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3日星期五

譯功

職業病,讀文字,慣性也讀旁邊的譯文。傳單也好,產品說明也好,就連看電影,都會追着中英對照的字幕看。

久而久之就發現,翻譯這回事真是高下立見的。例如電影<鐵面王子>(The Man in the Iron Mask)裡有一句“one for all, all for one”,港譯作「一心為眾,萬眾一心」,算是保留了背城借一上戰場的磅礡氣勢。國產老翻,卻解作「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實在不倫不類。

戲名如是,如何翻譯,直接影響觀眾對作品的理解。記得當年考完A-Level,一眾準新聞系生,二話不說衝進戲院看<Up Close & Personal>。戲名指的,是做新聞的手法,要近距離且人性化。劇情探討的,亦是記者在嘩眾取寵與忠實報道之間的掙扎。港譯<捨不得你>,把重點純綷放在愛情線上,明顯捉錯用神。

名字改得最絕核的,要數林海峰的<是旦嗡>。棟篤笑,英文叫作“Stand-up” Comedy。<是旦嗡>,既象聲,又象意。演的,是是旦旦俯拾得來皆笑話;看的,輕輕鬆鬆是是旦旦又過一晚;多傳神。

還有改篇歌,英文歌詞改作廣東話,要合音合意還要有意境,談何容易。某經典情歌,曾有一句“You are always on my mind”唱得街知巷聞,若直譯作「我無時無刻想你」之類,簡直庸俗兼肉麻。填詞人卻能巧妙地填上「柔情常在我心間」,啱音兼順口,感情細緻內歛,教人拍案叫絕。

近日的驚喜,是快上演的「真係阿姐」,英譯<LIZA the DIVA>。我多心,總覺得驟眼看像LISA the DNA!不其然聯想到,若堅毅、倔強、認真都是人類的潛藏基因,汪阿姐肯定就是當中的Icon。DIVA指的,是天后的表演級數;DNA比喻的,卻是人性。但願作品不獨展示連場歌舞,還會藉阿姐帶出人生得失成敗悲歡離合的層次。

4 則留言:

匿名 說...

hi,很久沒有留言了,近來也常有聽你在電台的節目,總覺得你是不太合那些phone in show....可能你太斯文,太理性了,和那些電話的質素太不配合了,倒希望你主持一些11時後的播歌談心的節目應該多點發揮,我想一定會好聽的,希望你反影一下....

黃明樂 說...

哈哈,我也很想主持晚間談心播歌天南地北那種節目,希望有機會啦!

phone-in show也可以是斯文理性的.我的兩位拍檔,也是這類人.至於電話,變化則比較大,但我們都會尊重聽眾的意見.

匿名 說...

談到譯功,不知道黃小姐是否同意電影Valkyrie中文譯作《華爾基利暗殺行動》?我和一眾熟悉華格納(Richard Wagner)歌劇的朋友看到片名後登時「媽」聲四起呢!

參考文章:林忌《華爾基利.女武神行動》(http://plastichk.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31.html)

匿名 說...

嗡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