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必要的沉默」,是不是順民教育,我覺得,兩睇。
因為,試題到底只是試題而已,不是立場書。考生寫的不一定是他相信的,他相信的又未必會寫。
反而覺得,恐懼,是因為我們太習慣跟隨坊間主流的思考模式,結論自也想當然。
例如,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題目裡提及發生的「事情」,是一些打壓事件。想當然地以為,「力陳己見」是指抱打不平。想當然地以為,「沉默是必要的」是叫人明哲保身。
順着這思路,要貼題,就要當順民。然而這些既定戲碼,又是否題目唯一的可能性?
上周做節目,有應屆考生分享他所寫的故事:喜歡時事的他,對很多新聞議題都有感覺。於是他努力跟親朋好友談論政事,也拚命當鍵盤戰士跟陌生人筆戰。
他相信真理愈辯愈明,凡事應該力陳己見。但後來發現,跟人理論,有人牛頭不搭馬嘴、有人搶咪、有人離題。鍵盤戰更糟,一個暱名戶口,就可以跟你磨扯半天。於是,他放棄了,寧願化說話為行動,走上街頭,無聲勝有聲。眾聲喧嘩,一事無成。反而沉默,可以引來回響。所以,他認為沉默是「必要」的。
他的角度,很有趣,因為既貼題,也打破了慣常理解。人人假設「力陳己見」是正面的爭取,他卻看穿負面消耗的可能性。人人以為「沉默」是負面的妥協,他卻看成正面的持久戰。正因如此,所謂「必要」,也有了新定義。不是為世所迫的必要,而是信者得救的必要。
更有趣的是,力陳己見與沉默,我們看成正反對比,他看出了言語跟行動的對照。徒勞無功的說話,及不上遍地開花的行動。同一題目,同樣談政治,換個角度寫連評卷者都未必想過的觀點,這才是突破思考框框。
1 則留言:
你的頭兩句正是我當時得悉此事的想法. 不論媒體怎樣想, 它也有傳播思想的自由. 我不能把我的思想傳播, 只是我的失敗 -- 卻並非我思想的失敗.
為免影響我思想的自由(包括接觸另一角度的陣述和發表), 對於不同聲音的響起, 沉默是必要的. 只有沉默才能夠聽取更多不同的聲音, 不時反省吾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