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日星期五

年輕人的胡蘿蔔


這些年,跟很多年輕人共事過,有個有趣的觀察:

年輕人愛做的,上司無分咐也搏命做。不愛做的,踢極不動。「揀嘢做」是常態,威迫利誘都行不通。

同儕說,後生仔咪就係任性囉!嗯,個別後生任性,不出奇。一整代人都任性?沒這麼簡單吧。終於,我在Daniel Pink的《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中找到答案。

Pink提及麻雀理工一個實驗:向眾人交待工作,並指明表現屬高、中、低水平的分別會得到高、中、低的金額獎賞。

常言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然而,經過無數次在不同國家不同社區反覆驗證,得出驚人發現:金錢誘因只對「機械式工種」有效。對於概念性和創作性(cognitive/conceptual/creative thinking)的工作,金錢誘因卻會帶來反效果。

澳洲某軟件公司又曾做另一實驗:員工可於24小時內,自由地跟任何同事用任何方法做任何工作,最後向全公司報告。結果,短短一天內,公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軟件改良方向以及新產品的開發建議!

即係點?即是,所謂誘因,視乎工種。機械式的,例如穿膠花或剪線頭,金錢是最好的胡蘿蔔。但「食腦」的工種,「自主性」才是。

新一代年輕人比上一代更在乎自主性,搞不好不是因為任性,而是,今時今日機械式的工種幾已絕種!

重賞,未必催生更多創意,更多自主空間卻可以。而作為領導者的最大挑戰,莫過於如何導航員工的自主性,將之跟企業的目標掛鈎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