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另一點:「應答式回應」。岡田尊司提了一個有趣問題:一天裡甚麼時候,為初生嬰兒餵奶最好?4小時一次?早午晚各一次?有無標準時間表?
答案,是在寶寶剛開始哭的時候。哭太久而沒飯吃,是遺棄。未肚餓就要「硬食」,是不尊重寶寶的感受。不遲也不早,才是真正的「應答式回應」。
「應答式」的關鍵,是感受同步。先給予空間,讓孩子展現感受,再順應其情感步調去回應,才會令孩子相信,自己是個有血有肉的「主體」,可以有「主體性」為人生自決,因而建立出自信。相反,失落主體性的人,對世事充滿無力感,甚麼都藉口「怕麻煩」來逃避 。
感受同步,一直是香港家長的弱項。咱們比較相信,越俎代庖,才能令孩子跑贏大市。然而,在孩子的主觀感受層面,卻會被翻譯成「自己的感受是錯誤、不可信的」,繼而對所有感覺失去信心。長期質疑感受的人,當然凡事欠缺安全感。
家長朋友反問,就算咱們尊重孩子的內在價值和感受,可是殘酷的社會並非如此啊!那孩子長大後不是會很受打擊嗎?
這個「預習殘酷」的理論,就像「群體免疫論 」一樣荒謬。你會因為想孩子有抗體而先讓他染病嗎?不會吧。抑或,你會適時送上口罩,去回應他的防疫需要?「應答式回應」,就是我們給予孩子的「心靈口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