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珠莎華>是去年看的。想寫觀後感,但忍住了。把以自己偶像為題的戲批評得體無完膚,捨不得。不老實,又不如不說。
完全不否認忠實Fans難招呼。他們的要求,交纏着理性與感性。
理性,來自熟悉。資料搜集員不論如何努力,幾個月功夫敵不過歌迷廿年來亦步亦趨。偶像的作品、際遇、心路歷程、衣著打扮、言行舉止,觀眾都瞭如指掌。取材篩選角度稍有偏差,都會叫迷哥迷姐大失所望。
所以,假如炒埋一碟翻唱首本名曲就是紀念劇,還不如在家聽唱片。拿着幾片爛布替換就算是百變形象,也真太欺場。(梅艶芳曾於90年代舉行生平展,展出一眾話題歌衫,可參考。)單靠演員去模仿更是死路一條。那麼隨便學得來的,就不是梅艶芳了。劉雅麗演得再賣力,都是非戰之罪。
觀眾不是糾察,不會貼錢來吹毛求疪,順眼合理就夠了。看戲,是為了被感動。感性需要比理性需要難滿足。人物傳記的成敗,就看能否經營出一個主角獨有、而又能廣泛引起共鳴的主題。
梅艶芳一生傳奇,首選當然是一代天后嬴盡世間掌聲與寵愛,卻找不到感情歸宿的遺憾。至於江湖兒女的豪情、娛樂圈的真正友誼、歌女的辛酸等,都可以把她的性格襯托得更立體。鎖定主線,支線就好配合了。
上述種種,<蔓>劇都有這裡那裡隨便談一點,像小學生寫人物生平撮要。着默輕重不分,劇本當然沒有張力。加上90分鐘的演出,要唱36首歌,不是蜻蜓點水才怪。沒有方向沒有組織沒有訊息沒有主題,整個製作就敗在一個「貪」字上。
又:45年前的昨天,是梅的生辰。自你去後,失落至今。僅撰文聊表悼念之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