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日星期三

《身為職業小說家》


讀村上春樹的《身為職業小說家》,有一點可堪玩味:小說家是如何搜習素材的呢?

村上說,例如看到有人一生氣就打噴嚏,心理學家可能會推敲這個人的情緒迴路;醫生會思考這是甚麼生理狀況;學者會研究現象背後的邏輯⋯⋯

但小說家觀察世界的方法,更原始。他會像收集「樣本」一樣,把觀察所得「一整塊」儲在腦袋裡。不分析、不判斷,不下結論,只是心想「哦、有這種人」或「世上也有這種事」,完。

而寫小說就是把這些無脈落也未經分析的記憶,有效組合起來。所以有時人物的發展根本不由作者控制,倒是人物(或「樣本」)的軌跡反過來帶着作者寫下去⋯⋯

有趣。接受事情原來的樣子,take things as they are,怎麼竟像mindfulness practice?不分析不判斷不下結論,有距離地覺察、無前設地觀察,不正是detachment?原來,寫小說也是另類靜觀練習,搞不好更勝禪繞畫!

弔詭的卻是,我們一直以為,小說家該像上帝一樣,對一眾人物操生殺大權,要光有光,說暗就暗,要你出場就出場,離場就離場。

原來,可擺布一個筆下世界的小說家,都必須完全放下自我,以原貌接收世事,那麼,現實世界裡本來就不能掌控別人的你我,憑甚麼認定,世事都必須符合自己的分析預期,才願意接受?

村上說,好幾次跟着「樣本」的帶動,令創作走進了意想不到的高度。那麼,若我們也可百分百放開心眼看清並接納現實的原貌,該不會也更易成為更美好的自己?

沒有留言: