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同欄作家陳惜姿在《對大學生的要求》一文中,提及學生以狗仔隊的手法採訪她,叩門突襲,問題既私人又入肉,還打算公開播放!陳自言一向當學生是成年人般尊重,也忍不住嚴厲指正起來。
讀罷,深有共鳴。想起的,是無數不被尊重卻又無言以對的經歷。
「可以跟你做個訪問嗎?」擔任司儀等出場的途中,幾個年輕人衝上來問。
「我在忙,改天約你,行嗎?」「不行!」對方說得斬釘截鐵,直令我嚇一跳。「為什麼?」「因為,明天要交功課了。」
又有一次,學生在我的網誌留言「通知」我:「學校要作人物專訪,我選了你,本周六放學後做訪問。」
我說,周六我有事情,要晚一點。「不,我要學琴。」「之後呢?」「約了人吃飯。」我唯有答應他飯後做電話訪問。依時致電,聽筒另一端傳來他天真的聲音:「Miss,我還未玩完,晚一點行嗎?」
我不抗拒晚間的訪問,但有一些,真的氣人。話說一次約了晚上十一時,講明只談二十分鐘。對方一口氣問到差不多零晨,我無力地說:「最後一條了,好嗎?」同學仔竟反問:「吓?原來你趕時間?!」
某次,同學提及學校老師想聯絡我,我告知電郵地址。對方竟然說:「只有電郵?你沒有手提電話嗎?」
不是沒試過的。後果是,一位同學問完,翌日全班輪流打來。反問始作俑者為何把我的手提「唱通街」,對方說,我以為你願意給我,也等於願意給其他同學!
每一次,我都想繞以大義。處事,先別談內容。提出的時間、場合、方式,往往已決定了生死。背後講求的,是一份尊重。世界,不是圍着你來轉的。可惜,當我的腦筋從錯愕中轉過來時,對方早已沒了影。
7 則留言:
讚! -aLviSS
當然如此.
1. 名校面試並沒有'尊重別人'一項要評分.
2. 港童由傭人帶大, 多數顧主對傭人只有要求, 沒有信任和尊重. 孩子耳濡目染, 也認為旁人有自己的私隱和生活作息, 以為全世界都因孩子而活.
3. 會考是否應加考一科: '生活應對和禮儀'?
原因或許是新一代都較驕生慣養、較不愁衣食、較少人與人面對面的溝通/交流(IT改變人們的溝通、娛樂、生活方式etc,eg facebook& iphone)吧。
socialization的「內容」/「elements」不同,結果也不同。
唯盼各路社會大學的學生校友盡點綿力,提點下那些後輩和後後輩吧(social agencies eg parent,school,mass media,& you^^)!
後輩缺乏的很大程度是「經驗」和適當「指導」。
而正面些來說,他們都在「嘗試」呢。
遇到這樣無禮的孩童,真是閣下的不幸。其實不要說是孩童,現代的香港,
也有很多沒有教養香自我中心的成年人。
真是如政府廣告所講:
「有樣學樣,一家人矣。」
你好,
這類情況似乎越來越多了,亦都發生在其它生活場景,也不只在香港,內地也有不少(我是內地的)。但是又不知道怎樣去明確定義這類人和行為。感覺像是在校或剛畢業的學生對社會中待人接物的行爲準則沒有認知或認知有偏差。而他們不成理由的理由常常是“(學校/家長)無教過”。
佢地唔會覺得這行為是"不尊重"的, 你俾風度、盞無七度, 再加上他們與生俱來就唔會有"無地自容"呢四個字 %_%
救命呀!!!
很怕遇到一些‘不知道這世上還有其他人’的人,大人小孩一樣。根本他們眼中只有‘我’,其他的都是陪襯他們的‘裝飾’。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