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不離3父女》一上畫,就急不及待去看。
因為,仍然記得《作死不離3兄弟》帶來的震撼。它對印度(可能也包括一般亞洲國家)教育制度的批判,一矢中的,叫人看得暢快之餘,也深深反思。
是以,對於傳聞「零負評」的《打死不離3父女》,帶着同樣的期待。對保守的印度社會,它合該是有啟發性、前膽性、顛覆性的。反高潮卻是,兩個半小時,看不出任何顛覆,反而處處強化了固若金湯的父權精神。
父親不為兩個女兒的出生而欣喜,反因四度求子而不得極度失望。父親努力訓練女兒摔角,出發點非為發揮女兒潛能,而是自私地要孩子替自己圓夢。為了滿足自己,扭曲女兒心意也在所不惜,剪頭髮、穿短褲、地獄式訓練……
無論你如何埋怨我,有一天你也得謝謝我——是故事的主旋律。女兒一度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路,換來所有比賽中滑鐵爐。死死地氣回歸爸爸懷抱,連學校也不信就只靠爸爸,最終在國際賽連連奪金。傳媒追訪,女兒由衷自白,一切,都要歸功於我爸爸……
父權社會下,先有爸爸,才有自己,沒有爸爸就沒有我。如果這就是電影想講的,我看不出任何突破性,當然也沒半點宣傳文案所強調「為女性充權」的味道。
充其量也只能相信,製作人捉到鹿未能脫角。故事中提過,印度女人的命運,就是一出世便不停做家務,到了十四歲跟陌生人盲婚啞嫁生一窩孩子(最好是生仔而不是生女)。如果兩個女角是基於這點走自己的路,甚至衝破父權(或男權)枷鎖最終出人頭地,就完全不同講法。
當然電影乃真人真事改編,關鍵情節不宜隨意改寫。但也正因如此,恐怕只可當作一個記叙式的歷史故事看待。若要解讀出甚麼警世訊息,不過是穿鑿附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