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劇本是戲的靈魂,那麼對白就是劇本的靈魂。
然而,忘了誰說的,對白密密麻麻的電影,駐定要失敗。鏡頭與對白、影像與說話平分春色,才是最合理也最賣座的電影語言。
這說法要是對的話,Before系列(Sunrise/Sunset/Midnight)根本沒可能成為經典。因為它最精彩之處,正正是男女主角「由頭講到尾」。而你作為觀眾,一邊追看一邊疑惑,這些密集式的對白,隨意如無人駕駛,怎麼感染力大得那麼可怕?男女主角交流的真實感,究竟是怎樣做出來的?
原來,答案很簡單──要真,就真實地演。例如最經典的一幕,Jesse邀請萍水相逢的Celine跟他過一天。一個沒可能跟你下車的人,千鈞一髮的當兒,抓起包包就跟你走。那個很重要的情緒轉捩點,是如何觸發的?
唯一方法,就是「真聽真睇」。丟掉劇本,代入角色,即興實驗。大戰三百個回合,Jesse忽然脫口而出一個「時光旅人」的比喻。Celine像被敲中死穴般,一剎那的感動,扭轉了之前所有的堅持。而那一大段對白,也成為了經典。你深深相信,沒有那一翻話,就沒有之後的十八年。
Give and take。不過如此。忠誠地感覺(take)對方給你的,然後用最真實的反應去回應(give)。情緒到?不到?一試就知。許是如此,在第二輯Before
Sunset中,導演夠膽以90分鐘的「同步處境」去拍重逢的對話,甚至把兩個主角拉來一起編劇。巴黎和紐約之間,電郵來來去去,不停地撞擊出最真實的感覺。其中一幕,聞說是女主角一口氣衝動寫下的四十頁紙,可一不可再。
今日重溫,你終於明白,電影的對白太多,要麼票房慘死,要麼讓觀眾愛死。拍戲,沒有方程式,只在乎有沒有,哪怕是一刻的,很真實的give
and tak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