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星期一
我只是這麼好
不記得哪年的楝篤笑,子華神說,明明一件好事,加了「竟然」,就變壞事。
例如,「你去幫人」,明明很好,若變成「你竟然去幫人」,就是柺個彎貶低對方了!
語言奇妙,心態更奇妙。原來毫無成本,只需加上一兩個「萬能用詞」,就足以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萬能Key除了「竟然」,還有「 只是」。記得她來coaching,探索自我價值,她一直納悶,自己沒有價值,掛在口邊的一句:「我只是成績比較好而已⋯⋯」
我大惑不解,成績好,幾多人恨也恨不到,雖不至於等同自我價值,但怎可能是「只是」?
談下去發現,她的事業很順利,然後她說:「我只是比較會工作而已⋯⋯」
事業順利,因為她「做到嘢」。「做到嘢」,不是價值是甚麼?「我只是很努力而已⋯⋯」
不論擁有甚麼,都自覺甚麼都不是。不合邏輯,不是嗎?例如我們能否想像,誠哥說「我『只是』香港首富而已」,又或張家朗說「我『只是』世界冠軍而已」?
路人甲會說,這些人,不就是不知足?不不不。事實是,案主內心主觀的標準,跟客觀世界的標準,一.點.關.係.都.無。
每個人自出娘胎的自我價值,歸根究底,是來自生命裡的「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當我感受到,在這個他眼中,我有價值,勝過全世界讚許。不然,我唯有贏盡全世界,換取他的肯定。但他不領情?那不論我有多好,都只是另一個「只是」⋯⋯
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他,是誰?歡迎對號入座。
2022年10月27日星期四
我想幫人
裸辭,是全球大趨勢,各有前因。而在香港,又不外乎:體力burnt out,或精神burnt out。 前者,不難理解。後者又是甚麼?
不少Clients來談工作,異口同聲返工返到懷疑人生,意興闌珊,唔知為乜,無晒意義(下刪一萬字......)
「你想從返工當中得到甚麼意義?」待他們吐完苦水,我問。
「我想幫人」「你現在不也在幫人?」我想像他們的行業,旁人看來也滿有意義的。「不,我是在幫公司,而不是幫人。」
有何分別?重點,是人。在幫助的過程,要有「人」的感覺。幫得到,見得到,感受到施與受的交流與溫暖。
Human touch裡那個touch,無形,卻也具體。理應最有touch的行業,也感到不到助人的滿足感。發生咩事?
例如不少老師慨嘆人才流失,行政工作加碼,九月開學都未齊人返工。油盡燈枯,不知多久未跟學生傾過一句偈。「如果我Day1想做行政,就唔做老師啦!」一矢中的。
社工如是。院舍尤甚。照顧老友記,流水作業的餵飯、梳洗、午睡、做治療⋯⋯從前尚有空間擠出時間跟院友談談心,或構思一些新點子。如今每天行完一次所有流程,天都黑齊,執埋手尾回到家,累得飯都不想吃,做人為乜?
也有非牟利團體,使命雖高尚,但仰賴撥款,天天追case交數是日常。員工說,每天返工,真心,不是在想,我幫到眼前人嗎?而是——我今個月夠數未?
人才荒下,人人被迫到臨界點,既然返工都幫不了人,不如先幫自己。裸辭回回氣,待合適時機(如果仍有的話),東山再起。
2022年10月23日星期日
搶人才
今期流行講搶人才。笑點,不是人才,而是搶。
古往今來,有能力的,去搶:搶人、搶錢、搶地盤。無能力,要留,要保本止蝕,都成問題,還想去搶?
留甚麼?棄我去者,今日之日不可留。移民潮下,走的終需走,但總有留下來的人,當中也不乏人才,他們都在想甚麼?
想裸辭。人才,換個角度看,也是奴隸獸。能幹的永遠做死。打從香港經濟起飛,幾十年來身心俱疲。如今人人雞飛狗走,剩我單打獨鬥,山泥傾瀉的工作,是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倒地投降,未來怎開飯?who cares!做死了連飯也吃不了,裸辭再算。
想提早退休。既是人才,爛船總有三斤釘,昔日努力賣命,自律儲蓄,老來清茶淡飯,悠閒渡日,活在當下,總好過做美其名高層的夾心人,對上屈膝,對下操心——前半生還未捱夠麼?
想撐住大局。這些人,通常最有心收復失地。肉麻點說,也是對香港最有感情的一批。大家都走了,誰留下來?——是他們撫心自問百遍的問題。
捨我其誰,非為兩餐,而是為了這裡仍有我想服務的人,例如:年輕人、弱勢社群、需要支援的人、想走也走不動的人⋯⋯
一腔熱血,人生不求富貴,只求意義。然後,遇上數不盡的豬上司、豬伙伴、豬隊友⋯⋯由信念、價值觀,以至做事方式和效率,都搭錯線。心太累,執包袱去。
人之意興闌珊,退一萬步看,有時倒也跟政治氣候無關。與其去搶,不如先封蝕本門。或許比那年薪250萬的人才夢更實際。
2022年10月19日星期三
做孩子的人生教練
家長工作坊,跟爸爸媽媽們探索如何做孩子的人生教練
十歲八歲,介乎細路仔與青春期,開始建立自己。父母要從庭警獄卒上身的Trainer Mode,順利過渡至同行拍住上的Coach Mode。異口同聲,最大反思是,做Coach,要放下批判(No Judgement),但,何謂judge?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你應該XXX,你唔好XXX,不如你XXX——皆隱含「你不夠好」的潛台詞。孩子一聽,本想說的,硬吞回肚子裡。寧願跟朋友講,朋友不會judge我。所謂「春青期朋友最重要」,搞不好,其實是——無人judge才最重要。
家長們說,哪有judge?俾意見是人之常情,否則如何延續話題?對啊,我們早就到了不judge就無言的地步。
Judge的相反,是接納。最具體的接納,就是——聽。全程聽。專心聽。間中輔以「是嗎?」、「然後呢?」、「咁會點架?」等反應助攻,然後,往往有驚喜。
有媽媽發現,原來孩子夢想在學校表演擔當獨奏。有爸爸說,不聽不知,原來喜歡繪畫的女兒,愛上了一種白色而且像水一樣質地的顏料。
另有媽媽說,早知女兒夢想當獸醫,但沒想過女兒已滿腹生意大計:一邊做配種賺錢,一邊為弱勢社群的寵物義診,另類劫富濟貧⋯⋯
不給意見,即光聽不教,怎算父母?有人問。然而時光倒流,回想當年孩子學步,我們也沒「教」他如何走(教了也聽不懂),只提供安全的環境,讓他跌到再爬起。
或許今天,我們也可提供令人心安的non-judgmental space,讓孩子擁有廣闊的心靈環境,思想自由馳騁,勇敢起飛。
有媽媽發現,原來孩子夢想在學校表演擔當獨奏。有爸爸說,不聽不知,原來喜歡繪畫的女兒,愛上了一種白色而且像水一樣質地的顏料。
另有媽媽說,早知女兒夢想當獸醫,但沒想過女兒已滿腹生意大計:一邊做配種賺錢,一邊為弱勢社群的寵物義診,另類劫富濟貧⋯⋯
不給意見,即光聽不教,怎算父母?有人問。然而時光倒流,回想當年孩子學步,我們也沒「教」他如何走(教了也聽不懂),只提供安全的環境,讓他跌到再爬起。
或許今天,我們也可提供令人心安的non-judgmental space,讓孩子擁有廣闊的心靈環境,思想自由馳騁,勇敢起飛。
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
男人之苦(下)
上回提及,教練同業一致公認,要令一眾受「Toxic Masculinity」之苦的男士暢順打開心扉,第一步,是協助案主重新連結並相信自己的感覺。
如何操作?各施各法,不一而足。幾年來的體會是,對着女性clients, 要給予對方很多時間講。面對男clients,要給予對方很多時間想。
想甚麼?就是想想究竟自己有甚麼感想。聽女性分享,總是聽到很多情緒,幾乎聽不到事情。男性卻總是描述事情,不大表達心情。邀請男性講感受,本能反應:「有乜感覺啫?做囉。」
做,是一個行動(action),不是感覺(feeling)。但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感覺,只是當慣性關上感覺的大掣,就要用更深的力和更長的時間,慢慢再打開。
這時候,如果有個人,全程同在,案主較有安全感。但如果這個人,很肉緊的幫忙,反而會搞亂案主思路。男client常笑說,見coach,就是要一個「全程沉默的同在者」。
記得一次,他,墮進良久沉默,安靜得連心跳都聽得到。我仿彿看見,他失落了的感受,像啤酒泡般,從杯底漸漸升到杯口上來。
「我覺得沮喪?傷心?沮喪跟傷心有甚麼不同?我中文唔係幾好。」他終於開腔。
其實,他的中文很好。疏於練習的,不是語文,而是連結並確認自己的感受。有趣的是,雖然花了一段長時間去連結感受的原點,然而一旦決心面對,手起刀落,行動力返晒來。曾經覺得「講感受哪像男人」的他,這一刻覺得,「嘭嘭聲」去處理感受的自己,好鬼Man。
2022年10月11日星期二
男人之苦(上)
網絡教練平台CoachHub主辦的國際會議,請來專門處理男性案子的教練Frederick Sanders主講《Coaching into Masculinity》。
Frederick問,男女平等,講了半世紀,近廿年以「Empower Women」為使命的團體更如雨後春筍。今天女性擁有的支援,從某角度看已遠比男性多,那麼,仍躲在黑洞中的一眾男性,又該如何支援?
西方長大的男性,大都活於「Toxic Masculinity」的陰霾下,由童年開始,不夠tough、不夠惡、不夠大膽,甚至不夠高大,就「不是男人」。不准哭、不准軟弱、不講感受,否則也「不是男人」。
只要個性不是典型 「Alpha男」,大都曾被欺凌、歧視、杯葛,甚至侵犯。鑑於「男性不應示弱」的忌諱,案主往往一直啞忍,直到長大再引起種種情緒或人際關係問題。
由於不習慣表達,哪怕案主是自發來coaching,有時也難以打開心扉。萬能Key的答案是:壓力。
工作很多,你有甚麼感覺?好大壓力。面對家人的需要,你感覺如何?有壓力。生病了,你OK嗎?有壓力。失業了,你心情還可以嗎?好大壓力。
壓力,很好用。因為,壓力,是外來的,益發突顯「我在槓起一個世界好鬼Man」的潛台詞,卻沒提及自己內在的狀態如:失落、沮喪、委屈、受傷、不忿、痛苦⋯⋯
到了這點,已經不是不肯示弱的問題,而是因為長期不講感受,最終失去了連結心內真實聲音的功能。
Frederick說,面對男性案主,要處理的,先不是問題本身,而是要令對方重新相信,自己是個有感覺的人,並把感受好好表達出來。開好了這個頭,能量的流動方能暢順重啓。
2022年10月7日星期五
練就心內晴天
這夢,發很久了。那一天,要跟移居台灣的好友兼正念導師Nanna,兩個中女去旅行,周圍pop up開檔Mindfulness x Coaching工作坊。分享為主,賺錢為副,有人參加就多多益善,無人問津就自己修練,幾鬼自在。
然後,人算不如天算,疫情來襲,城內的人走不出去,城外的人進不了來。我在香港的動盪中靠self-coach安身立命;Nanna在移民的一波三折中以mindfulness安住身心。
終於等到我城放寬防疫,即搞首個實體工作坊。貴精不貴多,只講一點:事實不等於念頭,念頭好醜在我手。
外在世界令我們產生很多念頭,但Mindfulness令我們明白,念頭不等於事實。例如:打坐中,有電話响,念頭可以是「邊個衰人唔熄電話?」,也可以是「噢,電話响,由它吧,繼續打坐」。
究竟是否真的有個「衰人」?無人知。這判斷,是聽者自己加上去的,卻令我們產生憤怒。既然我們才是念頭的創造者,自然也能換上另一版本。「轉念」的過程,就是Coaching。
作為香港人,我與Nanna體會甚深。因為這些年,或去或留,基本上都是資訊不全前路未卜的狀況。在支離破碎的現實中,要作故仔(念頭)自己嚇自己,比甚麼都容易。但如果甩掉負面的既定程式,活好每個當下,其實,又沒想像中恐怖。
上周看見參加者在工作坊上打開心扉,即席嘗試念頭轉換,然後帶着安靜的微笑離開。我不禁想,或許宇宙才最懂安排,首趟共修,合該在我城開始。這念頭浮起的剎那,我覺察到心內透進了和絢的陽光。
2022年10月3日星期一
唯獨你是不可取替
情侶新婚,來coaching。
相愛有餘,信任未足。大問題不多,小問題不少:呷醋、妒忌、吵架、無安全感⋯⋯
愈愛愈怕失去,一方總擔心另一方會出軌。重點,是「擔心會」,即未發生。另一方大惑不解:我如何證明未發生的不會發生?一百萬的問題。
懷疑與擔心,是一段關係的劊子手。恐懼失去的小劇場年終無休,每次coaching session都公演一次。終於來到最後一次,我問:
「既然花了那麼多精力,去找對方可能出軌的原因,不如這次反過來,試試去找,你們確切相信對方就是The One的原因?」
二人「啊」一聲,揚眉露出恍然大悟的樣子,然後墮進良久的沉默。
「有。」一個先開腔。「我倆都是大家唯一有信心帶回家見父母的人。」另一個點頭:「我想要的關係模式,以前的ex都做不到,只有他做得到。」
「嗯。那麼,下次當不安再來襲,你想記起對方就是『The One』的原因,抑或『可能會』出軌的原因?」二人再次沉默。
人生,說易不易,說難實也不太難。Coaching相信的是—— 在關鍵時刻,記得我要記住的事(What I need to remember at the moment of choice)。
在放棄的邊緣,記得對方的好。在懷疑的邊緣,記得毫無縣念的唯一。時常念記為何「唯獨你是不可取替」,引誘再多,也百毒不侵。
臨別我問,若送對方一句話,在心內存檔,讓日後在關鍵時刻可記起,你想說甚麼?「我會努力跟你建立新生活。」「你的笑,很美。」二人對望,相視一笑。我目送二人離開,心暗打氣:要幸福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