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星期二

沉澱之後


他,年初來找我做life coaching,談移民。

我們按部就班,討論這,安頓那,搞了好幾個月,埋門一腳,準備執包袱之際,他,失聯了。

一個月後,他忽然再出現。「我有事要告訴你。」我洗耳恭聽。「我⋯⋯應該不會走了。」「吓?」我愕然。「嗯。」他點頭。

記得他初來時,截釘截鐵說:「香港愈變愈差,待不下去了。」今天,我問他:「跟數月前相比,你覺得香港好轉了?」

「當然不是。只是,起初形勢急轉直下,看着看着情緒就很波動。現在衰開有條路,再看新聞,都沒以前激動了。」

「是慣了嗎?」我問。「不不不。」他猛搖頭。「這種事,一生都不會慣。」「那幹嗎改變主意?」

「可以問一個問題嗎?」他說。「兩年前全世界無人能猜到,今天香港會變成這樣。那麼,我怎麼知道,下一個我要去的地方,兩年後也不會變得千蒼百孔?」

「當初我決定離開,是因為害怕天天看新聞,會得抑鬱症。要鬥長命,就不能抑鬱,保住條命仔先。」

「但今天,再看新聞,不知何故,我仍憤怒,卻不抑鬱了。反而開始想,留下,雖不一定能做甚麼,離開,卻一定甚麼都做不了,不是嗎?」

我看着沉澱過後的他,焦慮少了,每句說話,份外淡淡然,卻聽得出思考過後帶來的重量。

「現在你都不移民了,還要coaching嗎?」我笑問。「當然。我今天就是有事要談。」他執起筆,開始寫下一件又一件,可以令香港變得更好的事⋯⋯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4月23日星期五

婆婆的生命力


移民就是,從一個地方連根拔起,再在他鄉重新植根。

電影《農情家園》(Minari)講述80年代韓國人離鄉別井追尋美國夢,幕下那刻大大隻字向天下婆婆們致敬:「To all Grandmas」。究竟婆婆跟追夢與尋根,有何關係?

一家人抱着鴻圖大計,用畢生積蓄買土地,堅持用韓國人的方式種韓國菜,結果碰得一鼻子灰。斷水令果實失收;收成了又忽然遭退貨;剛找到新買家農場又起火⋯⋯

用韓國人的方法,去發美國夢,只為「保住自己的根」。然而天曉得,根,沒所謂保不保,而是一直與你同在,人在,根就在。

婆婆來了,她對於命運,幾近「total surrender」。戰亂喪偶,女兒離家。無穿無爛活下來,再飄洋過來美國。既不融入也不思鄉,既來之則安之。睇電視、散步、賭錢。大地在我卻下,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但孫兒發現:「Grandma smells like Korea!」對,你是甚麼人,總會有陣「除」。 只要快樂做自己,那陣「除」就跟着自己,根,就會延續下去。

無自來水,就去溪邊打水。農田種不了菜,就在溪邊種最粗生的水芹菜。四両撥千斤,不對抗也不歸順,總之貫徹自己。

深信孫兒是「strong boy」,就陪他走出comfort zone,孫兒的心臟病竟不藥而癒。No muss,no fuss,這就是生命力 。

後來,水芹菜豐收。而水芹菜不正是韓國人的鄉愁?婆婆的根,無心插柳柳成蔭。死牛一邊頸,勉強無幸福。天生天養,樂天知命,夠「粗生」,總可代代相傳,植根下去。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4月19日星期一

給DSE孩子們的信(2021)


孩子們: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給你們的師兄師姐寫過一封信。想不到,轉眼一年,疫情還未過,你們也快要赴考場了。

眾所周知,DSE的裝備期和衝刺期,大都在中五、中六發生。偏偏這兩年,你們幾乎沒怎麼上過實體課。

「唔知自己學咗乜」、「唔知學來為乜」、「考試好無聊」、「人生仲有咩意義」,是你們掛在口邊的苦水。

唉,讀書讀到懷疑人生。但總不能帶着沒有靈魂的軀殼應考。在Coaching裡,有個說法,大部分事情,本來都沒有意義,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很大的空間,賦予專屬自己的意義。

那麼,這個非一般的DSE,有何意義?

意義之一:預習大學生活。大學,有課上,但本質更像自修。自己事先備課、事後溫習,實踐中進步,錯誤中成長。有疑難可求教老師,但最終領悟之深淺,全靠自己。所以有些人常常走堂,一樣GPA 4.0。同理,DSE網課,有毅力、有計劃的自學者,必有所成長。

意義之二:歷史的見證。今時今日,做個學生哥,也難逃時代的漩渦。有些科目,可一不可再。作為「末代考生」,經歷過,見證過,老來跟子孫吹噓一下,一樂也。

意義之三:最後的道別。向來高中畢業後赴笈海外的人不少。但今天這一別,恐怕就算不是死別,也很可能是永久的生離。離開前盡力一併,對得住自己。

把兩年來的過程銘記於心,為自己可歌可泣的青春,劃下一個無悔的句號,或許就是這場DSE的終極意義。大家加油!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4月15日星期四

推與拉之間


關於移民,以前討論走不走(what)、何時走(when)、去哪裡(where)。近日,友儕間開始反思為何走(why)。

Push factors,大把。無謂數,愈數愈傷心。Pull factors,是甚麼?說不準。

若只有push factors而無pull factors,即係點?即是你正在打一份好難頂的工,人工低、工時長、老細chur爆、同事討厭,哀莫大於心死,辭職轉工去也。

下一份工有咩好?有人請就好。離開地獄我願意到任何地方。結果,下一份工又是另一個無間地獄的循環....然而工,可以不停轉。移民,倒沒法重頭來過。

回心一想,其實,又有沒有「pull back」 factors,叫自己留下?不數由自可,一數何其多。照顧家人、連繫朋友、穩定的工作、熟悉的生活,還有一輩子以來,土生土長所建立所有形而下及形而上的東西,有形的生活及無形的情感⋯⋯

如果人生不只吃睡拉,工作不只出糧和交水電費,離鄉別井後,那個最重要、令自己每天很想起床的「生き甲斐」是甚麼?如果沒有,行屍走肉活着,也不比「live with fear and outlive fear」的人生更好吧?

弔詭的是,最重要的 push factor,是因為香港愈來愈不似香港。但當每多一個真・香港人留下,香港才會更像香港多一點。有甚麼好得過,甚麼都未做,只要存在,就可以令某地方更有原味?

只要存在,就已「means a lot」。用這把尺,不難發現,哪裡才是家。無論走不走, 都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對身處之地「means a lot」的人。要安身,也要立命,而後者又往往更重要,因為從此沒有回頭路。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4月11日星期日

走難三味


這一、兩年離開的朋友,往往自嘲不是移民,而是難民,不只離鄉,更是走難。

走難各適其適,各有滋味。A夫婦帶着三個就讀幼稚園至高小的孩子,樓未供完,強積金未屬回,成副身家只夠海外半年駛費。破釜沉舟,裸辭走人。怕不怕人離鄉賤,從此失業?A說,家陣係走難,無命最可怕,還怕肚餓?路,夠膽行,就會有。說到尾,不是對自己有信心,而是對香港的未來徹底喪失信心。

S去年大學畢業,見勢色不對立即去英國進修,疊埋心水在當地落地生根。豈料大半年下來,如意算盤打不響。求職信全無回音,慨嘆不要以為讀了個學位,就是「自己人」。5+1後才是永久居民,一畢業即失業六年,等食西北風?此時此刻最想盡快回港,自問是個尖子,「求其搵份工糊口」,總會有。

L夫婦年逾半百,感嘆97前的移民,通常是丈夫做太空人。今天只講兩個條件:搵錢多的留低,未退休的留低。L年紀比太太大,可提早退休,公積金袋袋平安。太太比自己收入高,留低搵錢順道打點一切:賣樓,安撫四大長老、安頓寵物⋯⋯女兒刻下唸高中,六年後剛好大學畢業,屈時已是半個英國人,就業無難度。自己夫婦倆咬退休金該可終老,連根拔起雖難受,但總算安享晚年。

搞不好,對方看中的,也是自己這一代人的子女。趁低吸納潛力股,十多歲的港產精英,畢業後最有競爭力。政治,也是一盤生意。咁好俾個offer你移民,點會死錯人?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4月7日星期三

死亡與復活重疊時


執筆之時,是清明節兼復活節。前者紀念死亡,後者慶祝重生。2021年以來,壞消息紛沓而至。當死亡與復活重疊的一瞬,哀莫大於心死的我們,也可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趁假期聚舊,友儕紛紛慨嘆,在暴民、順民和移民之間,還有沒有出路?未來幾十年,不送頭不攬炒不做港豬,還可以做甚麼?

說到底,要好好過日子,不假外求,只能調整心態。兩年下來,大家感受最深的,不外乎幾件事:

愚公移山,十年未晚。大環境令人窒息,能做的事,數量、程度、對象、範圍都大幅縮小,唯一無變的,是時間的效力。努力+時間=成果,是定律,只是太多人未到終點已放棄。有意義的事,無須做得多,但必須做得好,就算只剩一顆種子,撒得準,適時灌溉,十年後就是一棵壯麗的大樹。

培養鈍感力。大環境已夠灰,其他事情就儘管放開點,唔好下下擔心「其他人會點睇我」。返工返學返屋企,不要老在懷疑人生。人生大部分不如意事,都跟政治或疫症無關,而是過分在乎別人眼光。生活細節及人際關係看得開,開心指數已可倍增。

經營開心。在經濟起飛年代成長的我輩,總是take for granted好事會自然發生,其實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開心,要靠自己創造。每天安排一件快樂事:例如煮個早餐,慰問一個朋友,聽一首好歌,所花不過十數分鐘,然後常常回味,儲備快樂。愛護自己,開心的東西要專心記起。轉眼又半生,愚公眼前的大山,早已移為平地。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

2021年4月3日星期六

智叔踩鋼線

關於智叔,我輩印象最深的,當然是他在歡樂滿東華穿高跟鞋踩鋼線籌款。

一個沒有雜耍訓練,只有演員訓練的人,要有多大的沈着、多靜的心,才能在那條幼幼的鋼線上,走過長長的一段路?當年尚年輕的我,意識不到,其實智叔的個性,在接受並完成這項任務的過程中,早已表露無遺。

默默耕耘,寂寂無聞,就是二線的命運。做主角無你份,搵命搏一定預埋你。就算是在大台最光輝的年代,智叔有甚麼代表作?其實講不出。但每一套他都恰如其分演得好好。

智叔的綻放光芒,都是後期的。電影《無間道II》與《點五步》裡的他;港視《警界線》和《選戰》裡的他,一舉手一投足都有重量,眼神深不見底,講對白夭心夭肺。很難想像同一個人,就是n年前《大運河》裡那個心無城府終日跟宮女踢球的皇太子楊勇。

相比昔日,智叔的演出,愈來愈耐人尋味。既添了一份看不破的陰沈,也多了一種看破世情的敦厚老煉。這份歷煉,來自智叔的個人及家庭經歷,抑或大環境與時代的轉變?兩者皆是吧。

我只知,某年孩子們看罷智叔的演出,不住讚嘆:「呢個阿叔幾好戲!」孩子們沒問他是誰,我竟也沒很認真的介紹他。

或許,今天我該告孩子們,呢個阿叔,叫廖啟智,人稱智叔。在今天這個無人會再踩鋼線籌款,卻連日常生活都要人人像踩鋼線般小心的時代,智叔留給孩子們畢生受用的最後一句話是——「千祈唔好慣」。

****
追踪及讚好最新FB寫作專頁:黃明樂 Wong Ming L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