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落幕,最好的消息,並非誰誰誰得了什麼獎,而是歷時三個月的荷里活編劇工潮終於結束。根據新合約,編劇可從網上發行的作品及DVD光碟銷售得到分紅,估計所得報酬將以倍增。
香港的編劇鮮有分紅制度,他們大都以受薪或賣斷劇本的形式,換取微薄酬勞,生計比荷里活的更危危乎。不過,很難想像本地的編劇會同樣發起工潮。
在香港,某些行業的議價能力一直偏低。例如編劇酬勞與電影票房未必掛鈎;記者的收入與雜誌報紙的銷情無關;作者的版稅與書商的盈利比例很縣殊。
有人垢病那是因為香港沒有工會制度。然而,工會還是由人去組織的。如果大家都接受被壓價這事實,哪還會不平則鳴?所以,沒有工會,是結果,而非原因。真正的問題是,為何行內人收到幾乎不能生活的待遇仍甘之如飴?
因為,這份工作是他們的理想,儘管報酬極低,既然有金錢以外的滿足感,也就噤聲了。因為,工作也是興趣,所以就算三餐不繼,仍有無限快感,也就算了。
其實報酬高低與理想有沒有必然關係?在自由市場下,衡量報酬的指標理應只有一個——產品質素及市場供求。帶著理想工作只會令質素更高,何以有理想的員工卻往往首先被壓價?因為他們自己也誤以為有理想便等於捱義氣將就。如果人人都作如是想,行內廉價勞工不斷,老闆又怎會傻得用合理回報聘用你?
相信自己,別人才會尊重你的價值。真正的工會,活於每個人心中。對自己的質素和價值都夠膽堅持,無形的工會自然存在,無聲勝有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