堅持己見重要。她如此解釋夫妻相處之道,順手拈來作文,說不定也可摘下5**

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

必要的沉默(上)



DSE中文科作文卷題目:「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

有人批評這是繞圈子做順民教育,我反而擔心,怎麼咱們的考試,總是期望年輕人不合理地成熟?

是非黑白非絕對,我們都懂的──在長大了以後。但跟小孩子論是非,界線要好清楚,因為那是他們對世界的第一度認知。

踏入考DSE的年紀,年輕人開始明白世情多變,人性有陰暗面。然而成年人還是會循循善誘:理想是年輕的資產,夢想是你的專利。世途險惡,但心中有團火,必能乘風破浪。

因為,長輩回望半生,倘有一刻,自豪一輩子,就是曾幾何時,天不怕地不怕,為了某些信念,挺起胸膛據理力爭,憑良心說真話。俱往矣。到你變成老油條,終於頓悟何謂「必要的沉默」,你早已不用考試。

所以,這試題最大的問題,不是順民教育,而是,它期望一腔熱血青春,寫得出老油條的滄桑。正如我們期望牙牙學語的嬰兒,已經懂得唱歌做戲。

我不抗拒早熟的孩子。他們生性、懂事,筆下世界比同齡的人都要世故。問題是,這些孩子因為背景使然,多少有些歷煉,文章才動人。而我們的教育制度,又有否鼓勵年輕人去闖、去歷煉?

返學補習考試,返學補習考試,就是今天求學的惡性循環。不問世事,凡事無意見,又如何有「力陳己見」的慾望以及「必要的沉默」的按捺?穿鑿附會,矯情有餘,內容空洞,可以寫得多好?

學一套,考一套,就是咱們的教育制度。要訓練機警世故的「小魚兒」,就要有惡人谷。要成就不食人間煙火的「花無缺」,只求移花宮。一條試題,揭開的,其實是教育制度下「絕代雙驕」的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