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8日星期四

無知二三事

年幼無知,誰沒低能二、三事?

廿多年前,電視在播《神鵰俠侶》,主題曲開腔一句「情若真,不必相見恨晚……」唱得蕩氣迴腸。我問爸爸﹕「『程若珍』是誰呢?為什麼戲內沒此角色?」皆因當時我每天按響收音機都聽到中醫師李時珍的廣告,看電視又見到偶像林亞珍,信心十足的推論「程若珍」一定是個人物。

再過幾年,新聞轉播波斯灣戰爭,我似懂非懂的問﹕「究竟薩達姆權力大,還是候賽因權力大?為什麼國家只有一個,而這兩人都叫總統?」那時我並不知道譯名一般只叫名或姓,而且可以輪流替換稱呼。爸爸啼笑皆非,此後每晚新聞播出時便問我﹕今晚輪到候賽因還是薩達姆出場了?

電視劇的主角每當要交待回憶時,人在鏡頭前演戲,內心獨白卻總是以畫外音處理。小小電視精,扯着媽媽問﹕「為什麼他們說話不用張開嘴巴,我也要學!」

粵語長片的黑白畫面照樣沉迷可也。幾歲的小腦袋一天靈機一觸﹕「要把現實生活中彩色的人,變回黑白色,是否很麻煩?這是特技效果嗎?怎樣做的呢?」

友人之弟更好笑,有天突然在屋內叫嚷﹕「點解周圍d嘢會郁?」把家人嚇了一跳!原來他剛學會走路,視線隨步伐走,卻以為是眼前的東西忽然往後退。

童眼看世界,角度總是有點不一樣。有時出於無知,有時是因為沒有既定思考框框束縛。再記起這些片段時,早已為人師表,看着學生像當年的自己一樣傻頭傻腦每事問,不覺會心微笑,卻又暗暗哀悼那失落已久的童真。

1 則留言:

匿名 說...

很有趣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