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小孩的校長》裡,最感人的,其實不是五個小孩,也不是校長,而是,家長的改變。
今時今日要贏在起跑線,而你的孩子是行將執笠的幼稚園內五條賣剩蔗之一,究竟是怎樣的心情?
不知孩子明天還有無書讀,掃街阿嬸話齋,這學校「今日唔執聽日執」,而你又無能力為孩子轉校,你會如何看自己?
不過,其實你連自憐的時間都沒有,因為生活迫人。嫻姨早晚忙着洗碗糊口,小雪爸爸拾爛鐵維生,盧爸爸工傷沒了一條腿,南亞裔媽媽連孩子返學的車費都付不起。
不期望,不失望,接受宿命,繼續苦幹,就是恆常狀態。然後,孩子因為要做訪問功課,忽然問你一條完全離地的問題:「你的夢想,是甚麼?!」
「夢想?即是發夢啦。你學校不教書,教你發夢?」但是,真的沒有夢想麼?不見得。忘記了?不可能。但現實的落差太大,難於啟齒,你懂的。例如跛子盧爸爸其實想做運動員;徐娘半老的嫻姨當年發夢當香港小姐。
然而,半放棄的成年人,冷不防孩子一問,翻開塵封的記憶,心態也起了微妙變化。籌備開放日的起勁,取代了數月前的認命。洗碗的嫻姨在茶樓帶來馬拉糕,拾爛鐵的小雪爸爸為學校造了新鐵閘。經常吵架的盧生盧太,合力在村口兜客。夢想帶來動力,動力成就自我價值,就算客觀環境不變,已不是同一個人。
父母對自己有希望,才會賦予孩子希望。就像南亞裔爸爸,起初認定女孩子讀書無用,但在畢業禮那天,竟叮囑一雙女兒:「你要讀到小學、中學、大學畢業。」
別怕夢想離地。離地,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元田幼稚園,不正是因為知其不可而為之,意外地生存了下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