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蠢欲動想當自由人的朋友很多,付諸實行的甚少。就算機緣巧合開始了,大都不用多久便一口咬定,自由人並非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模式。
他們的遭遇大概都是這樣的﹕離開了一份長工,還未找到下一份,賦閒在家,順便接些散工幫補幫補。對工作的性質不大揀擇,反正不用坐食山崩就好。價錢也未經多少討價還價,總之多些來密些手。有工作的日子,胼手胝足的幹﹕沒工作的日子,憂心忡忡的等。
不出一、兩個月,他們就得出結論:自由人是生活不來的。而促成這個結論的誘因,十之八九是因為另一份長工在招手了,如逢救星。結束望天打掛、渡日如年的日子,如是者又熬過了另一段漫長的辦公室歲月。
這些人,既非能力不逮,亦非際遇不佳,而是心態有偏差。自由人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只是謀殺時間、幫補零用的權宜之計;或者只為一時過癮,淺嚐即止。心底裏,無時無刻不在等待下一份長工。
於是,長期的項目不會接,生怕臨時要上新工。不敢進取,只好守株待兔。為了餬口,興趣不合的,都要免為其難的幹。每天等待嗟來之食,怎可能找到滿足感?從未花時間建立口碑,收入又怎會好?
機會,不會從天而降。平日在辦公室忙得日月無光,妄想轉而隨便接些散工就能保持固有生活水平,未免妙想天開。自由人跟打工仔一樣,要做出成績,所花的心血不惶多讓。沒有豁出去試過闖開血路,就斷言此路不通,未免對自己、對自由人都有欠公允。
2 則留言:
黃校友,在友人推薦下拜讀大作,不知不覺間成了粉絲。你的文筆清新可喜,沒有一般專欄人的「世故」,但說真情實事,煞是感人(或許是年代相若的緣故,更覺親切無比)。
唔,我有一點關於「自由人vs 寫字樓人」(又或「實踐夢想人vs活在現實人」)的分享。
能夠建立起口碑(「自我品牌」)者,是現實世界中的幸運兒(除了個人天賦、努力和毅力外,亦有「因緣際會」的他力在發揮作用);但更多人是注定成為社會機器的小螺絲,過著非人化(dehumanized)的辦公室生活(更甚者以勞力換取微薄的收入)。在職場覓理想,又或謀求生活空間和質素,對他們而言,似是空中樓閣。(客觀而言──善意地我們都會說──他們都在貢獻社會。)
我相信工作(的必要)本身是伊甸園中人獲罪後的受罰,但在受罰中樂見別人活得快活逍遙。
順祝安好。
隨風:你好!你是哪一屆的校友呢? 會否在校園見過你?
職場也好,自由人的世界也好,要覓理想本就不是易事.九死一生,只是不去闖闖一生也不甘心. 彧者正因得來不易,所以份外珍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