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1日星期二

為什麼要有爸媽才有BB?

這不是一道性教育的題目,更非健教或生物課的內容,而是澳洲某小學的課堂討論。

幾歲的小腦袋,其實對生兒育女無甚概念,不過老師問,就即管試着答。「因為爸媽可以分工合作!」「BB有兩個伴兒好過一個!」「就像造蛋糕需要不同材料!」答案不失創意,又算合情合理。

堂妹自小移民澳洲,她的小學老師每周都出一道奇怪問題,讓學生亂猜一通。例如:若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藍色的,會怎樣?

「顏色單調,世界不美。」「看不出甲與乙的分別,因為有『保護色』。」「製造物品的成本很便宜,因買一種顏料就夠了。」「時時都像看見海和天!」

問的「無厘頭」,答的就更可盡情天馬行空。有些小孩甚至反問:「為什麼是藍色?我喜歡粉紅多一點」

答案,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過程。學生看似亂,卻其實展現出不少生活觀察。

後方知道,該學校「盛產」資優兒,或許多少歸功這些訓練。

近日認識了一位念國際學校的本地生,她的功課,從來沒題目。老師只會每次提供幾篇文章,然後叫學生寫點「類似的東西」。

何謂「類似」,見仁見智。某次,學生獲發幾位名人的日記。有的,照板煮碗記錄一天經歷;有的,看出其成功之道,分享了相關見解;還有一些,被作者的親情和友情打動,創作了另一個感人故事。

沒有對與錯,只有不同的觀點與角度。而學生在汲收、消化和再生產的過程中,不但造出自己的作品,也建立起理解世界的信心。

對照香港的家課,不是填充和配對,就是照抄課文的問答,加上彊化的考核模式,學生怎會不死記硬背marking scheme和操paper?與其批評本地學生沒創意,不如從改革教學方式開始。

6 則留言:

Unknown 說...

這方面你倒是站在羅范淑芬那邊,對嗎?

Frostig 說...

你說「對照香港的家課,不是填充和配對,就是照抄課文的問答,加上彊化的考核模式,學生怎會不死記硬背marking scheme和操paper?與其批評本地學生沒創意,不如從改革教學方式開始。」深有同感!  

就是這樣:「與其批評本地學生沒創意,不如從改革教學方式開始」!

沒有一套鼓勵創意的教育(加上社會上更壓抑創作),怎能要求可以「從天而降」很多富有創意的學生呢?!  
這,根本是緣木求魚......

匿名 說...

十分同意
香港學生讀書、吸收知識的方法總是死記硬背
效益既低 學生又痛苦、乏味
大家從沒有思考的空間
答案永遠在思考前、發問前就被告知
甚至叫你以死記的方式「入腦」了
如此消化不良
難怪大家都變成了書呆子

黃明樂 說...

羅范淑芬?視乎你指她的那一些言論.我其實不大同意她看扁本地生的態度.

Frostig 說...

我倒不覺得那跟 Fanny 的改革/想法有甚麼關係。  

好像你之前說過,現在學生不願意背誦,那是制度上的矯枉過正!  

重點應該在於考試模式和社會的單一性,不「往上爬」取得一定學歷就根本沒有發揮才能的機會...... 還有就是社會上那種「顧客心態/付了錢大曬心態」使老師無法好好地教學生。  

這些,既是社會的錯,也是教育制度的錯,更是很對家長合起來的錯!

Frostig 說...

我怕留言太長又無法顯示,所以分開了......

上面最後一句:「更是很多家長合起來的錯!」  

如果大家(包括制度本身)不是那麼純粹地只看特定的「結果」(a.k.a. 成績),要把一切「量化」,又怎會落得現在的絕景?  

而這個制度訓練出來的人又 reinforce 這些想法,循環地鞏固這些意識形態,成為一個死結...... 你說,怎麼解?!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